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熱點
前不久中國科協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個百分點。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穩步提升,反映出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成效。當前人民群眾對科普的需求與日俱增,也更加多元。
【熱點1】
全國科技活動周:探索科學
2024年5月25日至6月1日是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一場科普市集在上海黃浦濱江舉辦。無人機飛行表演、“飛天小豹”數字人講解、“小小航天人”藝術團表演……通過互動體驗、科普展示等形式,一系列好看、好玩、好學的科普產品觸達普通市民,人們在“邊玩邊學”中探索奇妙的科學世界。
如今,圍繞個性化需求,化“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的科普正流行。比如,在云南昆明嵩明縣,當地圍繞農民在種植中藥材方面的痛點,通過“農戶點單+部門派單+專家接單”的方式,組織專家開展科技下鄉講學活動,調動了群眾的學習積極性,科普成效顯著。再比如,針對中小學生好奇心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實驗學校開設了“博士課堂”,引入一線科研人才做科普,幫助孩子們接觸學科前沿、培育科學思維,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種子。
解讀
科學普及是推動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的重要手段,提升科普效果,要有高質量內容,還得與時俱進創新形式。隨著科普工作逐漸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更高質量的科普內容、更多元的科普形式,必將讓“科普之翼”更有力,厚植科技創新的沃土。
【熱點2】
小學生科普昆蟲:激發興趣
“火山蚰蜒是種非常大型的蚰蜒,它為什么叫火山蚰蜒呢?這是因為它的軀體上有很多紅色斑紋,就像是火山噴出的巖漿。”“給大家看一個惹不起的靚仔,這是一只毒隱翅蟲,它身體非常好看,尾部是黑色的,革質翅部分是金屬藍色,頭部是黑色。但是它是惹不起的,你不可以拍死它,因為它身體里有種毒素?!薄袄ハx其實很可愛,它是整個生態里面很重要的一環?!苯?,寧波一名11歲男孩開設科普賬號,用視頻方式向公眾解說昆蟲知識的新聞,引發不小的關注。其豐富的知識儲備、專業的講解、好學的態度贏得眾多網友的喜愛和稱贊,這名小男孩被稱作“中國人自己的小法布爾”。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科普團隊曾經做過一份調查,40%的青少年對科學感興趣,40%潛在感興趣。
解讀
如今,科普在發展中不斷求新求變,在探索中不斷前行。激發科學興趣應從娃娃抓起,而科學的種子茁壯成長,離不開悉心呵護、持續培養。因此,有必要推動科普與教育深度融合。
【熱點3】
偽科普視頻傳播:強化監管
“轉動眼球并配合遠近距離交替聚焦,就能降低近視度數”“蜂蜜和花粉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肽,能以毒攻毒防過敏”……近年來,一些夾雜科學概念、專業術語的偽科普短視頻在社交平臺上傳播。這些偽科普短視頻,迷惑性大、傳播面廣,讓許多網民上當受騙。偽科普信息輕則影響人們正確認知,重則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來自中科院的青年生物學家陳睿很早就發現,網絡上所謂的“科普”常常錯漏百出、以訛傳訛。他舉例說,白蟻不是螞蟻,反而和蟑螂關系更近;琥珀必須在地下掩埋了數千萬年,否則不能稱為琥珀。每次看到這樣的失實信息在網上大肆傳播時,陳睿都會感到科普的迫切性。
解讀
對偽科普短視頻,不能聽之任之,應強化監管,剝下偽科普的外衣,營造清朗的網絡生態,以正視聽。我們應當對優質的科普內容加以支持,傳播科學知識,提升全社會科學素養。
【熱點4】
大科普格局:協同發展
“到2025年,科普服務創新發展的作用顯著提升,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普工作和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優化完善,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科普公共服務覆蓋率和科研人員科普參與率顯著提高,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全社會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能效顯著,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這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發展目標。
《意見》明確,要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聚焦戰略導向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等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開展針對性科普,在安全保密許可的前提下,及時向公眾普及科學新發現和技術創新成果。比如,對綠色雙碳、人工智能、基因編輯、量子科技、高速移動網絡等領域的科學知識,要不斷豐富科普作品的形態和傳播渠道,讓公眾在深度體驗和互動過程中不斷提高科學素養。
解讀
科普是提升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推動科技的創造、傳播和應用,廣泛影響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推動全民科學素質全面提升,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