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理念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推動各行各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利用互聯網信息多元、資源共享的優勢,實現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檔案資政服務作為檔案事業的重要內容,也要緊跟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步伐,依靠新興的互聯網技術,深挖檔案價值,用以資政惠民。目前,國內關于檔案資政服務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從微觀視角,對檔案資政服務的概念[1]、功能[2]、方式(檔案編研[3]、檔案智庫[4-5])研究,二是從宏觀視角,對檔案資政服務的框架[6]、機制[7]、路徑[8]研究。檔案資政服務的相關研究已取得一定數量的學術成果,但對于檔案資政服務支持體系的探討尚屬空白,鑒于此,本文借鑒社會支持理論,構建“互聯網+”背景下檔案資政服務的社會支持體系,并探索其實現路徑,以期為促進檔案資政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一、“互聯網+”背景下檔案資政服務的重新認識
檔案資政服務是指檔案部門利用所開發的檔案信息資源輔助黨政機關等公共決策和管理部門進行決策。“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作為基礎平臺和實現工具,融入檔案資政服務中,對檔案資政服務進行重構,變革了其理念、手段和模式,加強了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一是互聯網思維改變了檔案資政服務理念。“互聯網+”背景下,“重檔案保管,輕檔案利用”的傳統服務理念不再適用,而應該以“注重檔案信息挖掘、信息分析”的理念指導檔案資政服務。要掌握公共決策部門信息需求的要點和規律,例如,某些政府部門在特定時間段或者地區對某一類信息需求較大,因此,要有針對性地對原始檔案信息進行開發,實現檔案資政服務供給與公共決策需求的精確匹配。同時,要更新檔案工作人員的培養理念,提升檔案工作人員的信息識別技能,使其能夠準確挖掘檔案中的有用信息為公共決策部門編寫參考資料。
二是互聯網技術優化了檔案資政服務手段。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可以應用到檔案收集、存儲、處理、傳輸的各個環節中,通過技術賦能提升檔案資政服務的質量。采用新技術、新手段在匯聚政務、民生、國防等多種類型的檔案信息并建立數據庫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檔案信息中的隱性知識,并關聯形成知識圖譜,將“檔案庫”提升為“知識庫”,促進檔案資政服務知識化發展。
三是互聯網平臺創新了檔案資政服務模式。“互聯網+”背景下,檔案資政服務模式由線下轉為線上線下交叉融合。傳統環境下,檔案分散存放在各級各類檔案館中,這種分散的情況限制了檔案資源整合、共享,而互聯網的出現能夠突破空間的界限,提供一站式檔案資源交互平臺,方便公共決策部門檢索、查閱、利用檔案。另外,通過聯通檔案系統與政務系統,能夠聚焦公共決策部門工作重點,提高檔案資政服務的精準度。
二、“互聯網+”背景下檔案資政服務的社會支持體系構建
“社會支持”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最早開始引入是在精神病學的文獻中,隨后又應用在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中,不同研究學者采取的研究視角各不相同 ,導致“社會支持”成為一種多維度的概念,對“社會支持”的定義并沒有統一的標準。較多學者認為“社會支持”是指人類社會中的個體或群體所感受到的來自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源的幫助、支持,尤其是指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的群體所獲得的各種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隨著研究的深入,有一些學者認為社會支持的客體還可以是“公益創業[9]”“家庭教育[10]”等社會活動,因此,社會支持理論應用于檔案資政服務也具有一定的適用性。本文將檔案資政服務置于社會環境與社會網絡中構建其社會支持體系,并從支持主體、支持內容的角度厘清社會支持體系的框架與層次。
(一)支持主體
檔案資政服務社會支持體系的良性運行,需要政府、檔案機構、其他機構、公眾參與其中,形成“政府引領,檔案機構推動,其他機構聯動,公眾輔助”的支持主體結構,并且對支持主體的職責、義務進行科學界定,使各主體各司其職,相輔相成。
1.政府
從政府層面看,制定政策、法律法規和投入經費調控資源配置是檔案資政服務社會支持的主要形式。《“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和2020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對檔案資政服務和檔案信息化建設出臺了有關規定,但并未明確提及“互聯網+”這一概念,因此,還需制定新的政策及實施細則,并對相關法律進行新的司法解釋,保障檔案資政服務的發展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互聯網環境。鑒于相關的政策與舉措并不是由政府單獨負責和落實,因此,政府支持的重點在于優化頂層設計,引導和協調其他主體參與檔案資政服務,加強監督問責,明確界定適用于檔案資政服務參與主體的問責程序,疏通監督問責的渠道,明晞違規、違法查處辦法,督促責任主體正確履職。
2.檔案機構
在我國,檔案機構以國家各級綜合檔案館(室)為主要組成部分。檔案機構的資源優勢、專業優勢和檔案本身的資政特性決定了檔案機構能夠成為公共決策和管理部門科學決策的重要支撐。檔案機構保存了大量的歷史檔案,包括政府文件、統計數據、報告、研究成果等,全面記錄了國家發展歷程和政府工作情況。同時,互聯網催生若干新領域、新專業,豐富了檔案資源種類,檔案機構可以利用充裕的館藏檔案,通過簡報、專題匯編、專題研究、政策咨詢報告、研究報告、知識庫、案例庫等形式[11],為公共決策和管理部門提供經驗借鑒和信息保障。另外,檔案機構作為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參與者,要推動決策程序從封閉走向開放,使公共決策不僅與國家戰略相銜接,還要關乎社會公共利益和人民的福祉。
3.其他機構
“互聯網+”背景下,應探索檔案機構以外的其他機構的支持作用,全方位滿足不同類型的公共決策需求。首先,博物館、圖書館作為重要的文化機構,與檔案館在發展目標、服務職能、館藏資源等方面的相似性為其支持檔案資政服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21年6月,《“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提出,要“推動檔案館與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單位在檔案文獻資源共享方面加強合作”,整合散落在圖書館、博物館的資政檔案資源,為公共決策部門提供跨機構的資源利用服務。其次,各高校學科門類齊全,專業人才充足,擁有檔案學、歷史學、法學、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學科的學術團隊,可以依靠其學術基礎和研究經驗,開展交叉研究,針對全方位、跨領域、較為系統復雜的公共決策問題輔助檔案機構進行檔案資政編研。最后,科研機構研究資金充裕,研究實力雄厚,可與檔案機構共同推進知識庫、案例庫、科學決策系統、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發。
4.公眾
2020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提到,“國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檔案事業發展”,公眾作為社會力量的核心角色支持檔案資政服務發展已成為必然。一方面,我國積極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決策的部署追求解決公眾的需求和問題,因此,與公眾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檔案變得極為重要。“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性增長,信息提供形式日新月異,公眾在網絡上針對社會熱點問題發表的觀點,在政府檔案網站提出的意見,都可以作為檔案信息的一部分,對公共決策部門了解民生并做出符合公眾價值偏好的決策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另一方面,公眾和其他領域專業人才可以直接參與檔案事務,可以向檔案機構捐贈歷史檔案,可以對檔案進行轉錄、著錄、添加說明,對符合政府決策需求的外文、少數民族語言檔案進行翻譯,還可以通過政府檔案網站的局館信箱、網上調查問卷、檔案公共論壇[12]等與政府進行協商,參與檔案公共政策的制定,為檔案資政服務的開展筑牢根基。
(二)支持內容
“互聯網+”背景下,檔案資政服務社會支持體系的支持內容更加具體化、多樣性,可從技術、人員、資源三個方面發揮作用,為檔案資政服務提供支持,維系社會支持體系的穩定運行。
1.技術支持
首先,5G技術發揮其低延時、大容量、高速率的特點,提高了檔案信息的傳輸效率與共享程度,在面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時,可以快速從檔案數據庫中調取同類事件的處理措施,提供歷史經驗,使公共決策部門及時做好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其次,區塊鏈技術將檔案數據分布式存儲,采用哈希函數算法和時間戳功能,保證數據不被篡改并提供可追溯的數據記錄。資政檔案通常涉及一些未開放的信息(包括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等),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對檔案訪問權限的精確控制,只有擁有密鑰的用戶才能查閱特定的檔案信息,為檔案資政服務帶來更高的數據安全性。再者,云計算技術依靠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巨大的存儲空間將分散的具有資政意義的檔案信息整合在檔案云中,并進行分類存儲,解決了由于信息分散、信息混亂而產生的影響決策的一系列問題。最后,大數據技術通過對檔案數據的挖掘,可以發現隱藏在數據中的趨勢和規律,主動推送檔案信息,為決策提供支持,還能捕捉到檔案數據中潛在的價值和創新點,為檔案資政服務帶來新的思路和發展方向。
2.人員支持
檔案工作者是檔案資政信息的篩選者、數據挖掘技術的運用者、資政服務策略的實施者和政務信息的傳遞者[13],專業人員的支持奠定了檔案資政服務的智力基礎。202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顯示,管理學下設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更名為“信息資源管理”,旨在培養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實現從傳統的檔案保管者向新型的信息資源管理者轉變[14]。該人才培養方案與檔案資政人才的需求理念相契合,將為檔案資政服務輸送更多具備洞察力、創新能力的專業人員,能夠對檔案數據整理和挖掘,捕獲對公共決策有價值的信息,實現檔案資源從數據到知識到智能的升級。同時,隨著檔案資政服務專業人員準入機制、績效評價機制、獎勵機制等措施的逐漸施行,將提高專業人員隊伍水平,促進檔案資政服務的綜合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3.資源支持
檔案資源的資政服務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概念主要指檔案機構為滿足公共部門決策而提供的檔案資源內容本身,廣義的概念則還要包括與提供檔案資源有關的制度、技術、人員等其他條件。本文以狹義的檔案資源資政服務展開研究,不同的檔案資源內容可以滿足不同類型的公共決策。一是政策檔案,記錄了制定、實施和調整政策的過程和結果,公共決策部門可以通過分析政策檔案發掘歷史經驗,避免重復錯誤,評估新政策的有效性;二是經濟檔案,包括貿易來往、產業結構、市場行為的相關數據和統計信息,有助于公共決策部門了解經濟形勢、預測經濟發展趨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京津冀協同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中發揮重要作用;三是民生檔案,反映了人民生活狀況、社會問題和社會需求,為公共決策和管理部門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了資源支持,如扶貧檔案作為重要的民生檔案可以精準識別貧困戶,制定扶貧決策,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
三、“互聯網+”背景下檔案資政服務社會支持體系的實現路徑
(一)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凝聚各方支持合力
“互聯網+”背景下,檔案資政服務社會支持體系的實現需要更加宏觀的系統性整體性的思維邏輯指導,通過統籌協調機制構成一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穩定運行、功能互補的有機整體。要明確政府、檔案機構、其他機構、公眾各支持主體的權責關系,才能有效避免各支持主體出現職能重疊、溝通不暢的問題,才能發揮社會支持體系的作用,支持各區域檔案資政服務協調發展。我國的檔案服務遵循“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由于各地的發展情況有所不同,公共決策部門的決策要符合本區域的特征和需求,因此,檔案資政服務的統籌、規劃不能一概而論,要因地制宜,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主管本地行政轄區的檔案事務。但是,“分級管理”并不是“割裂管理”,各地區要協調溝通,地緣相近、發展相似地區的檔案資政服務可以互相借鑒,取長補短,要發揮發達地區檔案資政服務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也要注重培養落后地區檔案資政服務的意識。通過完善統籌協調機制,凝聚各方支持合力,實現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有效幫扶,彌補落后地區信息化設施不完善、檔案人才匱乏的發展短板,構建適應互聯網環境的檔案資政服務整體布局,促進檔案資政服務社會支持體系的實現。
(二)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資源精準配置
“互聯網+”背景下,搭建檔案信息共享平臺,是對處于分散狀態的檔案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共享共建,為檔案資政服務社會支持體系的實現提供路徑保障。目前,檔案資政服務存在“信息孤島”的問題,政府與檔案機構之間,各個檔案機構之間,檔案機構與其他機構之間的網絡互不相通,阻礙了檔案信息的利用,因此需要建立一個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跨業務的檔案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檔案信息的精準配置,滿足決策需要。一方面,檔案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了檔案資源的整合,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檔案信息的重復錄入與存儲,并且檔案信息共享平臺具有統一規范和標準,例如檔案編碼規則、元數據標準等,確保了檔案信息的一致性和互操性,為決策者提供了準確和全面的檔案信息參考。另一方面,通過建立檔案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實現檔案資政服務的轉介,即當某個區域或部門無法提供特定檔案資政服務時,可以通過平臺將需求轉介給其他區域或部門,使不同區域和部門的檔案資政服務可以互相補充和支持。
參考文獻:
[1] 牛力, 王鈺涵. 面向政府的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綜述[J]. 檔案學研究, 2016(2): 60-66.
[2] 常大偉, 王坤. 檔案在責任政府建設中的功能與實現路徑[J]. 檔案與建設, 2020(5): 28-31, 36.
[3] 留晞. 推進檔案編研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 浙江檔案, 2021(1): 53-55.
[4] 魏扣, 郝琦, 張斌. 面向政府決策的檔案知識庫構建需求分析[J]. 檔案學研究, 2016(5): 32-35.
[5] 張斌, 徐擁軍. 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檔案智庫建設策略[J]. 中國檔案, 2022(2): 32-33.
[6] 歸吉官, 邵曉瑜. 檔案資政服務生態系統構成及運行機制研究[J]. 浙江檔案, 2023(5): 40-43.
[7] 田曉青. 基于公共決策部門知識需求的檔案資政服務研究: 框架、流程及機制分析[J]. 檔案與建設, 2023(6): 19-22. (下轉53頁)
(上接44頁)
[8] 歸吉官, 田曉青. 檔案資政服務樣態及路徑優化: 基于多案例研究[J]. 檔案管理, 2023(3): 66-70.
[9] 劉蕾, 李靜, 陳紳. 社會支持體系對大學生公益創業意愿的影響研究: 基于創業者網絡關系的視角[J]. 江蘇高教, 2020(9): 78-82.
[10] 陳志其. 家庭教育的社會轉向及其支持體系建構: 基于福利多元主義理論視角[J]. 基礎教育, 2021, 18(2): 21-27, 41.
[11] 許巖. 以資政理念提升檔案服務能力: 訪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副院長張斌[J]. 中國檔案, 2012(4): 30-31.
[12] 陳建. 政府檔案網站公眾有序參與機制構建策略研究: 基于國內省級檔案網站的調查分析[J]. 檔案學通訊, 2017(1): 59-63.
[13] 呂紅蘋. 檔案機構檔案資政服務模式研究[J]. 檔案天地, 2023(1): 58-62, 46.
[14] 楊文, 姚靜. 檔案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數字轉型: 基于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更名為信息資源管理的思考[J]. 圖書情報工作, 2023, 67(1): 99-107.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