摘 要:學校、教師、家庭要重視新時期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共育的實際意義。學校要理清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的概念及其聯系,解讀當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家長教育理念滯后、家庭教育方式與內容單一、家校社聯合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采取優化家長教育理念、應用科學教育方法等策略,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以更加科學、系統、長效的機制和舉措來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各種心理問題的診治、干預,為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問題梳理;措施分析;家校共育
作者簡介:蒯裕華(1981—),男,江蘇省丹陽市正則小學。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教育教學不僅要重視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還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有效的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家長作為學生教育的主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但部分家長由于缺少教育經驗、與孩子的溝通不到位,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指導價值。因此,家長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選擇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使用心理學相關的教育方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學校和家長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基礎素質。常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學習心理輔導、情感教育、健全人格培養以及心理修養指導等。二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進行矯正,主要針對少數存在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輔導。部分學生由于學習壓力較大,存在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厭學等問題,個別學生還出現了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學生常見的行為問題包括多動、說謊、打架等。教師和家長需要深入分析學生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指導措施。
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通過分析與家長、學生的溝通對話以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筆者認為目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一)家長教育理念滯后
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的基礎。部分家長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未深入分析他們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部分家長忽視家庭氛圍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家庭氛圍緊張或冷漠,對孩子的性格塑造產生了負面影響。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家長的教育理念不正確,在教育中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在管教孩子時未能從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以及實際需要出發,不僅無法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還可能使孩子與自己逐漸產生心理上的隔閡[1]。
(二)家庭教育方式與內容單一
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家庭教育方式與內容單一,會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一是部分家長采取的教育模式為嚴格約束或寵溺放任,在處理孩子的心理問題時,往往采取說教的方式,未能深入分析其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二是部分家長往往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之后才開始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他們的心理健康知識不足,教育引導存在一定的問題。三是部分家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關注重點在于孩子是否存在心理疾病,只要孩子不存在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他們就認為自己的教育工作有效。這些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家長需要結合孩子成長發展的實際情況,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其主動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
(三)家校社聯合機制不健全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努力,也需要家庭和社會的積極參與,多方共同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和發展。目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課程為主,傳授的心理健康知識有限,需要進行拓展和補充,但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地區的家校社聯合機制不健全,導致社會力量無法充分發揮其教育作用,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
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開展措施
面對現階段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各方需要正確認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合適的教育措施,為學生構建美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一)優化家長教育理念
為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對孩子成長發展的重要性。為此,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深刻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家庭教育具有親密性和長期性,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能夠充分了解他們的特點,及時采取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比學校教育更持久、更深遠,家長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點。二是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學校和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即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獲得全面發展。家庭教育應側重培養孩子理解世界、珍愛生命、關愛社會、感恩人生、創造生活的積極心理素養,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三是摒棄過度重視成績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家長應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儲備,正確看待孩子的學習成績,避免給孩子過大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面,家長應教導孩子在提高成績的同時注重自身能力和素養的發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主動與其溝通,了解其內心所想。四是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要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友愛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成長[3]。
(二)應用科學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法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家長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需結合學生的心理現狀及成長需求,選擇科學的教育方法。
1.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迅速發展,對獨立生活有強烈的心理需求,部分學生甚至會出現自我教育傾向,抵觸家長的約束和干涉。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隨著知識和能力的積累,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去參與各種活動。基于上述發展特點,民主型教育方式更貼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家長與孩子溝通時,應盡量站在孩子的視角,通過換位思考了解孩子的思維模式,充分尊重其隱私和獨立需求等。在做與孩子有關的家庭事務的決定前,家長應與孩子溝通,強化其參與感,讓其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否則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比如,部分家長希望孩子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培養興趣愛好,便代替孩子選擇了興趣項目,并未征詢他們的意見。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個性化發展,還會使孩子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嚴重時還可能導致心理問題。同時,在一些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家長可以讓孩子自行做決定,也可以對其進行引導,但不強迫。
2.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培養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質。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多給予孩子真誠的贊美和鼓勵,肯定他們的努力和成就。贊美應具體、真實,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注和支持。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定合理的期望,避免要求過高或過低。過高的期望可能會讓孩子感到壓力,產生挫敗感;而過低的期望則可能會導致孩子缺乏挑戰的欲望和動力。此外,家長要教導孩子積極面對困難和失敗,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通過挫折教育,讓孩子正確看待失敗,及時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避免因負面情緒堆積而產生心理問題。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家長也要給予學生支持和幫助,讓學生感受到身后始終有人支持自己,從而樹立克服困難的自信心[4]。
3.掌握正確的溝通方法和技巧
家長要選擇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讓孩子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愛。一方面,孩子如果意識到家長是關愛自己的,在遇到問題時會更愿意主動表達,進而使家長能夠及時發現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家長采取有效的溝通方法和技巧,有助于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第一,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應避免夸大事實,尤其是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應夸大孩子的過錯,避免孩子出現抵觸情緒。在溝通時,家長應盡量避免使用“你總是……”“你就會……”等話語。第二,在與孩子對話時,家長應盡量不使用較為籠統、模糊的話語,避免雙方因理解不一致而產生矛盾。比如,當孩子犯錯時,家長需要明確指出孩子具體存在的問題,讓孩子明白家長是對具體的行為表示不滿,而不是在否定自己。第三,家長應尊重事實,在指出孩子的錯誤時要有理有據。一些家長面對孩子的錯誤,經常說“你每次都這樣”“你每次都有話說”,孩子聽到這些話后容易產生憤怒、悲傷、失望等情緒,這既不利于解決問題,又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4.反思教育模式
家長需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一是反思自己是否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根據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反饋,分析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讓孩子反感;三是反思心理健康教育是否達到目標。家長可以定期與孩子一同進行心理健康測試,引導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看法,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情況。
(三)完善家校社聯合機制
為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學校、家庭和社會需建立健全聯合機制,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從學校的角度出發,學校方面需要積極與家長溝通,利用家長交流會等機會向家長傳遞學校的管理理念、教育方法等。可以組織家長聆聽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家長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可以借助社交平臺向家長分享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技巧,豐富家長的專業知識儲備。
從社會的角度出發,需要充分發掘社會教育資源,發揮社區組織力,組建家長互助組織,宣傳推廣學生心理健康識別及家庭正向教育理念。在社區內宣傳相關理念和知識,推動更多家長關注和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掌握正向親子教育理念和相關技巧,促進家庭關系和睦。
從家庭的角度出發,家長需要重視孩子的日常表現,如果發現孩子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可以在第一時間與教師交換信息,尋求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家長也可以通過參加社區組織的各種科普活動等,積累專業教育知識。通過構建家校社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寬途徑,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5]。
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為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家長應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時,學校要努力搭建家校溝通聯系的橋梁,建立家校社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戴華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聯動模式的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7):52-54.
李玲.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誤區及解決對策分析[J].現代教育論壇,2021,3(11):57-59.
魏玉玲.淺議當前小學心理教育中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9(80):11-12.
董筱雯,蔣小春.家庭教育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J].心理學進展,2022,12(10):3450-3454.
辛清.小學生教育與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34):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