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傾向要積極、健康,這實質上是要求考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觀、積極的人生觀、鮮明的是非觀和愛憎分明的感情傾向等。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內容、行文要符合主流文化導向。所謂“主流文化”,指的是在文化競爭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較強的傳播力和廣泛認同的文化形式(與其相對應的概念應為“多元文化”)。高考作文的立意、選材其實表現了考生的觀點、思想、情感、態度,因此,要追求真善美,摒棄假丑惡,避免陷入盲目、喪失信仰,避免空洞無物、矯揉造作,還要慎用網絡用語、俗語、俚語。
2.主題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當今時代是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要站在時代的高度,積極發現,努力探索,挖掘事物的內在意義,把握事物的普遍聯系,探尋事物的發展規律。只有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能與時代主題相契合,更富有內涵。作文時,可以敘寫自身經歷,凸現個人修養;可以編寫他人故事,謳歌高尚情操;還可聚焦時政要聞,升華主旨。如能把舉世關注的國內、國際熱門話題引入作文,則容易使讀者感受到時代氣息和生活味道,并使主題新穎而不陳舊、深刻而不膚淺、高雅而不庸俗。
3.要用正確的態度處理生活素材。在現實生活中,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既有正面,也有反面。作為反映客觀現實的作文,固然可以寫生活的陰暗面或反面,關鍵是要抱著什么樣的心理,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來寫。建議大家用發展的眼光,把握住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分清主流和支流、現象和本質,對落后的、錯誤的東西,決不能加以欣賞和支持,而要進行批評和鞭撻。一般應從生活教給我們探索求真、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培養我們誠實守信的品德、坦蕩博大的胸懷、堅韌剛毅的性格等積極的方面著筆,而不能大寫特寫生活中的消極內容。
【文題呈現】
(2024年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維分析】
2024年新課標Ⅰ卷作文題在眾多的熱點中,選取了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事物作為命題的切入口,引發考生對人類自身的思索。這種命題方式,既沿襲了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風格,又有新意——新在沒有簡單地停留在熱點事物表面,而是深入到對事物內在的探索與反思上,從而讓人類更好地前行。綜觀整則材料,言簡意賅,核心在于“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考生在立意時,應當緊緊抓住這句話,作深入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立意。
這則材料其實是一個關于“智能”與“創新”的思考話題,面對互聯網、人工智能,我們不能僅依賴于它們,而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創新,讓互聯網、人工智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從而促進科技與創新的發展。據此,可以得出以下立意:怎一個“網”字了得;勿讓“智能”所縛,讓“創新”作主;智能為輔,創新為主;快捷答案要不得;自我反思,奮力前行;用好互聯網,為人生增彩;智能改變生活,辯證思考發展;智能互聯,居安思危……
考生如果寫議論文,要明確“是”或“否”,作出的回答須符合主流價值、主流文化。在行文中,要展現出思辨的色彩,理性地看待互聯網、人工智能。如果寫記敘文,考生要注意立意的新穎與深刻,構思的巧妙與曲折,語言的個性與出彩,彰顯出積極健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