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繪畫中的獨特藝術語言與表現形式之一,色彩以其特有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傳遞了具有深意和廣度的畫面意義。在當今繪畫藝術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的色彩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達到高校美術教育的目的,難以教育出擁有創造性思維的藝術人才。在分析目前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就色彩教學的創新路徑進行分析。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要及時地改革創新當前美術色彩教學的觀念、方法和模式,適當運用綜合材料,不斷訓練名畫改畫,注重色彩重構和色彩表達訓練,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形成“色彩公式”。探究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創新路徑,是突破傳統繪畫色彩教學模式的必經之路,也是推動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的進步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創新路徑
一、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概述
色彩是有規律可循的。美術教育色彩教學就是通過相對便利而又可主觀操控的教學媒介,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色彩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使繪畫者能在相對穩定的光線條件下悉心觀察物象的色彩現象,研究色與色的關系,以此感知色彩的變化規律[1]。
高校美術教育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外美術史、藝術概論、素描、色彩、中國畫、油畫、美術設計基礎等,意在確保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同時,系統地掌握美術基本理論。作為高校美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色彩教學擔負著開發學生創造力和美術意識的重任,主要內容是觀察色彩規律和實現色彩應用[2]。
(二)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的重要意義
1.提高審美能力
高校美術教育作為大學生美育的重要內容和環節,要想實現更加徹底和深入的美育功能,就必須以更加直接的方式進行教學。其中,色彩教學作為繁多教學內容中的一部分,以生活化、簡單化的特點,成為提高美育教學效果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最直觀有效的教學內容[3]。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高校美術教育過程中,色彩所體現出來的審美價值都日益突出。色彩教學加強了高校大學生色彩審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實現審美教育
高校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美術技巧和審美能力。其教育目的不是培養美術家和藝術家,而是通過美術教育讓學生掌握各種藝術能力。色彩教學的意義不只是讓學生掌握色彩技術和繪畫技術,更多的是通過色彩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他們學會用美的態度面對問題、面對社會、面向未來。色彩教學中需要借鑒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識和色彩規律,從而增強感知色彩和欣賞色彩的能力[4]。在這個過程中,色彩教學自然地實現了審美教育。
3.改變色彩認知
凡是人類認識到達的地方,就會出現該領域的審美探求和探索,每當一個領域的作品創作達到一個新的水平,自然就會要求相關創作者的審美水平達到相應的高度,其中,色彩的意義尤顯重要。色彩知識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要,但由于受限于傳統教育認知和傳統繪畫觀念,色彩教學往往成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隨著人類審美觀念的不斷演變和變化,美術教育也在逐漸進步和發展。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逐漸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重視,成為美術教育中的重點和關鍵內容。
二、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現狀
(一)色彩教學缺乏系統性
目前,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受傳統繪畫觀念、教學課程組織、教學方法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導致缺乏完整性。部分高校美術專業各學科的課程設計不科學,時間分配不合理。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往往忽視色彩教學這一部分,學生接受的知識體系過于碎片化,導致學生難以進行色彩應用[5]。同時,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的高校教師往往過于注重傳統寫實技法的再現教學,而忽視了繪畫個性化的色彩感受和藝術表現力的教學,從而限制了學生對繪畫的獨特理解。傳統教學思想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探索知識和創造性運用色彩的主動性。同時,為了確保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通常采用讓學生不斷臨摹的方法來教授繪畫,并將臨摹的相似程度作為區分作品好壞的標準,導致色彩教學的意義不斷喪失。
(二)色彩課程建設不充分
隨著學科融合的不斷發展,美術專業、設計專業、色彩設計學科中傳統的“色彩寫生”“色彩構圖”課程已經不能滿足相關領域的需要,其局限性也逐漸顯現。學科融合背景下,美術教育色彩教學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更多的專業和學科要學習色彩相關的內容,但色彩教學的發展卻跟不上專業和學科建設的需要[6]。例如:美術專業學生對色彩學習的接受度很高,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可以更加復雜;設計專業等其他學科領域學生學習的色彩基礎知識較少,在色彩教學過程中則可以不以色彩繪畫為主,課程內容可以不包含色彩應用領域的最新信息等。
(三)色彩理論與色彩實踐脫節
在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的具體課程教學中,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色彩學習效果。當前,部分教師更注重學生的課堂訓練、學生色彩技能的掌握和學習,往往忽視學生對色彩的實際應用。因此,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往往不能有效指導學生的色彩實踐。一些學生在進行美術色彩實踐時,沒有將先前的理論知識與任務聯系起來,導致逐漸對色彩學習失去興趣。目前,一些高校在色彩教學中片面注重傳統的技術方法,而沒有認識到色彩應用的思維能力,難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力,更無法提升學生對色彩的高效應用能力。
三、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的創新路徑
(一)運用綜合材料
多元并存是當今世界的藝術標志,美術色彩教學中的多元,體現在色彩載體的多元上。色彩與材料之間有著巧妙的關聯。在綜合材料繪畫與色彩表現的訓練中,可指導學生將繪畫領域的綜合材料教學內容與色彩教學內容相結合,強調材質、材料與色彩的轉換關系。綜合材料應用在繪畫色彩藝術上,能夠給受眾帶來新鮮的視覺體驗和審美沖擊。綜合材料技法訓練在繪畫色彩教學中的實行,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色彩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出具有較高專業素質與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繪畫人才,這也是繪畫藝術教學的最高目標。學生可以通過拼貼、丙烯、油畫、裝置、蠟彩、紙藝、坦培拉、色粉、金屬與鏡面等創新創作,進一步激發對材料與色彩的想象力。這種交叉融合的色彩教學方式,也為學生的色彩創作提供了新的視角。繪畫色彩的創作要有靈性,有打破傳統束縛的果敢,并時時刻刻懷有一顆好奇心,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藝術想象力。綜合材料繪畫的運用,將帶來傳統美術和傳統色彩的變革。
(二)訓練名畫改畫
改畫法就是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色彩的純度、明度、色調、色相、造型等的改變。在改畫的過程中,學生會加入自己的想法,大膽對色彩進行思考。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升,相對的創造性思維也會增強,這樣就達到了色彩創造性思維訓練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相當課時量的教學開展色彩實踐。在對名畫進行分析講解之后,學生隨之再進行寫生或者創作的時候,就能夠發散思維去創作,也能夠隨心所欲地駕馭色彩的純度、明度、色調等各種搭配,畫出來的作品創新性、思想性、藝術性都能相對得到升華,整個畫面將更加飽滿,色彩教學的效率也能相應提高。
(三)注重色彩重構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對色彩本身的研究,其中對色彩的采集和重構尤其重要。色彩的重構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會如何從生活汲取色彩營養,而這個前提是對色彩的采集。色彩重構,就是創作者將那些原物象的、美的、新鮮的色彩元素提取出來,再根據自己的需要以全新的立意進行運用。重構的過程就是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創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最為重要,創新思維能力也就得到了訓練。不論是在色彩采集的過程中,還是在色彩重構的過程中,學生都可以進一步了解色彩構成與生活、設計的密切關系。在色彩教學中懂得如何觀察和采集色彩、如何主動地運用和表現色彩,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得到了培養。
(四)關注色彩情感表達
色彩情感是指人們看到了某個物體,與大腦中的某個記憶聯系起來,于是就出現了色彩情感。當看到紅色,人們會想到太陽、國旗等;當看到藍色,則會想到大海、天空等。而當人們看到紅色想到熱情、危險、活力等,看到藍色想到平靜、理智的時候,色彩的意義就變了,就有了情感在里面。在色彩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色彩的情感表達,學生將會在創作中賦予色彩更多的情感,色彩的應用則會更豐富且貼切。當學生帶著情感再去創作的時候,就有了創新思維,能夠將無形的情感用具體的色彩形式表現出來,讓畫面傳達出自身的個性化情感。
(五)創新教學模式
在具體的色彩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創建色彩教學新型模式,收集和梳理各大類色彩系統,比較不同色彩體系的差異和特點,研究推演出不同體系“色相環”“色立體”的差異。在課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不同色相和顏色種類入手,追溯其歷史源頭、發展沿革,包括不同物質的色彩提取和分析,從色彩的地域性、文化性等角度進行系統化研究。在藝術創作方面,引導學生精確解讀和分析不同作品的色彩原理和配色特點,為創作實踐提供配色設計的依據。此外,教學過程中要強調“色彩臨摹+色彩提取+色彩構成”的組合訓練,幫助學生學習色彩規律,訓練色彩判斷力和搭配組合能力,從而迅速提高學生的色彩理解力和表達能力。色彩選擇是一項極富挑戰性和決定性的任務,新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提升繪畫技能,還能培養學生對色彩搭配的敏感度和獨特見解,讓他們逐漸學會通過色彩表達思想和情感。
(六)引導學生建立“色彩公式”
色彩教學是通過大量的色彩寫生,不斷積累繪畫經驗而獲得的。但這種方式需要一定的美術基礎,耗時長,見效慢。色彩是可以和數字準確對應的視覺藝術,扎實優秀的理科知識有助于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進行色彩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可以讓學生在理性的框架內建立對色彩的系統認識,即所謂的“感覺的邏輯”,不斷地深挖這些色彩感受的內在邏輯,并推向極致[7]。教學方法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因人施教。教師要快速精準地發現每一位學生的藝術特點、色彩習慣,以及在當前階段的主要色彩問題和解決方案。教師在授課中要結合大量的藝術史案例和科學的色彩知識,讓學生在掌握色彩規律的同時,不斷強化自身的風格特征。在教學中,色彩理論需要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去驗證和落實,學生通過大量的顏料實驗、手繪和材料拼貼組合,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對不同藝術風格的濃厚興趣與無限想象,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到色彩研究和應用的樂趣,在課余時間不斷進行練習。
四、結語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對藝術和美的追求也在不斷更新和轉變。高校作為培養藝術人才的主陣地,作為進行審美教學和美育教育的主體,不斷提高美術教育色彩教學的研究非常必要。高校要不斷提高美術教育專業和學科建設,要不斷提高美術教育教學水平,不僅要在觀念理念上不斷提高對色彩教學的重視程度,更要明確色彩審美和色彩應用對學生美術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意義,通過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提升學生的色彩學習和色彩創作的積極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色彩知識、色彩技能和色彩情感表達能力,從而提高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宇慧.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創新路徑研究[J].色彩,2024(1):157-159.
[2]李貴平.高校美術教育專業色彩教學創新路徑探究[J].新美域,2023(7):155-157.
[3]楊婉.高校美術教育中的色彩教學改革的路徑研究[J].新美域,2022(5):136-138.
[4]陳戰.美術教育色彩教學實踐與探索:評《創新視野下高校美術教育的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21(5):140.
[5]李膺民.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改革路徑探析[J].科幻畫報,2020(9):277.
[6]林渝竺.高校美術教育中的色彩教學改革的路徑解讀[J].知識經濟,2020(19):108,136.
[7]戶金.美術教育色彩教學實踐與探索:評《創新視野下高校美術教育的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20(4):113.
作者簡介:
劉蘭花,信陽航空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國史。
劉竹香,鄭州科技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