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檢點一番,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9項,居世界前列。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讓文化和自然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中國古代都城營建具有“法天象地”的“擇中”理念,具體表現在選址追求的“天下之中”與城市布局的“中軸對稱”。《周禮·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呂氏春秋·慎勢》云:“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
《禮記·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子的居所,乃王都之大本,故合該以此為眾星拱辰的基準點,進行至高無上的權力投影,喻示不重不威的政治主張、不偏不倚的倫理思想,以及美善和合的價值取向。公元1266年,劉秉忠受元世祖忽必烈之命營建元大都,此后,縱貫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軸線不斷演進發展,成了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1951年,梁思成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我國偉大的建筑傳統與遺產》,明確提出中軸線的概念。這位建筑大師更指出:“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的。”
大國居中,環顧四野,而“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今天,面對中軸線這種與自然(散漫)形成強烈對比的非自然物(工整),也許還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它曾經象征著慷慨抑或欲望,認知抑或控制?無論如何,我們承認,中軸線的“中”與中國的“中”的確彼此呼應,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在城市空間秩序營造中的物質體現。我們亦欣慰地見證,這座城市的這條生命線,慢慢沉淀、轉化為歷史長河的人文回響、京華煙云的釅冽至味,最終,由人民書寫未來的命運。(孔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