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央蘇區)在江西瑞金成立,為中共中央統一領導武裝斗爭、深入開展土地革命、推進民族解放進程創建了指揮中樞,也為中國共產黨更好地表達政治主張、執掌紅色政權、維護勞苦大眾的根本利益奠定了穩固基礎。
中央蘇區的建立,讓國民黨政府惶恐不安、如臨大敵,急令廣東、湖南的陳濟棠、何健等嚴密封鎖通往中央蘇區的道路、橋梁、碼頭,在界域布卡設崗,盤查物資、人員出入,對私運、偷越者拘押逮捕,甚至“格殺勿論”。
當時,中央蘇區有8萬多紅軍需要供給,還要支付薪金、勞務、辦公等費用,僅靠戰斗繳獲、打土豪沒收財產、征集農商稅等收入很難支撐,中央蘇區經濟狀況舉步維艱。加之國民黨的殘酷封鎖,中央蘇區各種生活必需品奇缺。雖有商人冒險運來糧棉、布匹、食鹽等,但相對巨大的需求只是杯水車薪。蘇維埃政府也曾采取發行“革命公債”“建設公債”,開展“借谷運動”等措施。這些措施雖然有益,但只能暫緩一時,難持長遠。
蘇維埃政府也深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1932年 9月 13日出版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刊文指出:“財政是國家的命脈,財政工作不好,直接影響到軍事與行政,間接則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與整個階級政權。”毛澤東提出,蘇區財政的目標“在于保證革命戰爭的給養和供給,保證蘇維埃一切革命費用的支出”。蘇區的所有財政工作都是圍繞這一中心大局開展的。
1931年12月3日,蘇維埃政府召開會議,商議如何擺脫財政困難。會上,時任國家銀行行長的毛澤民提交了一份《蘇區仁風山鎢礦資源的調查報告》,寫道:“全世界70%以上的鎢礦儲藏在‘蘇區’,尤其仁風山一帶儲量大、質量高,但礦山都被官僚買辦、外資公司控制,本地人只有少量的‘獨眼井’‘小礦洞’。我們如果發展鎢礦生產,何愁經濟沒出路?何愁革命不能成功?”
會議對報告進行了熱烈討論,最后一致同意開發、利用仁風山鎢礦資源,增加財政收入、解決經濟困難,并由毛澤民負責礦業開采、管理工作。毛澤民接受任務后,立即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因戰事頻繁、封鎖嚴密,鎢礦石采出來無法運出,更沒有銷路,仁風山地區的礦井都處于停產狀態。
當他欲將情況向上級匯報時,中央蘇區政府接待了兩位陳濟棠派來的特使,聲稱要收購鎢礦石,有多少收多少。
原來,隨著全球工業革命進程加快,各國機械設備、電訊器材、武器裝備的產量不斷提高,對“鎢”的需求量猛增。外商把目光聚焦在素有“世界鎢都”之稱的中國江西,發現鎢礦主要分布在蘇維埃政府控制區,而外商為與中央蘇區溝通,便委托廣東軍界代為收購鎢礦石。當時,廣東隸屬國民黨中央政府管轄,國民黨政府命其進攻中央蘇區“剿滅紅軍”,但陳濟棠為保存地方實力,對“圍剿”推脫搪塞。見此情況,國民黨政府以停撥廣東軍費威脅,令其“自行解決”。
正當陳濟棠為部隊糧餉、裝備發愁時,突然有外國人要他“代收鎢礦石”,這讓他喜出望外,哪還管什么“嚴厲封鎖”“剿滅紅軍”,立即派人與中央蘇區聯系……
中央蘇區通過廣東地下黨暗察,確認陳濟棠購買鎢礦石的情況屬實,便與粵軍代表展開談判。同時,派毛澤民率隊依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第八條:“帝國主義手中的銀行,海關,鐵路,航業,礦山,工廠等一律收歸國有”的規定,收回、接管了仁風山外資控制的鎢礦,還將小礦業主組織起來,建立上坪、蜈蚣山、庵前灘等5個采礦合作社,統一收購他們開采的鎢礦石,并在江口碼頭附近建起一座選礦廠,把原鎢礦石篩選、加工,存儲待運。
1932年初,中央蘇區與粵軍密簽了賣(甲)買(乙)雙方“購銷協議”,其中規定:“雙方同意恢復輸出、輸入之商品貿易;甲方每次必須提供100噸以上的鎢礦石;乙方負責鎢礦石裝車(船)后的外運;乙方驗收鎢礦石合格后,起運前付清全部貨款或換取甲方要求的等值物資”等。紅軍因此得以在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經濟封鎖線上撕開了一道口子。
“協議”簽署20余天后,陳濟棠派來10多艘運輸船停靠在江口碼頭,全部裝滿中央蘇區選礦廠存儲的100多噸加工后的鎢礦石,罩上印有“國防物資”的苫布,在粵軍武裝押送下運走。
兩周后,運輸船返回江口碼頭,苫布下的“國防物資”是用鎢礦石換來的米面、布匹、食油、豬肉等,這些生活必需品被運到瑞金和礦區,群眾像過年一樣高興,許多老百姓的餐桌又擺上了久違的白米飯、紅燒肉。
不久,運輸船又第二次、第三次運走鎢礦石,換來中央蘇區急需的各種機械設備,有醫療、通訊、軍工器材和槍支彈藥等,瑞金城相繼建起發電廠、電影院、文化宮、圖書館等公益設施。許多商人發現粵軍與中央蘇區有生意往來,他們也買通水、陸關卡,運來糧食、棉布、油鹽等,交換鎢礦石和當地特產的竹木、茶葉、瓷器等,豐富了市場供應、興旺了農商貿易,一個經濟活躍、文化繁榮的中央蘇區開始蓬勃興起。
隨著經濟形勢逐步好轉,中央蘇區決定建立統一管理、采運、銷售的國有礦產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機構組置、人員調配,1932年3月18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個國有企業“中華鎢礦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在贛州豐田村成立。
毛澤民在成立大會上說:“我們公司擁有2個礦山、5個采礦合作社和1個選礦廠,3500多名礦工,開采區橫跨于都、會昌、泰和3個縣,這些都屬于我們工人階級自己的,每位礦工都是公司的主人,大家都要為礦山多出力、多流汗,徹底粉碎蔣介石的封鎖!”
不久,蘇維埃政府又成立了經濟部和外貿總局,在鎢礦石水、陸通道設立了4個直屬分局、11個代辦處,負責溝通、協調與粵軍及其他客商的貿易往來。
1932年秋末冬初,臨時中央政府決定,由時任國家銀行行長、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財政部部長的毛澤民兼任公司總經理。
1932年12月,毛澤民出任公司總經理后,立即選派20多名政治能力強、文化素質高的干部充實管理階層,并采取提高工資待遇、改善勞動環境、關心礦工生活等措施,全面提高生產進度和經濟效益。首先,根據各人的崗位分工、技術能力、勞動強度不同,每人每月發4-6元獎金補助,執行8小時工作制和星期天休假制,對遭遇特殊困難的礦工給予一定救助,解決燃眉之急。
礦區時有工傷發生和傷寒、瘧疾等傳染病流行,公司就聘請醫護人員,購進醫療器械和藥品,租用民房做門診、住院部,免費為礦工和家屬療傷治病。為改善礦洞積水、缺氧等惡劣生產條件,在增添排水、通風設備的同時,公司用鎢礦石換來1000多套雨衣、雨靴、面罩等勞保用品發放給礦工。公司還辦起俱樂部、夜校、食堂、宿舍等,一個讓工人享有權益保障、福利待遇、文化教育等制度和設施的“國企”勞動體系基本形成。
公司優越的生產環境、健全的勞動保障,極大地調動了礦工的積極性,鎢礦石產量從1932年的1025噸提高到1933年的2600噸,1934年達到3925噸。3年多時間共售出鎢礦石7550噸,除去交換各種物資,總收入達620多萬銀元,不但是中央蘇區最主要的經濟來源,還確保了紅軍武器、給養充足,軍心穩定、士氣高昂。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毛澤民率領中央銀行攜帶鎢礦收入的100多萬銀元,為萬里征程中購買糧食、棉布、武器彈藥等物資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保證。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姜璐,王德勝.中國成人教育百科全書(社會·歷史卷)[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
2.周曉瑞.陳濟棠為紅軍長征“讓道”之謎[EB/OL].https://www.fjswlgbj.gov.cn/lnyl/1018.html,2014-03-19/2024-6-30.
3.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贛州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回望崢嶸讀初心——發生在贛州紅土地上的經典革命故事[M].長沙: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
4.王享.毛澤民關心鎢礦工人二三事[EB/OL].https://www.sohu.com/a/214718164_737159,2018-01-04/2024-06-30.
5.王登紅,王朝嘉,盛繼福.黑色礦石鑄就紅色搖籃——贛南鎢礦的歷史貢獻[J].贛南鎢礦志,2021(3):46-49.
6.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國企!打跑山大王!礦工翻身做主人……[EB/OL].https://mp.weixin.qq.com/s/ELMZheqZR86uw2IEWMUvXw?,2021-6-14/2024-06-30.
7.趙臘平.中國共產黨與礦業的不解之緣[N].中國礦業報,2021-10-21.
8.王衛斌.發生在中央蘇區的稀有礦藏爭奪戰[N].人民政協報,2011-5-26.
9.王林.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國有企業[N].中國青年報,2019-6-12.
10.瑞金市委組織部.蘇區的第一家國營企業[N].贛南日報,2021-12-14.
11.孫永慧.統一貨幣,支持設立國營企業!揭秘中共蘇區第一家股份制銀行[N].金融時報,2021-6-11.
作者單位:遼寧省錦州市義縣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