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近日印發《“創新積分制”工作指引(全國試行版)》(以下簡稱《工作指引》),“創新積分制”從國家高新區進一步擴展到全國試行,助力更多“硬科技”“好苗子”企業脫穎而出。(8月13日新華社)
截至2023年底,實施“創新積分制”試點的高新區已達133家,覆蓋全國25個省份,成效初顯。如今,科技部下發《工作指引》,將這一科技金融領域內的創新政策進一步擴展到全國試行,小積分必將更好發揮撬動創新的作用,讓金融活水精準“澆灌”科技企業,滋養更多科技“幼苗”長成“參天大樹”。
科技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是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的主要載體。可是,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普遍具有高科技、高成長、高風險、輕資產等特點,抵押物不足、短期財務指標不優,融不到資、融不夠資,成為困擾許多中小企業的“頭號難題”。而傳統金融機構對于科技企業的投融資,也存在找不到優質項目、看不懂企業科技含量、難以把控技術關聯風險等問題。企業創新積分制,就是解決企業與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問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它通過給企業創新能力計分,讓金融資本可以精準支持有潛力的科技創新企業,實現科技企業與金融資本的雙向奔赴。
創新看似平常,卻意義重大。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金融的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可以說,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不斷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能力水平,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創新積分制”就是科技金融創新的一個小切口,對于科創企業的成長大有裨益,有助于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形成。當務之急是要在前期試點基礎上,完善并用好這一政策工具,推動“創新積分制”提質擴面和規范實施。
畫像貴在精準。積分如同企業創新的“畫像”,只有畫像足夠精準,才能為金融機構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要用好大數據手段,進一步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通過多維度指標體系,科學精準衡量企業的創新能力,以及所處的創新發展階段。“畫像”也是企業創新能力的診斷書。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在創新能力量化評估中的得分高低,來判斷優勢與短板,在發展中揚長避短。
指標因地制宜。各地的創新能力有差異,優勢產業有不同,在積分指標和計分方式上,也當因地制宜,提升適配度。《工作指引》中也提到,各地方可結合實際,在核心指標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區域差異與特點,自主探索形成地方指標、指標權重和積分計算方法,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積分體系。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期待《工作指引》推動“創新積分制”擴容提質,引來更多金融“活水”,澆灌科創沃土,持續激發創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