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橘色的磚塊拼成了一面墻,墻上有“西瀛里”“青果巷”等白色小字牌,餐桌之間有形如蘇州園林的花窗隔斷,這是一家銀絲面館——常州街巷之中的尋常小店。店面不大,但它所捧出的一碗碗面,撫慰著千千萬萬常州人的心。
每次一進門,我就直奔收銀臺點一碗銀絲面,隨著那聲響亮的“曉得了”,一把細細的面也應聲入鍋。阿姨熟練地攪拌、蓋蓋、燜煮、出鍋、裝碗,最后撒上蔥花,澆上濃湯,一碗銀絲面被一雙粗糙的大手捧過來,整個過程如行云流水。
銀絲面上桌,我已是迫不及待,拿起竹筷,開始享用。深吸,鼻腔之中滿是蔥花與雞湯的香氣;咬下,口腔之內盡是茭白與蛋皮絲的味道;咀嚼,唇齒之間感受到的是面的爽滑、細膩與筋道,令人回味無窮。我不禁想,或許這份深入肺腑的熨帖,就是這家銀絲面館給予常州百姓的慰藉,亦體現了它最樸素的心愿。
我走出面館,肚子里的溫熱讓我心情愉悅。抬頭回望,我看到了一塊牌匾,上書“百年老店”,旁邊還有一行小字:“吃碗銀絲面,才算到江南。”我從墻上的介紹得知,銀絲面傳承至今,歷經數百次試驗,只為體現真正的特色。1947年,南大街孫家弄中的一家小面館成立,或許其掌柜當時便懷有讓這碗面名揚天下的心愿。他立下銀絲面須“潔白如銀、調細似弦、軟滑爽口、柔韌筋道”的規矩,世世代代都以匠心制作這一碗面,讓常州人在日復一日的煙火氣中品出了慰藉。尋常煙火氣,最是撫人心,銀絲面用行動詮釋著何為匠心。
一碗銀絲面,百年風味饗龍城,它用獨特的煙火氣息,撫慰著千千萬萬凡人的心。
一碗銀絲面,蘊含著匠心,撫慰著千萬凡人心。小作者先是細致入微地敘寫了自己品嘗一碗銀絲面的過程,再將銀絲面館的歷史娓娓道來,深入挖掘一碗銀絲面的深刻內涵,讓人回味無窮。若是“品面”與“悟面”之間的過渡再自然一些,行文將更加流暢。
(指導教師:楊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