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正處在城市更新存量發展階段,提倡以藝術為媒介,通過小規模的社區公共空間與配套設施的更新改造,達到對社區的干預。在此基礎上,以社區居民為主體,構建起一條溝通人際情感的渠道,為社區環境注入特殊的回憶和溫暖,促進城市的活力。文章通過對史家胡同微花園改造的個案分析,剖析了當代社區微改造的藝術參與模式,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感知”“認知”“動員”三個社群激活的步驟。以公共參與為中心的社區藝術改造,反映了城市精細化建設與社會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關鍵詞:藝術介入社區;城市小微公共空間;公眾參與;微花園
一、微花園改造:藝術介入社區的成功案例
由中央美術學院侯曉蕾教授及其團隊所實踐的“微花園”活動,是中國當代藝術更好地參與社區治理的一個比較成功的個案。“微花園”活動是一種城市綠色微更新的社會治理途徑,“微”既是指空間規模小,也是指改造的漸進性。微更新能夠有效改善并提升城市環境,塑造具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間[1]。
2012年一次對北京四合院的考察催生了侯曉蕾教授團隊進行微花園改造的想法。當地院落及周圍空間中的綠化景觀,大多由居民自發地選取與栽種形成,對廢舊材料進行了大量再利用,流露出不同于城市綠化帶的生活巧思。社區微型公共空間不是由政府主導改建的,而是在市民生活中逐漸生成的,這些社區空間的形態根據實際情況需要不斷地進行著動態更新和生活化改造,市井生活和文化活力是激發空間內在活力的關鍵。許多社區在擁擠有限的空間中依然保留了對于綠色的向往和對生活的理想,也有很多小景觀雖然生活趣味濃厚,但在日積月累下變成雜物堆,難以維護并且也滋生了很多衛生問題。“微花園”項目用藝術介入的方式,調動居民一起改造胡同周邊的微小空間,共同構建社區成員的綠色桃源,促進城市健康發展[2]。
二、從景觀開始的社區建設:藝術何為?
北京老城區史家胡同微花園的改造探索自2014、2015年開始,由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十七工作室的聯合團隊合作進行[3]83,主要可以劃分為觀察記錄(mapping)、展覽展示訪談、互動設計工作坊、參與式設計營造和后期維護等階段,它們組合構成漸進式微更新的全過程。之后這套流程被總結為“1+N+∞”的網絡化綠色微更新模式,從胡同延展到朝陽門街道的微更新實踐中。
(一)mapping階段:發現在地特殊性
微花園營造的第一階段始于深入社區,了解、記錄和學習其特殊的閃光點。美院師生遵循“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基本原則,從2014年起,對史家胡同的各家花園進行了持續的mapping記錄和觀察,并用圖畫記錄下來[3]83。每一座微型花園,運用著不同的材質、存在于不同的環境、采取了不同的建造方式,最終豐富多彩地呈現給眾人;而每一座花園的背后,都是由不同的裝置、容器和植物組成的,它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并且跟隨居住生活動態變遷著。
從史家胡同微花園的總體空間構成來看,這些院子兼具軟、硬兩種空間形態,通常是以植物和隔墻的方式來分隔或過渡。大多數時候,居民都會選擇種植葫蘆或黃瓜,兩者都能產出蔬菜水果,還能爬藤造景,既美味,又方便養護。而一片綠藤之下納涼聊閑的記憶也構成了史家胡同絕大部分家庭的場域回憶,成為微花園內在承載的生活溫情。隔斷材料一般直接取材自生活中淘汰的舊家具和塑料瓶,或是作為支架、或是經過簡單裁剪變為花盆,其中最常見的是用淘汰的舊式浴缸填土作為前院小菜種植缸,其次是運用塑料礦泉水瓶組合成為景觀。一個非常突出的個案是一家以塑料瓶串聯構成綠墻的微花園,結合旁邊掛著的鳥籠與蔥蘢的綠色,自成一派都市田園景象。
(二)展覽展示訪談:從認識到動員
第二階段是通過對社區居民進行廣泛動員,激發其參與意愿,為后續實踐奠定良好的信任基礎。在充分調查與記錄的基礎上,借由花園展覽、訪談等形式,能夠有效激發居民對日常景觀的差異性感知。
在實地考察之后,設計團隊每年以“老城的微花園和微空間提升”為主題在北京國際設計周開辦展覽,通過記錄生活景觀的形式,探討不同的景觀類型、不同的容器,以及不同的產生過程。一方面,從社會調研的視角出發,走訪記錄的同學通過取景的方法逆向推導原本花園的空間組織方式,并邀請住戶在沙盤上自主構建花園。設計團隊也嘗試站在創作者的第一視角去進行了解。另一方面,從藝術設計的視角出發,由美院設計師一方牽頭,開展了一系列有關微花園的互動展示和實踐活動,藝術團隊主要承擔主持人的角色,引導并動員居民參與其中。大約從2017年開始,史家胡同內部持續開展了舊物改造盆栽的免費活動,由社區委員會組織居民來參與。居民可以自行挑選舊物作為種植容器,由藝術團隊提供植物。在DIY盆景的過程中,團隊成員會穿插與住戶討論改造方案,并且在每一次展出之后,都會對下一次活動的參與渠道進行宣傳,盡量消除所有阻礙居民參與建設的外在形式障礙,簡化參與的程序。一些居民在參與了各種活動、展示后,也逐漸認識到了“藝術介入社區”的理念,并愿意加入到微花園改造的行列中來[3]84。
(三)互動設計工作坊:共創共建的實踐
漢娜·阿倫特提出,空間首先只有被公共性地呈現,才能夠被分享。史家胡同的花園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單純的裝飾,就算是改建,也要注意以生活方式和場所為基礎。由于微花園改造是藝術性而非技術性的改造,所以新花園的價值并不一定要依靠它的外部形態來評判,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它的狀態,使其融入到與周圍環境的復雜關系中。正如《藝術介入空間:都會里的藝術創作》所說的那樣,“其實,在多數狀況下,當代藝術品的介入若無法創造相遇的條件,則稱不上是藝術,它不過是次等的制作,盡管它使用精選的材質,但仍不具說服力。它將快速被遺忘,或不自覺地被視如街道家具,像長凳、垃圾桶,或足排成行列的樹木等”[4]17。微花園的實施要改變思路,不再停留在傳統的符號設計層面上,而要把設計的視野提升到參與體系的建構層面。我們需要將日常生活場景的美化置于與城市規劃同等重要的位置,讓更多的一線參與者加入到決策過程中,這樣既減少了城市建筑的程式化,又能讓人們重新審視小微空間與社區生活的共生關聯。
經過前期的展示和社區活動的鋪墊,居民們紛紛踴躍報名參加。在與住戶的多次交流和討論中,團隊一步一步地進行修改,拋棄了設計師的主視角,把住戶的需求放在首位。采用研討會的方式,與居民們一起建造,將這個共創計劃付諸實施。藝術團隊只是作為一個助手(而不是項目負責人),他們會以一種鄰里間互助的方式,走進住戶的院子里,一起砌磚,一起種菜,一起完成微花園[5]。
(四)參與式設計營造:主體參與構建情感聯結
我們對今天的社區公共空間提出質疑,并非因為它沒有修建,而是在質疑某些大規模興建的廣場和街道是否切合實際需要。如今在社區專門修建的公共場所,鄰里的偶遇、人際之間的交往,都不再存在,或者說很少了。這些交流反而在別的地方發生,因為大多數居民過去所習慣的社交空間如今己不復存在。藝術的創造性由此發揮作用,與微花園這樣的藝術改造作品邂逅,這也是一次溝通的機會,將人們的生活、發展和建設藝術化地呈現給世人。今日,人們與藝術作品的交流,除了觀看它的符號象征,也是在與世界、與他人,與每一個有同樣經歷的人相會。這并不一定都是在公共空間里發生的,但是,就是因為藝術創作所產生的差異性,才使得場域里的各種關系得以顯現[4]18-19。
因此,史家胡同的微花園建設,其實改造是表皮,而建立情感聯結才是內里。它以共同參與為連接手段,核心目標在于借助親身參與的形式增加社區居民交流的機會。私人院落改建的微花園將組成居民新的家庭生活記憶,而社區公共微花園則將在后續作為基層鄰里人際構建的場所,營造社區生活的溫情和歸屬感。在史家胡同的研究實踐中,設計團隊通過藝術活動流程,實現了破冰、動員和互動,讓居民們全程參與其中,由多個利益相關方來決定設計方案,并且共同參與到建造當中;其次,實物的落地有助于鞏固干預效果,讓居民們對這個新的家園有更多的感情,也能夠讓庭院充滿生機。同時,共同建設的花園也在逐步地改變著人們對社區的認知,喚醒了居民的自發意識,從而促進生活方式與居住環境的改善。北京老城的花園各具特色,規模雖小卻是富有生氣與活力的空間,它承載著居住者的日常,同時也折射出一種生活的儀式感與空間敘述感。
(五)后期維護:社區的可持續性活力
以往的城市建設集中在大尺度的景觀建設上,然而拋開政府目前的市政衡量指標,城市環境品質的高低往往不在于那些“高大上”的區域,而是散落在社區角落日常化的生活空間,這些零零碎碎的小場所才是一個城市中的記憶與溫情所系。不可否認,現代主義的程式化城市造景帶來了整潔衛生的空間,但另一方面,城市的文明程度既體現在科技性的現代建設,也包涵文化性的內生活力,自上而下的大型造景不應該成為城市建設的惰性依賴路徑。微花園以藝術的方式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號召藝術家把目光轉向日常的空間、生活化的景觀,特別是社區里的小空間。共享的空間需要共同建設,人人皆是生活的藝術家。從生活中產生的美是真實的美,從生活中誕生的藝術是實際的藝術。居民的共建、共享、共治形成了以花園為中心的可持續社區生態。史家胡同微花園集中體現了生活美學的價值觀,藝術家和設計師引導居民自己動手,對身邊的綠色空間進行藝術提升和設計改造,逐步形成價值導向和鄰里效應,引發居民的自主意識,促進社區營造與基層治理。
“墻根兒花園”位于史家胡同54號院門口,是一處胡同里的公共空間。它的場地狹長,總體呈線性,長約20m,進深只有不到80cm,住戶在此自行搭接竹竿、種植果蔬、堆放雜物。在多次舊物改造盆栽活動以及一系列展覽和討論的影響下,住戶宗阿姨和其余關聯住戶一起參與到對墻角空間的再造當中。經過實地測查和商議后,改造從建構與材料兩方面展開,并且保留大面積墻體作為依托,盡量減少大規模的土木拆建。團隊成員就地運用了與墻面材料一致的灰磚、瓦片等修復花池,并在居民儲物需求下增加置物擱板及木格柵花架,其上移植花木[3]85。
這處花園位于胡同的必經之路上,建設過程和建成后的成品都形成了良好的宣傳示范作用,每天都有散步的住戶來探訪和參觀。花園的藤蔓樹蔭吸引了很多老人和孩子來這里閑聊或玩耍,很多街坊鄰居紛紛找宗阿姨打聽,鄰里關系在一言一語的人際交流之間成功搭建。周邊的居民看到了微花園的潛力,也開始琢磨著如何美化自家的花園,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史家胡同后續的改建報名率。后續團隊與宗阿姨深入溝通后,對墻根兒花園實行了認領認養制度。居民自愿領養和志愿者值守保障了微花園的可持續維護。同時,依托居委會的力量,動員社區當地組織、社區園藝人才也參與到后續活動中。藝術家以圖文相結合的方式,向大家介紹“微花園”的概念和運作方式,并將《微花園手冊》與種植啟動包一起分發,成立“社區園藝師”群,為居民提供一個日常交流與學習的平臺,讓住戶自己動手種植,并按照手冊的建議去養護,培養社區成員共同的種植興趣[6]。
三、參與,共建,共創,共享:藝術激活社區
(一)藝術介入的意義
從過去到現在,藝術哲學有三種主要的傾向,這三種傾向演變成當前對藝術的三種功能期望。第一個是古典時代的“摹仿”,其中心思想是物的創造,強調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系,認為自然的創作高于人的創作。這一點在中國工藝美術的創作理念中就能看得出來,師法自然,巧法造化的工藝原則始終貫穿中國工藝發展全程,并且從中誕生了像建興紫砂和根雕這樣的藝術品。第二個傾向則是現代知識學對藝術的審美要求,它站在主體主義的角度來考察藝術的美感,在意識層面肯定藝術的功能性,現在大部分藝術品的評價依舊離不開對藝術美感的認知。第三個傾向是近現代后哲學對道德陶冶的需求,它將藝術的社會作用置于首位,打破了原本對藝術的靜觀。如今飛速發展的科技更是把藝術的功能從用于膜拜變成了一種娛樂消遣,當藝術光環消散之后,單純討論前兩種藝術傾向已經無法完全概括當今藝術實踐的價值所在。因此,目前藝術介入行動的一個重要評估指標,也不只限于物質的生產和美感的傳遞,而是開始轉向直接參與社會現實,用藝術手段推動社會改造。無論如何,藝術本身具備的創造性始終是藝術最珍貴的特性,同時也是藝術的意義歸屬。在社區改善當中,藝術的介入正是通過這股創造性的內在動力發揮作用。
(二)藝術介入社區的三個激活步驟
借鑒朗西埃《當代藝術的矛盾》一書中批判性藝術轉化的三個步驟,結合北京史家胡同微花園“1+N+∞”的實踐模式,本文試圖對“藝術激活社群”做一個簡略的歸納[7]。首先,藝術的介入手段需要生產出“陌生化”的感知形式。陌生化感知對應了史家胡同微花園建設初期進行的展覽、訪談、社區小活動等工作,這個初始階段不急于組織居民開始共建,而是更多憑借藝術在視覺圖畫展現方面的先天優勢吸引社區居民接觸,在這個過程中依靠講解、展示、實踐體驗等方法,對住戶習以為常的日常景觀進行重新釋義,打開他們看待社區空間的新視角。微花園的建設最初依托央美和居委會的官方背景背書,保證了胡同內民眾對活動的初步信任,但為了充分調動住戶參與,有別于以往單向輸入型的藝術活動形式,正式活動開展前預留足夠時間與居民建立平等互信的關系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在史家胡同微花園獲得了初步的成功后,下一次社區的微花園建設也會更具吸引力,帶動更多住戶加入到對自己社區的改善當中。
其次,讓參與者認識到“陌生化”效應的發生。微花園改造通過互動式工作坊和參與式設計,以鼓勵主體參與的方式,引導居民將社區建設由個人體驗轉變為社區共同記憶。唯有承載了共同記憶的空間才能在人群中引發感情上的共鳴,而這種獨特的參與體驗,正是社群成員互相分享的基礎,也是社群內生性凝聚產生的必要條件。
最后,在這種認知的基礎上,對個體起到某種“動員”作用,推動藝術審美的自由解放。史家胡同微花園以1個示范點為核心,輻射周圍多個社區,以群眾參與的建設方式來改善基層治理。這樣的平面化網狀傳播方式,呼應了中國鄉土社會中“漣漪狀”的關系網結構,比起照搬西方的“廣場”模型,這樣的藝術治理方式在當今的社區基層治理中具有更多的可借鑒性。
四、結語
微花園之“微”既是“微小”,也是“漸進”。本文期望藉由對史家胡同微花園的研究,探索出一條適合于國內社區的建設道路。首先,啟發當地居民意識到微花園特有的美和其存在的價值,使其自發產生愛護的意識;然后,微花園作為一種搭建鄰里關系的橋梁,通過社區營造和多元平臺建立起社區內部不同居民之間的關系;最后,總結北京老城區微花園的經驗,推動微花園改造擴散,逐步幫助更多的居民提升社區環境。微花園雖小,但是卻足夠以小見大,影響到社區、街道和城市等不同層面的城市更新。正如瓦爾特·比梅爾所言,人們過去往往把對藝術的考察還原為一種美學的觀察,但這樣的時代已經終結了。在這個科技主導的年代,必須要有藝術的介入,才能夠更好彌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裂痕。
參考文獻
[1]侯曉蕾,姚莉莎.“1+N+∞”的北京老城微花園綠色微更新途徑[J].園林,2022(11):4-9,42.
[2]侯曉蕾,劉欣.生活美學再造:微花園綠色微更新設計探索[J].藝術市場,2023(3):54-55.
[3]侯曉蕾,疏偉慧,林雪瑩,等.北京老城區微花園參與式設計營造[J].建筑技藝,2019(11).
[4]格魯.藝術介入空間:都會里的藝術創作[M].姚孟吟,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侯曉蕾.“微花園設計”:基于日常需求的老舊社區微更新——常營玫瑰童話花園設計解析[J].建筑學報,2022(3):33-36.
[6]侯曉蕾,鄒德涵.城市小微公共空間公眾參與式微更新途徑——以北京微花園為例[J].世界建筑,2023(4):50-55.
[7]金影村.“第三條道路”——朗西埃眼中的當代藝術[J].文藝爭鳴,2019(4):110-115.
作者簡介:楊光,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設計歷史與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史與當代設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