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23日,隨著畢節市220千伏大畢II回線,最后一架無人機順利完成巡檢任務并安全返回,貴州全省4.9萬公里輸電線路實現自主巡檢全覆蓋,開啟了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簡稱“貴州電網公司”)智能巡檢的新篇章。
巡視效率提升150%——
數智運維 支撐發展
歷經62天,貴州電網公司智能作業中心累計飛行3.5萬多架次,覆蓋貴州省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4.9萬公里,全面排查貴州省11.75萬基電力桿塔健康狀況。
這是全國首家,在全省范圍內實現輸電線路無人機遠程自主巡檢。
貴州山脈眾多,重巒疊嶂,延綿縱橫,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一直以來,輸電線路與貴州茂密叢林的“交織”,給巡檢工作帶來挑戰。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極端天氣頻發,輸電線路是連接形成電力系統的必要“紐帶”,擔負電能分配以及輸送之重任,如何快速高效獲取輸電線路的狀態,對于確保輸電線路安全穩定日趨重要。
“傳統巡檢費時費力,成本高、質量不齊、效率不高。”貴州電網公司智能作業中心總經理虢韜介紹,以一條50公里的220千伏線路巡檢為例,傳統巡檢至少需要司機、專業飛手、作業監護人3人,根據線路的軌跡靠人工現場操控無人機對線路進行巡檢,隨后還需整理大量圖片,缺陷查找、標注隱患、情況說明,從作業任務下達到結束,至少需要9天。
這遠遠不能滿足當前安全生產所需。
為深入推動輸變配智能運維水平與能力提升,貴州電網公司總體從“運維智能策劃、運行智能巡檢、數據智能分析、作業智能操作、安全智能管控,風險智慧防控”六個方面開展規劃,成立了智能作業中心,全面推動輸電線路巡檢數字化、智能化提升。
自成立以來,智能作業中心經過多次調研與實踐,結合貴州電網輸電線路多分布于山區的特點,綜合考慮“機巢”信號范圍、無人機續航能力后,明確了“固定機巢+移動機巢”技術路線,“保安+司機”的管理方式開展智能巡檢作業。
“通過固定+移動機巢模式,我們3個月內可以完成4.9萬公里輸電線路的巡檢工作。”從事輸電線路運行27年的智能作業管理二級專責馮文斌說,相對于傳統人工巡視,現在的巡視效率提升了150%,原來人工巡視每日10基/組,現在可達到每日25基/組。
輸電線路遠程自主巡檢全覆蓋的實現,支撐了少人化、智能化的輸電運維模式的發展,并在防汛、防山火、地質災害等關鍵期間發揮了重大預警預報作用。
自入汛以來,貴州多地出現持續的強降雨天氣。貴州電網公司充分應用6134套在線監測終端,24小時實時監測,自動預警。對于風險隱患較高的線路,在大雨間隙,及時開展無人機遠程自主巡檢作業,充分解放基層一線人員,集中更多人員力量參與防汛搶修。
創造效益3915萬元——
攻堅克難 創新創效
貴州全省輸電線路自主巡檢全覆蓋,是南方電網公司加快電網數字化轉型、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的重要舉措。
用好數字技術助推器,跑出運行集約加速度。貴州電網公司全面推動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無人機遠程操作省級集約,真正發揮智能技術優勢,全面推動智能作業中心高質運轉與發展。
自2024年4月以來,貴州電網公司分階段、分區域,安排30個機組(90架多旋翼無人機),有序完成全省11.75萬基桿塔的巡視。與去年同期相比,巡視效率提升4.23倍。全省共采集169.85萬張圖片,發現缺陷3.23萬處,與去年同期相比,缺陷檢出率提升166%。
成效是顯著的,過程是曲折的。
在2023年12月底確定技術路線后,貴州電網公司全面開展輸電線路遠程自主巡檢全覆蓋工作。
“盡管我們已在三區一地(貴安、玉屏、龍里、余慶)開展過試點,在全省范圍推廣應用時,我們還是遇到了許多問題。”貴州電網公司智能作業中心智能作業部副總經理陳鳳翔說,特別是無人機因圖傳畫面丟失,造成的無人機墜落問題。
這不僅阻礙工作進度,也對公司財產造成了損失。在深入分析事故原因后,貴州電網公司智能作業中心積極尋找解決方案,經過多方調研與嘗試,創新性地采用了4G Cellular模塊搭載外置天線,保障了4G網絡覆蓋范圍內畫面不丟失,有效解決了貴州多山地區無人機數據鏈丟失的難題。
在不斷突破與實踐中,貴州電網公司深度應用數字化手段,形成了“群蟻算法功能”的網格點自動規劃及“依靠GPS+北斗RTK定位技術”的自動駕駛兩大核心技術。無人機自主巡檢全覆蓋,每年可創造效益39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