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而輝煌的文明歷史中,人類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從茹毛飲血到田園農耕,從工業革命到信息社會,每一種文明都扎根自身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
回望世界歷史,人類文明版圖在分合交融中持續演進。近代以來,隨著現代化與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現代文明逐步承載起人類共同的使命。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以及人的現代化,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世界歷史邏輯中現代文明的共性特征。
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等,都是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積淀,都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文明之間存在差異甚至矛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關鍵在于能否正確地認識不同文明的特點和差異,在海納百川中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在兼收并蓄中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在和而不同中推動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
五千多年來,中華文明猶如一條波瀾壯闊的長河,一路奔涌、浩蕩向前,歷經風雨綿延不絕,飽經滄桑歷久彌新,在人類文明史冊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形塑了中華文明的整體特征,建構了博大精深的價值觀念和文明體系。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內蘊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色,閃爍著現代文明的熠熠光彩,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批判與建構的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的交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這樣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國家的豪邁壯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我們要順應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趨勢,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本期特別聚焦“現代文明的共性特征與中國特色”,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