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利川工夫紅茶有悠久的歷史與極高的養生價值,其特色的包裝設計也提高了品牌價值與文化價值。梳理利川工夫紅茶包裝設計的現狀,能發現現有包裝存在創新和文化內涵不足的問題。研究將分析整理利川地區本土特色的民居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自然文化,將其融入利川工夫紅茶的包裝設計,旨在通過包裝設計與本土文化的有機融合,以推動利川工夫紅茶包裝設計的升級與轉型。
關鍵詞:利川工夫紅茶;包裝設計;地域特色;傳統文化
利川工夫紅茶產業規模龐大,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茶葉包裝缺乏獨特性和差異性,不能在眾多茶葉品牌中脫穎而出[1]。隨著市場競爭不斷升級,茶葉包裝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不僅作為保護產品的手段,更扮演著傳遞品牌文化和展現產品獨特性的重要角色。鄉村本土文化不僅是當地獨一無二的文化資產,更是創建一個鄉村品牌的核心競爭力[2]。利川有著豐富多彩的鄉村區域文化,是當地品牌包裝設計的重要靈感來源。將鄉村品牌與鄉村區域文化相結合,這一過程不僅可以增強產品的競爭力,還可以促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為地方經濟帶來新的動力。
一、利川工夫紅茶的歷史淵源和特點
(一)利川工夫紅茶的歷史淵源
作為利川市的標志性產品,利川工夫紅茶扎根于“宜紅”茶的傳統產區,擁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利川工夫紅茶常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品質,被選為湖北地區重要賽事和貴賓接待的指定用茶,成為利川的一張名片,伴隨著“開門見世界,一杯利川紅”的俗語流傳于世。其歷史可追溯至28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至明朝時已廣為人知,到清道光年間達到頂峰。19世紀中葉,利川紅茶更是跨越國界,被英國商人帶到海外,開啟了其國際貿易的歷程。1976年,隨著宜昌成為通商口岸,利川紅茶的商貿市場進一步成熟。利川毛壩鎮,這一工夫紅茶的核心產區,于1951年被正式確認為國家工夫紅茶的主要產區。2017年,利川工夫紅茶被授予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殊榮,這進一步印證了其在中國紅茶產業中的重要地位。2018年4月28日,這款紅茶榮幸地被選為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在武漢會晤期間的用茶,此次盛事被央視報道,新華社客戶端發表文章,進一步提升了利川工夫紅茶的知名度。這一系列的榮譽和歷史底蘊凸顯了利川工夫紅茶在中國紅茶產業中的重要地位。
(二)利川工夫紅茶的特點
利川工夫紅茶的魅力不僅在于其悠久的歷史,更在于它獨特的地理與自然條件。被譽為“天然氧吧”和“西部涼城”的利川,北部盆地擁有肥沃的土壤、豐富的資源、充足的降雨和充裕的日照,為紅茶的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特別是當地高海拔的土壤富含硒元素,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富硒生態環境,賦予了利川工夫紅茶獨特的鮮紅茶色、渾厚茶味以及富含硒等有益微量元素的品質。這種紅茶在泡制過程中表現出的“冷后渾”現象,是其茶多酚和茶黃素豐富的體現,使其成為高品質工夫紅茶的代表。其甘甜順滑的口感,以及富含的硒元素,不僅為品飲者帶來獨特的感官享受,還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輻射等多種健康益處,是一款集美味與養生于一體的珍貴茶品。
二、工夫紅茶的包裝設計現狀
近幾年來,利川市對于工夫紅茶的種植加工技術不斷完善和改進,但是當地產業缺乏品牌意識和對于產品包裝的設計創新,以致產品知名度不足[3]。對于現有包裝進行整理和分析,能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設計路徑提供參考。
(一)器型缺乏創新性
茶葉具有特殊的文化屬性,常常被賦予中華傳統文化的符號意義,受到文人雅士、商業人士等群體的追捧。文化的差別是茶葉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不同的包裝器型能夠喚起人們心中文化的認知,但目前利川工夫紅茶產品的器型設計缺乏相關考慮,并不能很好地呈現出產品的歷史文化。以利川市的知名品牌——利川星斗山紅茶有限公司為例,盡管其產品涵蓋了從高端到大眾市場的廣泛定價范圍,但在包裝器型設計上,公司主要采用了傳統的罐子和長方體等形狀(如表1)。雖然這種設計保持了產品的統一性,但在創新性和視覺區分度上卻顯得不足。這種設計忽視了利川紅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個性特征,導致包裝無法充分展現其獨特品質。
(二)包裝缺乏文化性
茶葉的外包裝常作為產品的第一印象展現給消費者,因此這對于產品而言極其重要。有文化內涵的外包裝能夠較快引起消費者注意,并且在日常銷售中起到區分其他產品的作用。經過分析發現,星斗山的紅茶包裝在包裝的視覺形象方面多采用其公司標識,或者將茶葉進行抽象和提煉(如表1)。此種作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品牌知名度和推廣度,卻沒能展現出利川工夫紅茶的特點以及利川當地的地域文化,因而在市場銷售時不能與其他地區的茶葉區分開,體現產品獨特性。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茶葉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因此對于茶包裝而言,產品的文化特征就顯得極其重要,而利川工夫紅茶在進行包裝設計時缺乏相關考慮。
三、利川工夫紅茶包裝設計發展路徑
(一)本土民居建筑文化符號的包裝造型設計
本土民居建筑文化是利川市的重要文化遺產。該地區擁有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8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文化資源豐富,其中以大水井古建筑群和魚木寨最為著名。建于明末清初的大水井古建筑群(如圖1),是長江中下游最大、保存較好、藝術價值極高的古建筑群之一。其獨特建造背景賦予其濃厚的邊緣文化特色,它是楚漢民族文化、巴楚地域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多元整合的文化載體。此建筑群的規模宏大,雕刻工藝精湛,是當時利川地區文化的物質載體[4]。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氏莊園和李蓋五宅院等三部分構成,其裝飾符號系統具有重要的美學研究價值,成為當地文化的代表性象征。另一個代表性建筑是木魚寨(如圖2),它是當地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族建筑,是武陵土家族區域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的代表之一,有著“天下第一土家山寨”之稱。其建筑裝飾和雕刻非常精美,構成了獨特的傳統土家族視覺文化,具有多層次的藝術、文化和歷史價值[5]。此外,利川當地的吊腳樓建筑,根據坡地丘陵地形和多雨潮濕氣候條件的要求,具有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等特點,呈現出多樣化的建筑文化。總而言之,利川的本土民居建筑在自然、社會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形成,構建了獨特的建筑文化,為該地區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遺產。
包裝的造型設計是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具有實用功能之外,還在消費者選購商品時對其產生一定的心理作用[6]141。良好的包裝造型設計能夠滿足消費者的視覺審美需求并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同時能很好地傳達產品的獨特性和屬性。新穎有趣的造型能夠激發消費者的聯想能力,提高他們對產品的關注度。因此在考慮利川工夫紅茶的包裝造型時,有必要將產品的造型設計與當地特色文化相結合,以創造獨特的包裝設計。在地域特色文化中,建筑形象作為一個地區的特色文化符號,是進行產品設計的重要參考對象[6]141。利川市有著豐富的建筑文化資源,承載著當地的歷史人文發展,見證了幾百年來利川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是當地的特色文化符號。在具體的造型設計中,可以從古建筑中的外觀、造型、裝飾、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和背景調查,提取設計元素,有機融入到工夫紅茶的包裝造型設計中。在包裝造型的設計中,巧妙地融入當地建筑的文化符號,有助于啟發消費者聯想到這一建筑背后的特殊涵義,從而創造出別具特色的包裝設計。
如上海銳品包裝設計公司設計的“謝裕大罐裝茶”(如圖3),該茶葉品牌以售賣黃山毛尖為主,設計師將徽派建筑進行提煉和簡化,用到包裝造型上,能夠體現出安徽當地的獨特歷史文化,并且很好地區分了其他品牌的茶葉包裝,將信息快速傳遞給消費者的同時,宣傳了茶葉文化和地域文化。這種文化符號的有機融合為包裝增添了更深層的內涵,同時也喚起了消費者對于當地文化和傳統價值的認知,使得包裝設計更加引人注目和獨具魅力。
(二)當地民俗風情的包裝圖案設計
利川市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尤其是土家族文化影響最為深遠。在民族舞蹈方面,利川保留了大量傳統舞蹈,其中包括“擺手舞”“毛古斯舞”“肉連響”,都極具本土特色,這其中最為出名的是誕生于利川當地的“肉連響”舞蹈。此舞蹈起源于“泥神道”和“巴人軍舞”,其動作剛烈粗狂、豪邁有力,具有鮮明的民間民俗性,是土家族人勇猛果敢、狂放豪邁的民族氣概的藝術再現,并于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在民族歌曲方面,有熱烈喧囂的“利川燈戲”以及融入日常生活的“利川小曲”,這兩類與“肉連響”一起并稱為利川民族文化三絕。土家族的傳統服飾方面,雖隨時代演變,但仍保留了一些傳統元素,如織錦工藝。此外,當地的土司制度擁有悠久的歷史,從唐朝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形成了多民族雜居的特色。利川有著各種豐富的民俗文化,民族風情濃郁,歷史底蘊豐厚。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個體對于非物質層面享受的需求逐漸凸顯。茶葉包裝,作為產品外延的一部分,不僅需履行儲存和運輸的基本職能,還應滿足審美和藝術層面的愉悅需求。將傳統民俗元素有機融入茶葉包裝設計中,既能提升茶葉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層次,也能吸引消費者,增強競爭力[8]。在利川工夫紅茶的包裝圖案設計中,將本地傳統民族文化和紋樣以現代審美形式融入,突顯出深厚的本土民俗文化,豐富茶包裝的文化內涵。利川地區豐富的民俗文化,滲透于當地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民俗節慶、飲食傳統、民族禮儀和信仰儀式等,呈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也為包裝設計提供了重要的靈感來源。將當地的民族特色元素與包裝設計有機結合,創造出獨具本土特色的包裝設計風格,需要謹慎遵循本土化的設計原則[9]。在具體的設計中,通過對民俗文化活動主題、情境、場景和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系統分析,深度挖掘并創新性地運用這些民俗文化元素于設計中,可使茶包裝升級,使利川工夫紅茶包裝彰顯地域和民族的獨特性,形成富有主題性文化創意的產品。將具有創新特征的標識和圖案根據包裝設計開發需求巧妙應用于工夫紅茶包裝設計與制作,不僅提升了包裝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同時履行了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職責。
如天津瀾帝品牌設計公司為陜西省涇陽縣設計的“涇陽茯磚茶”包裝(如圖4),將涇陽茯磚茶背后蘊含的清末陜西秦商文化和當地的民俗風情展現出來。它采用白描的表現手法,用三種中式繪畫古典色來承裝三種等級不同的茶磚。展現了當地的獨特地域文化,增加了茶葉的文化屬性。
(三)差異化茶文化的包裝形式設計
茶文化在利川地區底蘊豐厚,這和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息息相關。作為恩施茶葉的主要產區之一,這里的茶葉種植、制作和銷售一直十分完善。在多處古籍中都有對于當地茶葉的記載,利川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在明朝時期,當地的茶葉已成為宮廷進貢茶,受到朱棣皇帝的喜愛,對其贊美之詞傳頌千古。這一歷史記載見證了利川茶葉的高品質和深厚底蘊,也為后人留下了茶文化的珍貴遺產。清朝乾隆年間,恩施地區生產的茶葉更是供奉于朝廷,被乾隆皇帝賜予“皇恩寵錫”的殊榮。除了史料記載之外,更有關于陸羽入巴地尋茶的故事,唐代陸羽的《茶經》記錄了他到巴山峽川尋茶,并對此地的茶給予了高度評價。其次,土司文化是利川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部分,作為利川茶產業的推動者和茶文化的建立者,使得霧洞綠茶和利川紅茶上百年來相得益彰,成為中國茶品的代表之一。利川豐富的茶文化歷史深刻地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和社會發展,不僅是重要的地域文化,同時也彰顯了利川工夫紅茶的獨特魅力。
現代社會的茶葉包裝已不僅僅是儲存與保護,更成為生產與消費之間溝通的橋梁,包裝設計承擔著彰顯茶文化的重要責任——既是商品的外包裝,更是文化的傳達者,良好的茶文化包裝設計不僅體現茶葉品質,也蘊含濃厚的茶文化[10]。基于豐富的茶文化背景設計的茶葉包裝,能夠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和傳統茶文化,成為融合了文化、藝術和實用性的產品。茶葉包裝在設計上融合了傳統和現代、文化和藝術、實用性和審美,為消費者提供了獨特的文化體驗。在具體設計中,創意的茶葉罐、茶葉禮盒等形式將利川的茶文化和歷史故事等融入包裝設計中,顯示出注重文化內涵的創意包裝,從而提高茶葉的附加價值和收藏價值,突顯茶葉的品質和文化內涵。
如設計師青柚為云南省臨滄市設計的“茶馬古鎮冰島茶”包裝(如圖5),將茶馬古道線路進行提煉(如圖6)。臨滄市作為茶馬古道上滇藏線的交通要塞和交易場所,有著濃厚的茶文化。設計師將其作為包裝設計的主視覺,并且以古城設計元素作為茶包裝的腰封,對于千年流傳的茶馬古道文化進行了全新的演繹。傳遞品牌文化的同時,又賦予品牌及產品更濃厚的傳統底蘊。
(四)因材而異的包裝材質設計
地域文化可分為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特定人群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的總和[11]。當地的自然文化也屬于無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地處巫山流脈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會部,為清江、郁江發源地,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面積占52%,全年平均氣溫16.7℃,并且境內有維管植物1037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樹種3種,二級保護樹種12種,三級保護樹種13種,盛產多種植物,有多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由于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利川也被稱為“天然氧吧”和“西部涼城”,良好的自然環境成為了利川向外展示的一張名片,因此利川常年被評為最佳居住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越發地追求綠色和健康,人們更愿意選擇綠色無污染產品。利川工夫紅茶種植于如此良好的自然環境之中,具有區別于其他地區茶葉的綠色健康因素,形成了利川當地無形的文化特色。基于綠色觀念的茶葉包裝設計,不僅有利于茶葉的銷售,更能傳遞利川本土的自然文化和理念。
不同的包裝材質設計在產品的整體氛圍和品牌文化傳達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2]。工夫紅茶產自生態宜居的利川,包裝設計需要反映出其當地的綠色自然文化。因此,利川工夫紅茶的包裝設計需要仔細考慮材料的選擇,可就近獲取材料,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采用紙質或竹編等體現利川綠色健康的材質。通過創意的包裝材質設計,用竹編或其他綠色材料與現代工藝相結合,將綠色材質的自然屬性用以在包裝中,這不僅能夠賦予消費者獨特的感知體驗,同時也契合了當地自然文化和綠色理念,為茶葉包裝設計帶來更多創新可能。
如廈門大學黃梓鋒設計“白茶有禮”包裝(如圖7),用竹編和鋁合金相結合的形式,增加包裝創新性的同時也能傳遞綠色健康的產品理念,體現產品的獨特價值。并且包裝還能重復利用和降解,體現了當下低碳發展的理念,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獨特的體驗。
四、結語
為增強利川工夫紅茶的核心競爭力,研究以利川當地的本土文化為出發點,通過深入的調查分析,旨在發掘茶葉包裝設計的關鍵要素,并對包裝設計的發展路徑進行深入探索。這一研究不僅為利川工夫紅茶的包裝升級和轉型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還對其他地區茶葉包裝設計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雷必勝,王玲.利川茶葉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基層農技推廣,2014(11):32-33.
[2]李竹芳.基于區域文化研究的“燦村”品牌設計實踐[J].裝飾,2021(6):134-135.
[3]劉雨秋.“利川紅”茶品牌建設研究[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21.
[4]鄧輝.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落記[J].湖北文史資料,1997(3):271-276.
[5]劉敏.土家族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價值——以利川魚木寨石雕為例[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1(2):98-100,149.
[6]唐婭莎.消費者視角下的包裝造型設計——評《包裝造型與結構設計》[J].中國教育學刊,2023(7).
[7]周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利川“肉連響”新媒體傳播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22.
[8]段春華.中國傳統元素在茶葉包裝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福建茶葉,2016(5):201-202.
[9]韓冬楠.地方民族特色產品包裝設計[J].包裝工程,2009(1):171-173,206.
[10]束立茹,王強.淺析現代茶葉包裝設計中的茶文化[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7):49-51.
[11]張鳳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8(4):63-66,50.
[12]趙沃林.文化生態學視角下的文化創意產品日常化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2(9):50-52.
作者簡介:肖林,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
通訊作者:王雪筠,四川大學碩士,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服飾文化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