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數體育院校同時開設了運動康復與康復治療學專業,但該兩專業培養同質化現象較為明顯。本研究以體衛融合國家政策作為契機,探討了體育院校兩專業的發展過程,困境與機遇,并提出差異化培養不等于就業完全差異化,兩專業應當從培養目標確立、核心課程體系建立、實習實踐環節設計等環節體現差異化,同時兩專業都需要充分發揮體育院校特長,打造體衛融合特色,隨著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培養具有新質生產力的體育院校康復人才是實現兩專業差異化發展的新思路。
關鍵詞: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康復治療學專業;差異化
A study on the differentiated training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majors in sports colleges
DAI"Jiansong ""GU Zhongke "LUO Wei "YANG Chen
School of Sports and Health,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14 China
Abstract: Most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sports rehabilit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majors at the same time, but the phenomenon of homogenis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wo majors is more obvious. This study takes the national policy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health as an opportunity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dilemma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two majors in sports colleges, and proposes that differentiated training is not equal to the complete differentiation of employment, and that the two majors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re curriculum system, the design of internship and practice links, etc. At the same time, the two majors ne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pecialties of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re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health. With 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cultiv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alents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sports colleges is a new path to realise the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majors.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s; sports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differentiation
1.前言
隨著社會發展及其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革,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癥等為代表的慢病疾病高發,以及久坐生活方式對于健康的危害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問題,另一方面,隨著競技體育和大眾健身不斷發展,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運動熱情和大眾普遍缺乏體育素養所帶來的運動傷病高發的矛盾日益突出。
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202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動“健康關口前移,深化體醫融合”;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則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 深入開展健康中國行動和愛國衛生運動,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因此,無論是社會和大眾需要,還是國家政策引導,以突出功能康復,重返職業、生活和運動,享受高質量健康生活,助力人類挑戰更高更快更強為核心使命的康復類專業的需求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都保持著旺盛的社會需求。目前,全國獨立建制的體育院校多數都開設有運動康復和康復治療學兩個專業,但兩個專業普遍存在較為明顯的培養規格趨同、培養方案相似的現象,如何實現兩個專業差異化培養,同時強化體育院??祻皖悓I人才培養特色,本文嘗試進行探討,以期為體育院校兩個專業發展提供參考。
2.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與康復治療學專業發展歷史沿革
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于2004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最早開設運動康復專業的院校也主要是體育院校[1],2012年該專業更名為運動康復專業,畢業時授予理學學位??祻椭委煂W專業則于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畢業時同樣授予理學學位。多所體育院校同時開設運動康復專業與康復治療學專業既有滿足社會對于康復類人才需求,增加學校專業門類的目的(運動康復專業屬于體育類專業,康復治療學專業屬于醫學技術類專業),同時也有運動康復專業在部分省份因為專業門類限制,無法參加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從而難以進入醫療行業的原因。直到如今,在我國某些省份,運動康復專業仍然無法“考證”。因此,也催生了部分體育院校在運動康復專業招生、培養方案制定、就業規劃等方面做出相應調整,目的是解決學生就業。
3.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與康復治療專業發展困境與機遇
當前,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和康復治療學專業普遍存在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兩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趨同,師資力量較為薄弱,課程重理論輕實踐,學生運動科學與醫學基礎不夠扎實[2,3],學生在運動參與、運動實踐、運動感悟、運動指導等方面未能體現經過四年體育院校培養,相比醫院院校以及其他類型院校學生的比較優勢,就業情況不均衡等困境,制約了專業發展,影響了學生就業與個人長遠發展。
同時,隨著我國體育與健康事業不斷發展,從體醫結合,體醫融合到體衛融合,綜合協同運用體育和衛生領域的知識、技術和方法,對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在健康促進、疾病防治及康復進行主動干預的理念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2021年,《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提出探索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的社會化運動促進健康模式,2022年《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了深化體衛融合,制定實施運動促進健康行動計劃均是體衛融合已經從概念走向全面實施的具體體現。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康復治療學專業具有先天體衛融合的專業特色,如何在國家大力推進體衛融合的政策背景下,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發揮體育院校自身特色和長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突破自我設限并利用好政策突破某些不合理的行業壁壘,并且敏銳洞察新興領域、新興行業對于兩專業人才的需求,做強自身特色,擴大學生就業領域等將成為專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以下將對體育院校兩專業差異化培養改革與創新提出建議。
4.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與康復治療學專業如何實現差異化培養
4.1差異化培養不等于就業完全差異化
盡管體育院校運動康復與康復治療學兩專業在培養目標和培養過程等方面存在差異,但這并不意味著兩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需要完全分化。比如,將康復治療學定位于在醫療行業從事工作,將運動康復定義為在非醫療行業就業,如體育行業從事工作,這無異于自我設限。事實上,兩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仍有交叉領域,應當鼓勵學生根據個人志向和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領域從事相應專業技術工作,同時破除可能存在的行業壁壘,為兩專業學生在社會上不受歧視地充分享有就業機會創造平等環境。
例如,南京體育學院充分利用2020年江蘇省體育局、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員共同簽署關于促進體醫融合發展意見的有利時機,在2021年向江蘇省衛健委匯報了運動康復專業建設現狀,經過評估與審核,最終江蘇省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辦公室批復運動康復專業在滿足相關條件基礎上,可以報考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運動康復專業進入醫療行業的限制,為兩專業學生同等享有進入醫療行業創造了平等競爭的條件。
4.2兩專業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差異
體現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和康復治療學專業差異化培養,首先應當從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加以區分,而要設計兩個專業不同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則首先需要根據生源加以考慮。目前,各體育院校由于資源、條件、定位各不相同,因此在生源特點上也有所不同,絕大部分體育院??祻椭委煂W專業學生只招收非體育生,而運動康復專業生源則千差萬別。有的院校運動康復專業只招收體育生,有的則只招收非體育生,有的則兼招體育生和非體育生。一些體育院校從生源角度設計不同的招生來源,本身就包含了對于兩個專業差異化培養的思考,這種做法本身值得提倡,但也會帶來體育生在學習大量醫學、運動科學基礎課程方面學習較為吃力,學生以體育生定位個人未來發展但學習難度較大所導致的專業思想波動等問題。
總體來說,運動康復專業更側重于肌骨康復,運動防護,運動療法,運動物理治療等方面,該專業尤其強調體衛融合理念在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一以貫之,強調訓練學生的動作感知、動作體會和動作實踐應用能力。而康復治療學專業則更加注重臨床醫學和康復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康復臨床思維和臨床康復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目標決定培養規格和就業主渠道,運動康復專業主要培養能夠面向全生命周期大眾運動健康事業和競技體育事業,從事肌骨系統疾病預防、防護與康復,并且能夠針對健康大眾和慢性疾病大眾進行個性化、精準化、具象化和場景化運動處方指導和運動康復指導的專業人才,其主要就業領域為包含傳統醫療機構在內的大健康行業和職業競技體育以及專業競技體育領域,而康復治療學專業則培養具備扎實運動科學、康復醫學、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康復技能,能夠在醫療機構從事高度專業化物理治療的專門人才(體育院校較少涉足高度專業化作業治療、言語治療教育)。
4.3兩專業核心課程設置的差異
高質量人才培養是通過大學四年具體課程的學習和實踐才能達成目標,因此圍繞培養目標構建兩個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是實現差異化培養的關鍵,在課程體系構建方面,有學者提出以康復勝任力架構(Rehabilitation Competency Framework,RCF)構建課程體系[4,5],也有學者提出基于ICF(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構建康復課程體系[6]。隨著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7],因此,兩個專業必須建立嚴格符合“國標”的課程體系,目前運動康復專業尚無獨立的“專業國標”,而在體育類專業國標中涉及建議運動康復專業開設的課程,包括康復與臨床醫學的基礎理論、康復評定的理論與方法、運動康復、中國傳統康復和運動傷害防護的理論與方法等,而康復治療學則完全具備獨立的“專業國標”,其要求康復治療學專業課程建議包括人體發育學、人體運動學、神經科學、康復心理學、康復評定學、運動療法學、物理因子治療學、作業治療學、臨床康復學(含骨骼肌肉康復、神經康復、精神康復、心肺康復、兒童康復等),建議選修老化與老年康復、婦女健康與康復、言語-語言治療學、輔具制作與環境改傳統康復治療等相關課程。由于絕大多數體育院校將康復治療學專業定位于物理治療方向,因此參照國標,物理治療方向專業課程通常還應包含物理治療基礎、骨骼肌肉物理治療、神經疾病物理治療、兒童物理治療、心肺物理治療等核心課程。總體來說,康復治療學專業國標相對明確,課程體系較為一致,而運動康復專業由于尚無明確得國標,各院校課程體系根據各自培養目標差異較大,建議可以參考康復勝任力架構以及ICF架構構建課程體系,同時為了與國際接軌,應當充分參考世界物理治療聯合會(World Confederation for Physical Therapy,WCPT)以及WCPT子機構——國際運動物理治療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ports physiotherapy,IFSP)有關認證課程標準[8],開發與運動康復有關的系統化專業課程。
4.4兩專業實習實踐環節的差異
實習實踐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體育院校兩專業通常將實習安排在大四進行,實習時間從半年到9個月不等。從實習崗位來說,體育院校康復治療學專業學生主要實習崗位為傳統大型醫療機構,比如三甲醫院康復科、康復中心或者基層醫療康復機構,以滿足學生全面學習和掌握各項各類康復治療技術的要求,運動康復專業實習單位除了傳統醫療機構以外,體育組織和機構、高水平運動隊、健康養老機構、運動健康與康復產品研發企業、泛大健康機構、新型運動健康促進中心、或者其他對于運動康復有需求的特定行業和組織如軍隊、消防等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社會發展和康復事業發展,幫助不同類型人群從重返簡單工作生活到重返高質量工作生活、重返運動和高水平訓練競技的機構,或者希望構建高品質運動健康與康復產品以及服務的行業領域越來越多,這使得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域期待康復類學生前往實習,但一些機構,尤其是服務型機構,并不具實習帶教能力,它們更希望具備一定工作經驗和工作履歷的畢業生直接開展工作,但顯然兩專業大四學生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他們需要在實習指導教師帶領下循序漸進地開展學習、實踐和訓練。如果體育院校只是片面地,無差別地將學生派往任何有實習需求的機構,將導致一方面實習單位認為學生能力有限,無法勝任實習工作,另一方面學生則認為實習單位無指導教師,無法達到通過實習,全面提升專業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目的。
4.5體育院校兩專業都需要打造體衛融合特色
作為體育院校開設的運動康復專業和康復治療學專業,除了關注自身差異化發展,同樣需要關注如何形成自身特色,從而在與醫學院校、綜合性院校同類型專業的競爭中獲得比較優勢。鑒于體育院校的特色和優勢,強化學生運動習慣養成、運動技能形成、培養運動氣質和運動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學生較強的運動康復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可能是體育院校兩專業共同需要加強的方面。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與康復治療學專業,具有鮮明的體衛融合潛在優勢,只有在做強體育做深體育,彌補醫學教育與臨床教學短板基礎上才能真正打造名副其實的體衛融合型專業。
在這方面,體育院校兩專業還需要加大力度促進學生全面體育能力的培養,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體育院校兩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缺乏體育氣質,不熱愛體育鍛煉,未能利用體育院校良好體育氛圍打造自身體育特色的問題。同時,培養體育院校兩專業學生體育特長并非僅僅依靠每學期開設幾門運動專項課程,運動專項課程僅僅只能發揮普及專項基本運動技能的目的,如果期望兩專業學生在運動方面真正形成自身專業優勢,需要鼓勵學生加入體育專業學生專項訓練、鼓勵業余鍛煉并形成制度性安排,在培養方案中加入強制性體育達標要求等方式方能實現。如果能形成“不是體育生勝似體育生”,“在文化生中體育鍛煉習慣最好體育素養最強,在體育生中文化學習能力最強”的比較優勢,那么學生在與其他院校競爭中將獲得顯著優勢和用人單位親睞,因為運動是康復的核心精髓和靈活,只有深度體驗、感知、熱愛運動,才能在未來工作中具備更強的康復指導能力,而康復指導能力的本質就是示范、引導、糾正患者的運動康復過程,如果學生本身具備良好的運動體驗和運動實踐經歷,那么就能更好地服務全生命周期大眾、慢病人群、運動員等群體,這也是部分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招收體育生的目的之一。
4.6培養具有新質生產力的體育院??祻腿瞬攀菍崿F兩專業差異化發展的新思路
體育院校無論是運動康復專業,還是康復治療學專業,都面臨如何迎接和適應智能時代這一重大問題,只有通過對接時代最新變化和需求,才能最終通過適應時代發展,實現差異化人才培養的目標。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對于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要求。體育院校有必要加快新質生產力研究,通過培養具有新質生產力的康復人才為解決兩個專業人才差異化培養提供全新思路。
生產力是指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的能力。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一詞,此后又在多個重要場合作了深入論述[9],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必須培養具有新質生產力能力的勞動者,那么如何培養具有新質生產力的體育院校康復人才?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理念是培養具有新質生產力的體育院??祻腿瞬诺幕A。首先,體育院校需要認識到新質生產力對康復行業的影響,認識到智能康復運動、智能康復設備、遠程康復服務、大數據等在康復中的應用。其次,體育院校需要向學生強調創新思維和終身學習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嘗試和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第二、改革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改革是培養具有新質生產力的體育院??祻腿瞬诺年P鍵。需要結合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更新課程內容,增加可穿戴智能康復運動、智能化康復技術、數據分析等新興課程。例如,體育院校可以率先開設《智能康復設備原理與應用》、《運動康復數據分析》、《虛擬現實在運動康復中的應用》等課程,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運動康復技術和方法。第三、實踐教學創新。實踐教學創新是培養具有新質生產力的運動康復人才的重要途徑。體育院??梢岳锰摂M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提供模擬真實康復場景的實踐平臺,增強學生的臨床康復應用能力。第四、跨學科融合??鐚W科融合是培養具有新質生產力的體育院??祻腿瞬诺闹匾侄巍?梢怨膭铙w育院校運動康復、康復治療學專業與其他學科如信息技術、生物醫學工程、人工智能等交叉合作,培養具有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五、產學研結合。產學研結合是培養具有新質生產力的體育院??祻腿瞬诺闹匾緩?。體育院校應當積極申請產教融合型專業,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將企業的最新需求和案例引入教學中,同時鼓勵學生參與企業、行業和大學生科研項目,提升科研能力和實踐經驗,通過科研訓練培養創新思維。
5.小結
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與康復治療學專業通過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習實踐等方面進行差異化設計才能避免同質化培養,但兩專業差異化培養不等于就業完全差異化,兩專業都需要充分發揮體育院校特長,打造體衛融合特色,從而為社會培養特色鮮明,能夠滿足不同疾病類型人群越來越高的重返高質量生活和工作、回歸高水平運動和競技需求的康復人才。同時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也為體育院校兩專業人才差異化培養提供了全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王定宣, 陳巧玉, 彭博.中國運動康復專業人才需求與培養現狀調查[J/OL].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6, 42(2): 103-109.
[2] 劉宇飛. 體醫融合背景下高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探究[J]. 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 2018, 36(4): 42-46.
[3] 王歡, 馬壯. 體醫結合型人才筑底運動康復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23(6): 25-26+31.
[4] 于濤, 王家仲. 基于ICF的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3, 19(1): 29-31.
[5] 顧忠科, 戴劍松. 基于康復勝任力架構培養應用型運動康復人才的探索與思考[J/OL]. 當代體育科技, 2023, 13(25): 12-17.
[6] 王國祥, 邱服冰, 楊劍. 中國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20, 26(10): 1133-1141.
[7] 吳巖.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有關情況介紹[J]. 重慶與世界, 2018(4): 48-49.
[8] 柳華, 王梅, 楊翼. 體育院校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和康復治療專業發展問題及對策[J]. 中國康復, 2015, 30(4): 317-319.
[9] 周文, 許凌云. 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 改革, 2023(10): 1-13.
作者簡介:戴劍松(1978-),男,"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身體活動與健康。
顧忠科(1979-),男,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運動康復。
羅維(1989-),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運動促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