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0月26日,青海省演藝集團選派舞臺表演經驗豐富、專業功底過硬的資深雜技表演藝術家蘇振海先生赴河北省參加第十九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的演出。由河北省雜技團演藝有限公司、四川省南充市雜技團、青海省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研創的雜技作品《太極·壇韻》,從50多個國家選送的近500個節目中脫穎而出,一舉摘得本屆藝術節最高獎項——金獅獎,實現青海雜技國際獎項零的突破!
《太極·壇韻》劇組全體演職人員,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將厚重的太極意蘊與雜技表演藝術完美融合,創作出詩意盎然、獨具特色的中國雜技優秀劇目。并將傳統壇技動作與創新技巧相互穿插碰撞、無縫銜接,把個人表演的技巧拓展到集體中,構成國內外雜技界的首創組合。整臺演出,除“二節翻上接雙壇”等傳統技法外,多處運用了蘇振海研創的“移形換位”“砸脖發壇”“小壇砸脖三節后空翻”“雙壇后空翻上肩”“后手翻腳挑壇”“雙人過缸口”“腳踢對傳”等一系列新技巧,此創新突破給觀眾展現了一席精彩絕倫、耳目一新的視覺盛宴,得到了業內藝術家的高度關注和贊揚,吸引了國內雜技界“花壇”老前輩專赴藝術節現場觀摩。艷壓群雄的陣容一經亮相,便在藝術節期間流傳出“《太極·壇韻》出場即巔峰!”的佳話。在整個劇組幕前幕后默契配合與出色展演中,節目不僅令觀眾心潮澎湃,送上雷鳴般的掌聲,還贏得了來自10個國家的14位國際雜技界知名人士組成的評委團、裁判團的肯定,全體起立鼓掌。
蘇振海生于1975年,他的父親蘇大堆、母親王萍均為青海省京劇表演藝術家。兒時,不論父親無意間的一個陽剛動作——拉山膀,還是母親柔美的云手姿態“亮相”,都令他銘記于心,不放過任何細節反復模仿。自小在藝術環境中耳濡目染、受其熏陶,表演的胚芽已植入他那幼小的心靈,孕育出文藝的天賦。
1984年,蘇振海考入河北省藝術學校雜技專科深造。在張麗、何蓮榮等良師的精心輔導下,理解了雜技的精髓。面對腰功、腿功、跟頭(毯子功)、頂功(倒立)及舞蹈等基本功訓練,蘇振海完全具備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不怕困難的意志。對于“前、后手翻”“連續后手翻”“側手翻”“團身前手翻”“團身連續前手翻”信手拈來,“團身前、后空翻”“直體前、后空翻”“側空翻”“360度旋”“720度旋”乃至“1080度旋”等高難動作也能出色完成,為將來的雜技表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和陽剛正氣。
經過堅韌磨礪,教員們以“既要有‘雜’的豐富多彩,又要有‘技’的高超絕技”為目標,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將練就的功夫升華到特技的高度。校方根據同學們的各自特點將其分配到不同門類進行專業訓練。蘇振海被分配到名師楊鳳剛的麾下,得到“頂壇子”表演技巧的真傳。之后又在名師劉海云、吳壽芳的門下專攻中國雜技一大絕活“鉆地圈”的高超絕技。在名師左公社的引領下,學習了觀眾喜愛的“滑稽”表演藝術。經各門枯燥乏味的訓練,蘇振海不僅在體能、技巧乃至智能上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綜合修養也得到了全面升華。1990年,羽翼豐滿的他以優異的成績出色地完成了學業,告別了母校。
畢業同年,蘇振海被分配到青海省雜技團工作,成為青海雜技界第三代演員。工作中,他在政治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參加理論學習和業務考核,虛心向老前輩請教,與同行們切磋雜技精髓,培養團隊的協作能力,增強舞臺表演經驗,排除舞臺上的緊張與欣喜,不久便能擔任重要角色登臺演出了。13年后,蘇振海被中國演藝聯盟正式吸收為會員。經過實踐的洗禮,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他始終銘記自己肩負的職責和使命,爭當政治過硬的“排頭兵”和有擔當的“領頭雁”,朝著“德藝雙馨”目標大踏步前行,把自己的藝術靈魂澆筑在舞臺上,鑄魂淘金嶄露鋒芒,成為團內不可多得的主要演員和核心人物。
多年來,蘇振海憑借自己爐火純青的高超技藝,參加過多次國際雜技賽事,出訪法國、瑞士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演出,擔任過無數次的主角,取得過眾多的榮譽。1991年在《雜技晚會》中擔任主角,榮獲青海省專業文藝匯演“優秀演出獎”。1994年在《鉆地圈》中擔任主角,榮獲第四屆西北五省(區)雜技比賽“三等獎”。1999年,在河北省雜技團與美國迪士尼公司、法國公司排演的著名雜技劇《花木蘭》中扮演二號角色,這是雜技界首次以“雜技劇”表演形式到多國巡回演出,得到各國觀眾的高度贊許。2002年5月,在《土鄉情韻——輪子秋》中擔任主角,榮獲金獅第四屆全國青少年雜技比賽西北地區預選賽“金獎”。2003年9月,在《彩陶之戀》中擔任主角,榮獲中國·青海民族文化旅游節全省專業文藝表演小型節目“三等獎”。2013年,參加第十四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推出《滑稽氣球秀》表演,榮獲“金獅特別獎”。2015年,參加第十五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推出《滑稽》表演,榮獲“個人表演優秀獎”。2016年,擔任西北五省(區)雜技比賽《鉆地圈》《草帽》劇目的主教指導,《鉆地圈》榮獲“表演金獎”,《草帽》榮獲“表演銀獎”。2017年,參加第十六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表演《滑稽》 《草帽》,榮獲“個人表演優秀獎”。2019年5月,赴泰國參加中國旅游文化周青海旅游文化推廣周開幕式,表演《滑稽》節目,獲得觀眾的一致贊揚;7月,應邀參加第十七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開幕式,扮演的滑稽人物“壯壯”深受觀眾喜愛;8月,與沈陽雜技團合作的《炫彩中國》參加了第四屆中國雜技藝術節演出;9月,赴巴西圣保羅進行商業演出;10月,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慶祝青海解放70周年文藝演出。2021年5月,受單位委派赴重慶雜技藝術有限責任公司擔任滑稽門類編導兼教員工作,主演的《裝臺》節目,入圍第十一屆魔術、滑稽中國雜技“金菊獎”決賽。2023年,參加第十九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的演出,推出《太極·壇韻》作品,榮獲最高獎項——“金獅獎”等等。
蘇振海先生參加過5次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的演出,4次榮獲國際獎項。此外還榮獲過國家級獎項1次;西北五省(區)級獎項4次;省級獎項3次;其他榮譽8次。眾所周知,這20枚軍功章的背后,隱含著多少難以忍受的傷痛,頂壇頂到頭頂流血化膿,新傷疊舊傷,流淌出多少艱辛的汗水和不為人知的辛酸淚,多少次的跌倒爬起、多少次的鍥而不舍、多少次的難關攻克……盡管在雜技表演生涯中超出了年齡極限,但他從未停歇追逐夢想的腳步,始終牢記“扎根高原、無私奉獻”的崇高理想。《太極·壇韻》自2022年10月開始排練到2023年比賽結束,團隊成員傾注全部精力,每個動作重復練習至少3萬次,對每個銜接環節磨合到滾瓜爛熟、成竹在胸時,方可登臺奉獻給觀眾。以2022年合作演出為例, 《滑稽》 演出40場, 《太極·壇韻》演出40場,雜技劇《追夢·雄安》演出28場,共演出108場。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碩果累累、高奏凱歌,如果沒有文化傳承的理念,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沒有堅韌不拔的信念,沒有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決心,誰又能堅守至今呢?
當時光從指尖過隙,在回不去的過往軸線上,流淌出多少值得追憶的風采光華。國際大獎或許來得遲了些,但這是蘇振海勇攀藝術高峰的精華綻放,他對雜技藝術的無限熱愛永不落幕。30年的風雨歷程,錘打出一代杰出人才的鋼筋鐵骨,淬煉了他在雜技領域跋涉的每一步艱難足印。在他成功的背后,離不開父母的養育之恩,良師益友的言傳身教,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同行的默契配合,親朋的關愛和鼓勵,這些都化作他滿滿的動力,不僅為青海人民贏得了榮譽,也為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事業征程上的各位奮進者和業務骨干們樹立了典范的標尺,更為青海演藝界和雜技事業登上世界舞臺并榮獲國際大獎填補了一項空白。
(作者單位:柳春誠,青海省博物館原文博研究館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青海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第六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題圖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