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壇”緣起
為推動大連市“東亞文化之都”建設,2023年12月23日大連大學音樂學院與大連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共同舉辦了“文明互鑒視域下的東北亞區域音樂文化傳播與交流論壇”活動。為了在學術上做充分準備,大連大學音樂學院在2023年春季成立了“大連大學東北亞區域音樂文化傳播與交流中心”,在學術觀念上,統合歷史、區域以及國別學研究視角,致力于在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研究、音樂教育、音樂文化產業等多方面推動東北亞地區音樂文化在相互交流基礎上不斷發展與創新;交流活動將突出東北亞地域特色,在音樂創作與學術研究層面探索超越西方的東方音樂文化特點。
東北亞區域包括中國、蒙古國、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6個國家,東北面向東北亞,是東北亞的核心地區。在21世紀,整個東北亞山水相連、人文相近、經濟相通,是全球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在歷史發展中,因為思維傳統、行為觀念、信仰習俗等而逐漸形成獨特的文化氣質。2023年9月,大連當選2024年“東亞文化之都”城市。“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三國共同發起的亞洲第一個國際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動,自2013年起,中日韓三國每年各評選一個城市,是中日韓文化交流的旗艦品牌和重要平臺。
“地方大學服務地方”,這是大連大學辦學理念。關于東北亞區域音樂文化研究也必將以“學術智庫”的形式服務于大連建設“東亞文化之都”的舉措。相信,高水平音樂生活有利于城市文化建設,也能夠加強區域內不同國家城市展開交流互動。基于此,在社會實踐層面不斷擴大音樂文化交往,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既關注于音樂文化在歷史上的傳播,也關注于音樂文化在當今社會的相互交流;關注不同的音樂類型對社會的深層文化結構,以及對人的影響。
二、融匯東北亞,區域音樂展演
本次“論壇”以“文明互鑒”思想為引領,邀請了來自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地區的藝術家、學者參加,共分為東北亞區域音樂展演和學術交流兩個部分。
音樂展演包含來自中國、俄羅斯、蒙古國、韓國、日本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別是中國民族室內樂、俄羅斯小提琴作品、蒙古器樂組合、韓國傳統音樂,還有大連大學音樂學院專門為本次活動編創的民樂合奏曲等。希望通過舞臺藝術表演,直觀、生動展示東北亞音樂文化的傳統與當代發展。
蒙古器樂組合《萬馬奔騰》是由遼寧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縣烏蘭牧騎李君和隊員們根據齊·寶力高《萬馬奔騰》馬頭琴曲改編。舞臺上,除馬頭琴主奏外,還增加了四胡、蒙古鼓等蒙古族傳統樂器,突出了豪放威武、氣勢磅礴的民族特色。韓國傳統音樂是由留學韓國攻讀博士學位的大連大學青年竹笛教師魏全民演奏的《醉笛》,以及特邀韓國漢陽大學大笒演奏家趙雅拉博士演奏的《清聲數大業》、漢陽大學奚琴樂團活動家李素英博士演奏的《弓之歌》三首作品組成,這一組作品充分展示了歷史上中國傳統音樂在東北亞區域的影響。如,大笒和奚琴作為韓國傳統樂器,探尋其根源是在不同時期中國傳入,后受地域、民俗等文化的影響,經過漫長的相互交流與影響使得同一樂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以發展和演變,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音樂風格和傳統;如今,這些樂器以獨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充分展現了韓國傳統音樂的魅力和特點。作為20世紀最偉大作曲家之一的俄羅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晚期代表性作品《為兩把小提琴而作的五首小品》,兩把小提琴和鋼琴分別由大連大學音樂學院崔慶花、莊家瑞、周楊三位博士共同演奏,優美的旋律極具俄羅斯音樂特色,讓觀眾在聽覺上體驗了俄羅斯的浪漫風情以及東北亞音樂文化的豐富性。
《百鳥朝鳳》是中國傳統民間樂曲,嗩吶、笙和竹笛分別由由大連大學音樂學院曲國鳳教授、張曉東教授以及和范興家老師共同演繹,極具中國特色的歡快旋律,表達了勞動人民對于大自然的喜愛。由大連大學民族管弦樂團演奏的民族室內樂《敦煌》,以中國民族樂器的特性,把西域調式與印度調式相結合。《歡樂的東北亞》是大連大學青年作曲家周楊博士為本次活動專門編創的作品,其旋律包含有“蒙古人”“四季歌”“紅莓花兒開”“阿里郎”“花好月圓”五首廣為人知的東北亞各地名曲,編創構思巧妙、新穎;通過展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音樂,讓現場觀眾感受到了東北亞地區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獨特魅力。
這場精心策劃并突顯東北亞特色的音樂展演活動展現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音樂魅力,為音樂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寶貴的平臺,以音樂文化助推各國文明互鑒,互相交流。就現場感受而言,跨國界的音樂交流不僅促進了音樂作品和音樂理念的國際傳播,還有助于深化各國之間的文化理解和友誼,增進區域內的文化合作和交流,推動東北亞音樂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與多樣性表達。
三、跨學科的主旨發言
東北亞區域音樂文化研究的重點在于以何種學術視角切入以及如何把握動態的發展。在這樣的思考背架下,本次論壇主題圍繞著東北亞區域、跨學科等領域共同探討。
主旨發言嘉賓分別是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教授、大連大學外語學院院長王曉軍教授、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張翼善教授、沈陽音樂學院關冰陽副教授,四位分別從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研究領域圍繞東北亞區域音樂文化做了發言。
在國家概念形成之前,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是廣泛而頻繁的。那個時期,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并沒有像現在這樣。楊民康教授在《區域國別學視域下中國與周邊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發言中說到,隨著國家的出現和國別概念的明確,文化被賦予了更多的國家象征性和標志性。這使得我們在研究音樂、藝術和文化時,需要從區域的角度去考慮。楊民康認為區域研究與國別研究既有區別又有統一。針對區域國別這個新的研究領域,音樂文化方面的研究有著四個階段性發展:從最初的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到跨界族群音樂研究,再到“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最后到區域國別學視域下的“南方——海上”絲綢音域文化志研究,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區域國別學音樂的研究內容,也為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在新時代跨境音樂文化傳播研究需要更多關注,這將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理解,以及更好實踐大國情懷與世界眼光。王曉軍教授在《新時代國別學視域的音樂文化交流》的發言中強調,區域國別研究是全息性、綜合性、域外性的研究,融匯各國各地區的地理、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形式的研究,屬于跨學科研究,目標是構造全方位的知識體系,為世界也為本國服務。2024年,大連大學將成立區域國別學院,為學校的區域國別學科建設打下基礎。作為跨學科交流平臺,未來將與“大連大學東北亞區域音樂文化交流與傳播研究中心”一同深化合作,服務區域發展,聚焦國際文化交流,合力打造大連大學資源創新和學科建設的新高地。
張翼善和關冰陽兩位學者分別從個案的角度對簫與伽倻琴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匯報。張翼善的《簫——淵源及傳承演變探究》,指出簫從音樂考古角度而言是歷史最長的現存樂器,也是目前在東北亞廣為傳承的樂器之一。它的形態、形制和演奏方式等各有差異,但都各有特色。簫的起源、演變,以及其在不同地域和民族音樂中的運用,展現了簫作為一種傳統樂器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到目前為止,對于簫類樂器的歷史和對簫類音樂進行研究的綜合性的書籍和文章并不多。張翼善教授認為:簫類樂器及音樂歷史淵源,涉及的地域和國家非常廣,它的形態和材質等不比其它樂器少,反而它有自己的深刻研究層面和研究價值。這樣的研究豐富了對傳統樂器演變的認識,也為研究音樂文化內涵提供了新的視角。他們的研究成果對于保護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以及推動音樂藝術的發展和創新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伽倻琴的剖析以細致的研究和靈活的理論運用,對傳統音樂體裁與“現代性”的關系進行深入的探討。
關冰陽的《散·調:延邊伽倻琴音樂的多重現代性》講到,延邊地區的散調,由于它的一個歷史上的師承關系,所以它非常巧地把三個國家(中國延邊、朝鮮、韓國)連接在一起。當然由于歷史的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不是相互學習,只是單向,互相之間的情況也并不是非常的清晰。關冰陽在發言中提出了一個有見地的問題:為什么我們要從“現代性”的角度來研究一個傳統的音樂體裁。思考現代性在過去作為傳統的影響,以及在當下如何受到多重現代性的影響。歷史與實踐之間有一個非常微妙的二分,也就是說在實踐當中始終發揮的并不是一個我們過去理念當中固有的一個傳統,但是在自己的認識當中卻始終覺得我們是在發揚以及甚至在建立我們相關的一個民族音樂的一個傳統,但是在實踐當中這里是相反的。
四、專家與談會
與談嘉賓分別來自音樂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領域,分屬中國、日本、韓國等東北亞國家;既有跨學科的學術理念碰撞,也有不同國家之間因音樂文化之間帶來的交流。
幾位音樂演奏家從自身藝術實踐體驗出發,在發言過程中闡釋了他們在舞臺上展演的作品。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烏蘭牧騎團長、蒙古勒津馬頭琴省級非遺傳承人李君介紹蒙古音樂三大瑰寶分別是馬頭琴、呼麥與長調,是蒙古人引以為傲的音樂形式。中國的蒙古族和蒙古國、俄羅斯的蒙古人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音樂方面體現在曲調的特色、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等。韓國漢陽大學大笒演奏家趙雅拉介紹了她今天演奏的曲目《清聲數大業》,這首作品的另一個名字是《堯天舜日之曲》。古人把不高不低適當高度的音域稱為中性,以高為準,高為清,低為濁;今天演奏的這首作品節拍自由,是大笒獨奏曲的代表作。韓國漢陽大學奚琴演奏家李素英介紹她今天演奏的《弓之歌》,這首作品有復雜多樣的節奏和旋律的流向,表現了奚琴的多種演奏法,將這一傳統樂器的優點發展到極致。
跨學科、跨地域是本次活動的主要特點。大連大學文學院高日暉認為,音樂和文學是不可分的,中國古代傳統就是歌舞樂一體,所謂歌就是文學;各地區長篇敘事詩,也離不開文學,音樂和文學結合起來,才能生成更加美妙的更打動人心的作品。無論是廟堂音樂還是民間的音樂,我們熟悉的各種民歌小調,在民間生活中對老百姓都有較深的影響。大連大學外語學院教師張晨曦說,關注日本社會文化與音樂之間的聯系,從日本的動漫音樂談起。日本動漫音樂發展到現在大概有60多年,在動漫產業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已經獨立成為一個受到全球關注的音樂類別。研究日本動漫音樂,意味著深入探討它的歷史發展、音樂風格、創作與制作過程、市場營銷策略及其在全球范圍內的文化影響等多個方面。
跨學科為創新提供可能,以跨學科、跨地域展開的舞臺藝術實踐和學術討論本身就在與談會上引發新思路。遼寧省音協駐會副主席賈衛群在發言中首先肯定了此次活動很有意義;接著指出,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交流是音樂文化進步的重要條件,通過不同區域、國家的音樂文化交流,增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擴大影響力是非常有意義的。大連大學外語學院日語教師阿彥一志表示,是音樂的力量將各國各行人士聚在一起,這是音樂的魅力。人文學術研究應該關注音樂的作用,了解音樂的力量,用音樂的力量打動他人、吸引人們的感情。大連大學學報主編曹明玉介紹了學報特色專欄“東北亞研究”刊發的論文更多關注歷史或者區域國別國際關系研究,今后也可適當關注東北亞各國在文化交流、傳播等層面的相關研究;希望學報能夠在豐富東北亞區域研究的內涵,鼓勵讀者對各國文化多樣性和共通性方面多做貢獻。
臨近會議結束,大連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館長張敬軒說到:今天的活動非常成功。希望通過這樣國際學術與音樂展演的形式,能為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事業做出貢獻。期待今后加深大連大學音樂學院與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的合作,把東北亞區域音樂文化傳播做得更好,為大連東亞文化之都建設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在閉幕式上,大連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楊曦帆做了學術總結。第一,東北亞區域研究在學術界已有多年積累,取得了很多成績。2022年區域國別學被列為一級交叉學科后帶來了新觀念與新方法,區域國別研究借助包括音樂學在內的多學科、跨學科、超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對象區域國家的各個領域,既關注全球背景區域背景,又注重專門領域。第二,文化是國家軟實力,文化交流有益于不同國家百姓之間的民心相通。音樂扮演著東北亞區域文化象征性符號的關鍵角色,音樂對于展示各國傳統文化,對于增強彼此相互理解,增進友誼推動和平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中國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積累,但跨境音樂文化傳播的研究在新時代需要更多關注。第三,跨學科的音樂研究說明,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它還與文化、社會、歷史、語言等多個方面緊密相連,每一個學科都能從自己的視角對音樂進行解讀和研究;這種跨學科的互動不僅可以推動各領域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還可能催生出全新的研究領域和方法。第四,推動東北亞區域音樂交流與傳播研究,其意義不僅有利于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思想、作品與表演的傳播,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理解以及更好實踐“美美與共”理念,也有利于推動大連建設“東亞文化之都”的步伐,助力地方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
結語
在文明互鑒的視域下,東北亞區域的音樂文化傳播與交流顯得尤為重要。區域國別學視域下的音樂文化研究作為一個產生于當下的學術視角,除了整合學術資源之外,還應該思考,當學術界掌握了豐富的資料和學術研究方法之后,能夠為當下的社會做出什么樣的新的貢獻?能否為我們音樂在社會中的發展指出新的方向?在這個關鍵環節上,我們需要思考產生特定學科/專業的時代背景以及特定空間是什么。簡言之,需要思考特定學術所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是什么。
在學術方法層面,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可以將朝鮮半島古代音樂、琉球古代音樂進行比較研究;從文化史的角度可以分析朝鮮半島在不同時期的音樂發展;從學術史的角度可以分析我國北方民族音樂文化與東北亞其他五國文化區域的形成關系、歷史成因和文化變遷等。
從學科建設角度,區域國別范式是一個跨學科議題,采取“學科+”的方式,即在區域國別學加音樂學的視域下開展研究,將某一區域的音樂生成放置在全球史、東北亞史或者文化史地理史中加以思考,在世界視域的文化維度中,關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交流。關注其在當今社會的相互交流,同時,積極探索不同音樂類型對社會的深層文化結構以及對人的影響。
總之,“文明互鑒視域下的東北亞區域音樂文化傳播與交流論壇”強調了音樂在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東北亞區域內不僅音樂藝術本身得到傳承與創新,而且能進一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與理解,不斷擴大文化交往,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楚 悅 音樂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
大連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李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