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是古代詩文中的常見意象。一提起“樓蘭”,總讓人想到連綿不絕的大漠、凜冽寒風的荒涼,還有伴隨著悠遠笛聲的金戈鐵馬。樓蘭古國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征,在歷史的長河中時隱時現,更增添了神秘的氣息。
故紙堆里的樓蘭
“樓蘭”最早見于史書,是司馬遷在《史記》里的記載。但當時司馬遷似乎對樓蘭不算重視,只是將它放在《匈奴列傳》的角落里。“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
" 張騫通西域后,雖然打通了河西走廊,但西域畢竟遠離中原,樓蘭時而歸附漢朝,時而又被迫與匈奴交好,甚至匈奴使者在西域見到漢朝的使臣,會慫恿國王殺掉漢使。直到漢昭帝元鳳年間(公元前80-前74年),一個名叫傅介子的官員帶著皇帝的詔書來到樓蘭,才算是終結了這段混亂的歷史。這便是《漢書》所言“介子至樓蘭,責其王教匈奴遮殺漢使”的故事。傅介子先是很嚴肅地警告樓蘭王安歸不要在漢朝和匈奴之間反復橫跳,又發現可以在說話時距離安歸很近,便心生一計。在第二次見面時,傅介子帶著金銀財寶,與樓蘭王安歸飲酒,見他醉了,便提出要跟他單獨說話。兩人進入帳幕后,跟隨傅介子的兩名漢朝壯士便從身后刺穿了安歸。一時間,樓蘭國上下震動,見識到了漢朝使者的勇猛,人們都不敢輕舉妄動。傅介子見狀,干脆將安歸的首級送回漢朝,接受封賞,又立尉屠耆為新的樓蘭王。他還將樓蘭的國名改為“鄯善”,將首都由羅布泊西岸遷到南岸,徹底控制了樓蘭國。到了漢宣帝時期,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算是在行政區劃上將樓蘭等西域國家并入了自己的版圖。
" 正因此,才有了《漢書·西域傳》中的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扜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萬四千一百,勝兵二千九百十二人。”作為國名的“樓蘭”,至此其實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鄯善”。但由于樓蘭名氣太大,不少人還是會稱鄯善國為樓蘭國,乃至樓蘭成了整個西域地區的代稱。
后來,中原對樓蘭的控制力時強時弱,它在史書上的身影,也時隱時現。魏晉之后,樓蘭在史書上的形象變得模糊起來。《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有記載:“黃初三年二月,鄯善、于闐、龜茲各遣使者奉獻,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也就是說,至少在曹丕當皇帝的時候,絲路還是很暢通的,曹魏還在樓蘭一帶有清晰的管理。但是,東晉十六國初期,樓蘭就荒廢了。當時塔里木河突然改道,導致其支流孔雀河變得干涸,樓蘭人賴以生存的水源漸漸消失了,最終羅布泊也變成了荒漠戈壁。自然環境的劇變直接摧毀了樓蘭文明,只留下黃沙掩映下的樓蘭古城遺址。
" 樓蘭的荒涼模樣,在東晉時期的僧人法顯的西行記錄里也有記載。法顯與幾個隨從來到樓蘭附近時,發現這里已經徹底荒蕪了,幾乎沒有生命的跡象。在《佛國記》里,他留下了這樣的記錄:“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酷烈的日光炙烤著荒涼的大地,除了地上的枯骨尸骸外,再無其他記錄生命痕跡的東西。看來,曾經輝煌的樓蘭,此時已經徹底消亡了。
" 詭異的是,法顯緊接著還記錄了鄯善國的樣子:“行十七日,計可千五百里,得至鄯善國。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氈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見,雖然鄯善國土地比較貧瘠,但絕非杳無人跡,不僅國家還在,國王還帶頭信佛,是比較繁盛的佛教國家。鄯善國不就是樓蘭國嗎?為什么在同一本書里,會有如此明顯的史料矛盾?似乎古人也搞不懂這個問題,在法顯之后,樓蘭在史書上幾乎消失了,倒是鄯善的名字還多次出現。
" 隋唐之后,樓蘭也好,鄯善也罷,就只活在文人墨客的詩文里了。樓蘭的故事,也在這千百年的歷史淘洗中,漸漸褪去了華美的色彩,像無數曾經興盛而又湮滅的文明一樣,幾乎無法存留在國人的記憶里。
考古重現神秘古國
" 1900年3月29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和探險隊員來到羅布泊一帶時,在干涸的孔雀河河床附近,意外發現了幾個木雕殘片。斯文·赫定敏銳地意識到,這附近應該是有一個消失的城市,但他還不知道的是,此時此刻,他已經打開了塵封千年的樓蘭隱秘歷史。
" 或許是命中注定,樓蘭以一種奇詭的方式出現在世人面前:一方面“復活”了,另一方面卻沒有完全進入國人的視野,反而讓外國的文物掠奪者如獲至寶。很快,斯文·赫定對遺跡進行發掘,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將這座古城編號為LA。在這里,他們發現佉盧文木簡中的文字Kroraina,對應的漢文就是樓蘭,便認為LA就是樓蘭古城。但是,LA古城是否真的是樓蘭國都城所在地,百年來學界也是爭論不休。
對史料進行抽絲剝繭的考察,才更有可能接近真相。歷史學家韓儒林在研究西北史地的著作《穹廬集》中,收錄了《樓蘭故城在西域交通上之地位及其距陽關烏壘鄯善新都之道里》一文,比較清楚地考證了樓蘭遷都的問題。據考證,樓蘭的都城發生過變化,就在改過名為鄯善前后,考古證據與史書記載大致吻合。至于LA古城,存在多次建設的痕跡,可能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破壞和重建。這種猜測與史書上樓蘭形象時隱時現的狀態,也比較吻合。雖然LA遺址周圍,現在也發現了多處遺跡,但LA曾經做過樓蘭都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 隨著考古的深入,樓蘭的歷史比史書上記載的要漫長得多,甚至超出了人們的想象。1980年,考古人員在孔雀河古道附近的太陽墓地里,出土了一具女性干尸,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樓蘭美女”。根據碳-14測定,她生活在大概3800年前——這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對樓蘭歷史的認知范圍。與她同期的中原王朝,屬于夏朝中晚期,我們對當時的祖先生活狀況都知之甚少,但“樓蘭美女”卻保存完好,讓人能夠直面上古文明的諸多真實細節,這很難不讓人驚嘆。
“樓蘭美女”如今平靜地安臥在新疆若羌縣的樓蘭博物館里。她生前身高大概1.55米,如今僅重10.7公斤,大概活了40多歲。是極度干燥的環境,讓她的肉身得以保存,就連她身上裹著的粗質毛織物和羊皮,還有腳上的羊皮靴,也得到了罕見的保存。
" 有關樓蘭國的記載,最早的史料就是《史記》,此前再無信史可循,甚至連傳說的只言片語都沒有。但是,“樓蘭美女”的生活年代,竟然比司馬遷還要早1700年,很難想象她所在的國家能夠綿延上千年。再加上,“樓蘭美女”的相貌具備明顯的歐羅巴人種特征,學界普遍不認為“樓蘭美女”就是后來的樓蘭國的居民。
" 對此,不妨作一個合理的推測:上古的羅布泊水草豐美,附近一直有人居住,也出現過很多國家和城鎮。但在漫長的時間尺度上,哪怕是存續幾百年的文明,一旦滅絕,也就很難在地表留下什么信息了。漫天的黃沙遮蓋了歷史秘密,干燥的環境也導致羅布泊周邊的國家走向毀滅,卻讓“樓蘭美女”這樣上古“信息”幸運地保存下來。或許,在羅布泊荒漠下面,還隱藏著湮滅的文明,或許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它們會像樓蘭國一樣重見天日。
" 揭開樓蘭國的神秘面紗,會發現更多的歷史謎團。在史料的維度上,確實有很多歷史信息會隨著文字的滅失而徹底失蹤,但任何曾經在世界上出現過的城邦與國度,還有同樣具備喜怒哀樂、認真生活過的古人們,也都具備考古學意義上的“信息”。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待狂風吹散黃沙,他們會與我們相遇。
(摘自《北京晚報》黃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