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根系病害已成為影響獼猴桃樹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病害。據筆者調査,獼猴桃根系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白絹病、根癌病等,筆者總結了幾種根系病害的發病規律及發病癥狀,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現介紹如下:
一、根腐病
1.發病規律及病癥
春季樹體萌動后,病菌隨著農事活動或地下蟲害傳播,主要從根尖和根部傷口侵入,根尖呈米黃色,進而轉為黑褐色,然后向側根、主根蔓延直達根頸部。病部皮層和木質部逐漸腐爛,有酒糟味,8~9天后形成菌核,菌核似油菜籽大小、淡黃色,后根系逐漸變黑腐爛,直至整個植株死亡。夏季高溫多雨期,有的植株會在1~2天內突然萎蔫死亡。發病緩慢時,一般2年后植株大面積死亡。發病期間,病菌可多次侵染,10月以后停止發展,完成了一個年周期。
2.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①選擇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透水透氣、排水良好的輕壤土或沙壤土種植。②栽植前,最好采用挖掘機深翻80~100厘米,翻后反復耙平,起壟栽植,增強土壤的通透性。③選用無病苗木,栽植前進行苗木消毒處理,可用75%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根10分鐘,晾干后栽植,定植時要求淺栽深埋。④重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微生物菌肥,合理灌溉,雨季前疏通排水通道,嚴防積水。
藥劑防治:在染病植株根際挖放射狀溝,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澆灌。每隔10天澆灌1次,連續澆灌2~3次。15天后,用50億個/克微生物菌劑2000倍液灌根,根據植株大小每株灌藥液1~4公斤。
二、白絹病
1.發病規律及病癥
白絹病屬高溫型病害。病菌以菌絲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根上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每年春末,當土壤溫度在10℃以上時,產生新的菌絲體,并隨農事活動和地表徑流傳播,侵染根部和根頸部位。發病癥狀多在6月以后表現出來,7—8月為發病盛期,9月末停止發病。植株受害后生長不良,葉片變小、變黃,枝葉萎蔫凋零,根頸部病斑環根頸一周后全株死亡。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展迅速,如不及時防治,可能在1個月內毀園。
2.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嚴格選擇園地,選擇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排水良好、有機質含量高、地下水位低的地塊,高標準整地建園。對于成齡果園,深挖行間排水溝50~60厘米,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廄肥或商品有機肥,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有益菌群。
藥劑防治:在已發生過白絹病的果園,使用生物農藥灌根,每年5—6月用生物菌劑含量在10億~50億個/克的抗生素春雷霉素、中生菌素灌根。7—8月要經常檢查果園有無病害發生,如有發生,可在染病植株根盤處扒土,使主根裸露,晾曬3~5天后施藥、封土。發病初期,用30%甲霜·霉靈水劑800倍液全園噴霧防治,對發病植株及相鄰植株的根頸和樹盤進行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續噴藥2次??刂撇『χ?,再用微生物菌劑2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2公斤。
三、根癌病
1.發病原因
根癌病病原菌在病瘤組織及土壤中存活越冬,潛伏侵染,潛伏期數周甚至1年以上。病原菌隨種苗向外傳帶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區內傳播主要通過農事活動,如耕作、嫁接、修剪等侵入樹體根部和根頸部,造成病變。
2.發病過程
病原菌進入植株后,可在皮層的薄壁細胞間隙中不斷繁殖,并分泌刺激性物質,使鄰近細胞加速分裂增生,形成癌瘤癥,并繼續潛伏侵染,一再發生癌瘤。病菌發育繁殖溫度范圍為10~34℃,最適溫度為22℃,所以6—9月均可發生危害,以8月發病最多。
3.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①嚴格選址建園,選擇大田作物地塊,土質最好為輕壤土,通透性好,不黏重、不積水。②對種苗進行嚴格檢疫,發現有癌瘤,可用中生噻唑鋅2000倍液浸根1~2小時,晾干后栽植。③田間作業時,盡量保護好根部和根頸部,避免其受損傷。
藥劑防治:實踐證明,用微生物菌劑和抗生素類藥物,對根系病害的防治效果較好。發病初期,可用500~1000毫克/升的土霉素藥液放射狀溝灌根,也可以用100克春雷霉素或中生菌素500倍液放射狀溝灌根。根據樹體大小每株灌藥液1~4公斤。
(陜西 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