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跨境電商發展趨勢,教育如何適應并培養能夠立足于此波瀾中的專業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因此,本研究圍繞“跨境電商專業課證融通體系”,分析跨境電商領域的課程體系構建原則,研究市場需求導向下的課程體系構建原則、教學改革的實施策略,以及校企合作的深化方式,提出切實可行的模型,確保院校能夠培育出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跨境電商專業人才,滿足快速發展的電商行業需求,同時為學生的職業發展鋪設堅實的基石。
關鍵詞:跨境電商;課證融通;教學改革;市場需求
隨著全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跨境電商已成為推動國際貿易的重要力量。為應對行業需求,教育必須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的融通。本研究旨在探討在教育層面如何構建有效的跨境電商專業課證融通體系,不僅滿足當前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同時也能為學生的持續學習和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跨境電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1.市場需求導向
在構建跨境電商專業課程體系時,市場需求導向是核心原則之一。這要求教育者精準分析電商行業的動態需求,從而確定專業課程中的核心能力模塊。首先,通過數據分析、行業調研等手段,把握全球電商市場的發展趨勢、技術革新,以及消費者行為變化,這些變量直接影響著跨境電商領域的人才需求。其次,結合行業標準和企業核心競爭力要求,梳理出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國際貿易規則、電子支付系統、物流供應鏈管理等專業必備的核心技能,確保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證書標準緊密對接,滿足企業用人標準與職業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優化課程結構,整合資源,形成符合市場導向的教學內容與實踐指南,培養學生的市場敏感度、業務操作能力與創新思維,從而提升其在跨境電商領域的職業競爭力。通過這樣的市場需求導向,教育能夠為跨境電商行業輸送具有前瞻性和應變能力的專業人才。
2.教育教學改革
在跨境電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原則中,教育教學改革是提升教學質量、滿足行業發展需求的關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個性化學習路徑、問題解決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節奏和興趣點,這是培養創新型跨境電商人才的基礎。同時,實踐教學在此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模擬國際市場環境、電商平臺操作、跨境支付流程設計、物流系統管理等實際操作,確保學生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此外,案例分析、實訓基地實操、市場調研報告等方法也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或模擬的商業環境中進行深入學習。這種教育教學改革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促進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升,為跨境電商行業注入了充滿活力和實戰經驗的新鮮血液。
3.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作為跨境電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一項基本原則,致力于縮小教育輸出與行業需求間的差距。通過校企合作模式,教育機構與電商企業共同開發課程,制定標準,使教育內容與企業實際運營緊密相連。在此模式下,企業不僅提供實習實訓平臺,還參與課程設計,確保教學內容實時更新,反映最新的市場動態、電商平臺技術創新、供應鏈管理策略及跨境物流解決方案。同時,產教融合還意味著企業專家參與教學過程,以工作坊、主題講座、項目導向學習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實戰經驗傳授和技能訓練,促進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與職業素養構建。此外,校企合作還能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優化,為學生打造一個接近真實商務環境的學習平臺,從而達到教學相長、互利共贏的教育新局面。
二、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
1.專業核心課程與職業資格標準的匹配
在跨境電商專業課程體系中,專業核心課程與職業資格標準的匹配是確保教育質量和行業認可度的關鍵環節。專業核心課程需緊密圍繞跨境電商運營、國際電子支付、跨境物流管理、電商數據分析、海關法規及稅務等領域,與職業資格標準實現高度一致。這要求教育機構與行業協會、認證機構共同審視和更新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保證課程設置不僅遵循教育部門的學術要求,同時滿足電商企業的實際操作需求。通過實施標準化考核和認證,學生能夠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掌握跨境電商平臺建設與管理、國際市場分析、跨文化交流、電商法律法規等專業知識,并具備從事跨境電商相關工作的基礎能力和技能。這種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不僅提升了專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還為學生順利過渡到職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電商企業提供了符合職業標準的人才儲備。
2.實用技能培養
在跨境電商專業課程體系與職業資格證書融通過程中,實用技能培養占據核心地位,目標是使學生掌握電商平臺操作、跨境交易處理、國際支付系統應用、供應鏈優化、客戶關系管理、市場趨勢分析等關鍵技能。課程設計需結合最新的電子商務技術和工具,如電商后臺管理系統、多幣種電子支付平臺、全球物流跟蹤系統等,通過模擬實際業務場景,讓學生在真實或近似真實的商業環境中進行學習與操作。同時,強調實踐操作與案例分析的比重,通過企業實訓基地和在線模擬平臺提供多樣化的實戰演練機會。考核方式也應從單一的筆試轉變為操作技能測試、項目完成評估、案例分析報告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全面檢驗學生的實用技能水平。這樣的實用技能培養,旨在確保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適應跨境電商行業的工作環境,提高其職業競爭力。
3.線上與線下教學資源的整合
跨境電商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的有效實施,離不開線上與線下教學資源的深度整合。這一整合過程中,MOOCs、翻轉課堂、互動式學習平臺等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至關重要。MOOCs為學生提供了靈活的學習時間與豐富的學習資源,包括但不限于國際貿易法規、跨境電商流程、電子支付安全等課程內容,這些課程通常由業界專家授課,保證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翻轉課堂模式則通過將傳統課前講授內容轉變為課前線上自學,課堂時間更多用于討論、實操和解決問題,促進了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除此之外,線下教學通過實訓基地、模擬商務談判、產品營銷策劃等實踐活動,將線上學習的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相結合,強化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通過這種線上線下資源的整合,不僅拓寬了學習渠道,而且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質量,為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跨境電商專業技能訓練,確保了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認證的無縫對接,這對學生的專業成長和就業具有顯著推動作用。
三、跨境電商專業課證融通體系構建
1.構建課證融通模式
構建跨境電商專業課證融通體系,需從實施框架、課程設計、能力培養、評價機制四個維度著手。首先,實施框架應以行業標準為基礎,確立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之間的對應關系,通過跨境電商法規、國際物流、電子支付系統等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與跨境電子商務師、國際商務師等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相對接。課程設計上,融入案例分析、模擬實訓等教學方法,提升課程實踐性與互動性,以跨境電商平臺運營實務、跨境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國際市場分析等實戰技能為主線,打造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能力培養方面,注重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雙向提升,以市場營銷、國際支付、跨文化交流、數據分析能力為培養重點,確保學生能夠滿足跨境電商企業的復合型人才需求。評價機制則應與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同步,設置理論考核與實操測試相結合的評價體系,使學生在完成專業課程的同時,達到職業資格證書的授予標準。通過這一課證融通模式,院校能夠培育出既具備專業知識體系又擁有實際操作能力的跨境電商專業人才,為學生的職業發展與行業人才供應創造雙贏局面。
2.探索證書與課程融通方式
探索跨境電商專業課證融通方式,關鍵在于構建互通互認的教育體系,確保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要求相匹配。首先,教育部門與行業協會需共同研制職業標準,明確跨境電商專業人才的知識技能圖譜,涵蓋電商平臺管理、國際支付結算、跨境物流、數據分析、市場營銷等領域。然后,院校根據這些職業標準設計課程體系,將職業資格的要求細化為學習模塊,確保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后能夠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此外,院校應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通過實訓、實習等方式,使學生在企業環境中實踐所學知識,以工作過程中的表現作為職業資格認定的部分依據。進一步地,可以采用學分銀行制度,將學生在不同教育階段和不同形式的學習中獲得的學分進行累計和轉換,使其能夠對接到特定的職業資格證書。最終,通過構建開放、靈活的教育評價體系,使課程學習與職業資格認證形成有效銜接,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路徑,同時也為跨境電商行業培養出適應性強、實戰能力突出的高素質人才。
3.重構專業課程體系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跨境電商人才,無論是職業素養或從業要求均應體現明顯的綜合性與國際化特征,具體表現在人才需求不僅拘泥于掌握單一的技能,而應成為較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為此,本專業應在對“一帶一路”倡議精準解讀的前提下,通過國際化視野優化整合專業教學資源,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旨在培養兼具技術能力與國際化意識的新時代跨境電商人才。重構跨境電商專業課程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其目標在于打造與國際貿易規則、電子商務技術、物流供應鏈管理以及市場營銷策略等職業資格標準相適應的課程內容。此過程中,必須確保課程結構能全面覆蓋跨境電商領域的核心知識和技能要求,同時與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緊密結合。
(1)課程體系設計需基于職業能力模型,將跨境電商專業分解為具體能力單元,如電商平臺技術應用、國際電子支付、跨境物流規劃、海關法規與稅務處理、外貿合同草擬、國際市場分析、消費者行為研究等。每一能力單元都應對應相應的職業標準和學習成果,確保學生通過系統學習能夠達到行業認可的專業水平。
(2)課程體系應包含基礎理論課、專業技能課、綜合實踐課和創新創業課四大模塊,以確保學生能夠從宏觀到微觀,全面掌握跨境電商專業的理論與實操。基礎理論課強化貿易理論、國際經濟法、跨文化交際等知識的學習,進而提高學生對跨文化的理解能力。這是因為伴隨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當前跨境經營逐漸向跨文化經營轉變,若想將學生培養成跨境電商人才,則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能了解交易對象所在國家地區的文化特點、思維方式及消費偏好等。專業技能課重視電商系統操作、跨境支付處理、數據分析與決策等技能的培養。綜合實踐課則通過案例教學、模擬實訓、企業實習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實戰經驗。創新創業課鼓勵學生基于市場趨勢進行項目開發和商業模式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還需要定期的課程內容更新與教材開發,以適應跨境電商領域快速變化的技術和市場環境。同時,通過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吸納行業內的最新實踐和技術進步,保證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前瞻性。
(3)專業課程體系重構還應考慮到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利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通過這些措施,重構的課程體系不僅能夠滿足院校教育目標,還能夠促進學生的持續學習與職業發展,同時滿足跨境電商行業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需求。
(4)課程體系融合“一帶一路”思想。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為我國深入推動教育發展、促進其整體教育質量水平提升創造了一個良好平臺。為此,跨境電商專業要對相關政策深入解讀,圍繞大思政格局,將“一帶一路”思想和專業課程體系、課程教學活動有機融合,能在政策環境中精準剖析契合點與機遇點,從而充分發揮政策的輻射作用,重新整合專業課程教育資源。例如,“一帶一路”思想可以通過“專業建設+課程思政”的方式呈現,基于課程體系優化調整人才培養體系、安排課程教學內容等,從而使每個細節都滲透“一帶一路”思想,有效推動專業發展。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境電商現狀
“一帶一路”是新時代我國重點發展戰略,對我國跨境貿易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目前,基于“一帶一路”倡議背景,我國對外貿易得到快速發展,近年來進出口貿易額不斷提高,并且保持穩步增長趨勢,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穩定支持。而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跨境電商行業得到快速發展,眾多資金、人員紛紛投入到跨境電商行業中,隨著市場環境中跨境電商企業數量不斷增多,市場環境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大,導致目前我國跨境電商行業普遍出現人才缺口大、高精尖人才數量供不應求等現象。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全國范圍內現有跨境電商人才缺口崗位超過450萬,市場環境中超過35%的相關崗位存在人才缺口。
導致此類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跨境電商行業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每年選擇跨境電商專業學習的人才數量較少,因而導致無法滿足跨境電商行業的人才需求。同時,部分教育機構對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存在問題,導致培養人才的綜合素養和業務能力無法滿足企業需求。跨境電商不僅需要人才具備足夠的金融理論和經濟理論基礎,同時還需要人才具備正常英語溝通能力和商務能力,對跨境電商工作具有清晰認知,并且具有一定的實習工作經驗。而目前,我國很多教育結構對跨境電商專業的教學存在內容單一、模式簡單等情況,導致實際培養人才質量不佳。
上述問題也對我國跨境電商專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相關教育機構加強對高精尖人才的有效培養,改變現有跨境電商教育模式和內容,從而滿足我國跨境電商對人才的需求,為跨境電商行業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五、結語
綜上所述,構建跨境電商專業課證融通體系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涉及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資源整合與實踐應用等多個層面。本研究提出的模式和策略,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而且能夠更好地滿足跨境電商行業的實際需求。通過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以及創新評價機制,院校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和實踐性的學習體驗。這不僅促進了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也為跨境電商行業培養出了一批既具備理論知識又能夠迅速適應行業變化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房佳璇,王靜,杜鎵微,等.跨境電商背景下應用英語專業翻譯能力培養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3(19):17-19.
[2]胡小玲.本科高校深度參與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科教文匯,2023(19):48-50.
[3]李芳.“數字絲路”視域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路徑——以浙江紹興為例[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5(3):88-92.
[4]禤圓華,蒙昕.院校跨境電商產教融合發展模式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23,36(9):156-160.
[5]傅冬蘭.人才強市視域下清遠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物流科技,2023,46(18):154-156+160.
[6]徐芃.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跨境電商發展探討[J].時代經貿,2022,19(12):84-86.
[7]趙彩霞,韓靜,徐慧丹.新媒體時代“電商直播+農產品”營銷策略優化[J].商業經濟研究,2022(17):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