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22個部門印發《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使兒童友好要求在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和社會政策等方面得到充分體現;到2035年,100個左右城市將被命名為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兒童友好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識。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學科、多領域、多部門、多行業和多代際的交叉融合,這也成為中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創新要義。以學科維度為例,過往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規劃、園林景觀和兒童心理學等方面。當前亟須更多學科的參與,并鼓勵交叉融合,以進一步豐富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內涵。如從社會學角度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涉及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的調整,應強調兒童的參與權,鼓勵兒童在城市事務中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求;人文地理學則關注這一建設過程中的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重塑,城市規劃和設計需要更多地考慮兒童的視角;經濟學方面,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社會投資,雖然短期內可能增加財政支出,但從長遠來看,有利于提高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在這個多學科交叉的過程中,“人—地—學”關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傳統的城市發展往往將人視為被動的使用者,而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強調兒童作為主動參與者的角色。地理空間不再僅僅是物理環境,而是融入了社會、文化和教育等多重屬性。學科也不再局限于個別領域,而是呈現出跨學科融合和整合的趨勢,這不僅豐富了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理論基礎,也為實踐提供了更全面、更務實的指導。
中國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體現了一種革新的“人—地—學”關系。這一理念要求我們以多學科交叉視角重新審視城市發展,將兒童的需求和權益置于核心地位。這種轉變不僅有利于兒童的全面發展,也將推動城市向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方向邁進。為此,本期刊發了2篇相關文章,旨在匯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討和推進這一重要議題。
作者簡介:史路引,童聯萌兒童友好發展中心主任。劉志軍,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浙江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