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張老師講過一件真事。上世紀60年代中葉,他從北京某名校畢業后,分配到安徽工作,不久作為工作隊員,下派到皖北農村搞社教工作。
他與5名工作隊員住在生產隊倉庫里,因為皖北天氣寒冷,晚上如廁不易,就從上海家里帶了只搪瓷痰盂。每天一早倒掉便溺物,他將痰盂清洗后放在宿舍門口晾干,收起來晚上再用。附近老鄉看到這只有著精美牡丹圖案的搪瓷器皿,詢問小張:這是什么?當時還是小張的張老師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笑笑不語。
誰料幾天后,放在門口晾曬的痰盂突然不見了。大家都說早上還在,一轉眼間就不見了。問附近老鄉,大都也說沒看見。
沒辦法,只能寫信到上海,再從郵局寄來一只。只是從此清洗完畢,再也不敢放到門口晾曬了。
工作隊員們吃的是派飯,即輪流到全隊貧下中農家就餐。某天,小張到離他們住宿之地100多米的一戶農民家吃飯,他家端上來盛放食物的,竟然就是小張那只失蹤了好幾天的、有著精美牡丹圖案的搪瓷痰盂……
張老師當時的心情很復雜,只能一聲不吭、硬著頭皮吃完這頓飯。
再說一件我自己經歷的事。我的一位朋友退休前是某大型國企董事會秘書。但他的生活方式卻非常簡單和隨和。年輕時,他曾在鐵路某流動工區工作,經常需要更換作業地點,幾乎每月都要搬一次家。他的一只搪瓷臉盆是四用的:早上洗臉刷牙,晚上洗腳擦身,夜間兼作溺具。
這些倒也罷了,更令人驚詫的是,如有三五好友相聚,他就把臉盆洗干凈,拿到食堂打飯菜……
這絕對不是調侃,我作為他的好友,當年可是親口嘗過這只四用器皿打來的飯菜的……
如今,當我看著自己家或者朋友家里,無論是餐具,還是衛生間的潔具,哪一個不是專屬專用?但想想當年的搪瓷器皿之一具多用,哭笑不得之余,似乎還能想到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