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小龍蝦+羅氏沼蝦”綜合種養模式第一茬進行小龍蝦早蝦養殖,第二茬為羅氏沼蝦與水稻共生。該模式一方面通過兩種蝦的輪養,降低病害風險;另一方面,稻田低密度養殖的羅氏沼蝦規格大、品質好、市場售價高,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一、稻田改造和種養技術要點
1.田間工程改造
選擇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和田埂堅硬的田塊,田塊四周開挖寬2米、深40~50厘米的環溝,或者在稻田中間挖寬2~4米的“十”字溝,以便輪葉黑藻種植和羅氏沼蝦捕撈。四周田埂高度需高出中間田面60~80厘米,稻田四周鋪設40厘米高的防逃圍板,靠近大路的田埂預留3米寬的機耕通道,便于農機進出稻田作業。機耕通道處圍板使用可拆卸式圍板。
2.水草種植
當年12月至次年1月,對稻田進行旋耕翻土,每畝施適量的基肥,在邊溝和平臺上種植伊樂草(草面直徑為50厘米左右),株距和行距各2米左右。種植后,在平臺上加水深至30厘米左右。經常檢查水草生長情況,適時使用肥料,及時移栽或者割除多余水草,確保在放小龍蝦苗時水草覆蓋邊溝和平臺面積約50%。羅氏沼蝦放養前(5—6月)在環溝中種植輪葉黑藻,種植后做好施肥和防蟲工作。
3.小龍蝦放苗
3月投放小龍蝦苗(規格在3克/尾左右,每畝投放6000~7000尾),盡量在5天之內放完。選擇溫度較高的晴天中午投放,將蝦苗慢慢地投放在淺水區域,讓其自行爬入水草中。
4.小龍蝦日常管理
小龍蝦的養殖周期為3—5月。4月1日前主要投喂發酵飼料,輔以少量配合飼料和豆粕。4月1日后根據水溫變化和吃食情況加大配合飼料(建議蛋白質含量35%左右)投喂量。水溫低于10℃時不投喂;水溫在10~15℃時,每隔3~4天投喂1次;水溫在16~20℃時,每隔2天投喂1次;水溫高于20℃時,建議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為每畝0.5~2.0公斤飼料。
5.小龍蝦捕撈與清塘
根據小龍蝦的平均體重和市場價格確定捕撈時間,通常4月中旬即可開始捕撈,采用網眼直徑為2.5~3.0厘米的地籠捕撈成蝦。捕撈期間,適當減少投喂量,以增加小龍蝦的活動量,提高捕撈效率。5月底至6月初完成早蝦捕撈,放水曬田和清塘。
6.水稻插秧及管理
水稻品種建議選南粳9108、嘉優中科六號和甬優4901等。5月底至6月初,采用機插秧(水稻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每隔10米左右少插秧1行,以增加羅氏沼蝦的活動空間。插秧前每畝施用10公斤復合肥作為基肥;插秧后,水位控制在淹沒秧苗2厘米左右,秧苗成活后適當降低水位,促進秧苗扎根。水稻分蘗期,每畝施10公斤復合肥和3公斤尿素,分兩次施用,以提高肥效;水稻灌漿期,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合適的施肥量和肥料種類。6—9月,逐步升高水位,使種稻平臺上水深30~50厘米。10月中旬,羅氏沼蝦出售完畢后,排水曬田,準備收割水稻。
7.羅氏沼蝦放苗與管理
5月下旬至7月初,投放羅氏沼蝦苗(規格5~10克/尾,每畝投放600~800尾;規格1~2克/尾,每畝投放1000~1600尾)。蝦苗投放后開始投喂飼料,投喂量為蝦總質量的1%~4%,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為35%~40%,投喂方式為全田潑撒,環溝中適當多投喂。平均水溫超過32℃時,每2天投喂1次。高溫期間,有條件的稻田可在四周環溝或者中間“十”字溝架設水車增氧機(0.1千瓦/畝),防止高溫天氣時水體缺氧導致羅氏沼蝦死亡。
8.羅氏沼蝦捕撈與銷售
8月中旬至10月初,采用3厘米網眼的地籠捕撈羅氏沼蝦,捕撈前清除四周環溝和中間“十”字溝中的水草,以促進羅氏沼蝦活動和進籠。大規格蝦苗(6~10克/尾)在稻田中養殖50天,平均規格可達到60克/尾,可捕大留小,分批上市;小規格蝦苗(1~2克/尾)養殖80天左右,平均規格可達40克/尾。日平均水溫低于18℃時,需要逐步排水至溝中,將存塘蝦全部捕撈,以防止低溫造成羅氏沼蝦死亡。
9.水稻收割
羅氏沼蝦捕撈完成后,根據水稻生長情況將稻田水排干曬田。水稻完全成熟后,采用收割機收割,通常在10月中旬至11月初完成收割。
二、經濟效益分析
小龍蝦早蝦養殖可以提前上市,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近兩年早蝦平均售價30元/公斤,畝產175~200公斤,畝產值5000元以上;第二茬大規格羅氏沼蝦售價平均100元/公斤,畝產約30公斤,畝產值3000元;稻谷畝產500公斤,畝產值約1200元。三者合計畝產值約為9200元,凈利潤為4000元左右。
該模式減少了40%以上的化肥用量,減少了約60%的農藥使用量。該模式可以穩定糧食生產,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稻魚種養風險,有利于傳統稻蝦模式的轉型升級。
三、分析與討論
與傳統的稻漁綜合模式相比,“水稻+小龍蝦+羅氏沼蝦”綜合種養更加靈活,充分考慮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效利用了稻田資源,同時也降低了單一產品的市場風險。
(摘編自《漁業致富指南》 作者:韋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