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段情呀,唱給那諸公聽。諸公各位靜呀靜靜心呀,讓我來,唱一支無錫景呀……”
我從小便長在惠山古鎮旁,外有京杭運河迂回澄澈,內有惠山浜穿城而過,它的靈秀滋養著無錫的子民。
惠山古鎮最出名的還屬惠山祠堂群,這里供奉著春秋以來歷代的仁人志士。小時候,我時常到李公祠門前轉悠,流連于張中丞廟間……懵懂中,祠堂文化已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后來,我報名參加區團課比賽,選課題時,毅然選擇了祠堂文化,我要將它告訴更多的人。每天放學后,我在古鎮流連:注目華孝子祠,可鑒孝心,撞擊心靈;仰望范文正公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拷問人心;瞻仰張明公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振聾發聵。家國情懷,盈滿內心。回到家中,坐在桌前,任文字躍過我的筆尖,任思維在紙上跳躍。
賽前的周末,我又來到古鎮。凝望著張中丞雕像,我的目光似乎穿越了千年,望到了張中丞所苦苦追求的那絲曙光。我仿佛看到了將士們沖鋒陷陣,大破敵軍。金戈鐵馬,鼓聲震天,寒光照鐵衣,無數熱血灑盡睢陽城樓……
我明白,吳文化不僅有粉黛溫軟的外表,更有自古以來便在這片土地上扎了根的那份追求光明、自強不息、敢于反抗、不畏犧牲的精神。
我續上一炷香,轉身離開,煙霧繚繞。
“我所講述與傳承的,不僅是惠山祠堂的悠久文化,更是我所熱愛的博大的吳文化與深厚的家國情懷!”我站在聚光燈下,將張中丞廟的故事娓娓道來,將匿于祠堂里的,溫軟而赤誠,風韻倜儻而不失鐵骨錚錚的吳文化傳遞給每一位團員,讓內心的聲音乘著午風,傳向整個世界。“讓我們堅定文化自信,讓我們博大而璀璨的吳文化煥發出這個時代更為耀眼的光芒,讓這份堅貞不屈、舍己為國的偉大情懷永駐心中!”
演講終了,臺下掌聲雷動,經久不衰。微風又過,香火悠悠。
小作者把目光聚焦在惠山古鎮的祠堂,用慧眼發掘獨特新穎的寫作材料。他從小生活在古鎮,對祠堂文化耳熟能詳,選材真實可感。行文思路清晰,立意高遠,體現了當代初中生的文化自信和傳承中華文化的堅定信念,令人贊嘆。
(指導教師:潘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