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史前時期,因為海面下降,海底露出,臺灣淺灘成為聯系閩、臺的陸橋,大量古動物與古人類移居臺灣。這些從大陸徒步走到臺灣的古人類,就成為了臺灣土著人的祖先。
三國時的孫吳政權和隋朝時期都曾先后派萬余人去臺。明末,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在臺灣重視和推廣儒學教育,設置科舉考試。隨著閩南人大量移民臺灣,閩南語成為臺灣的通行語言,媽祖也成為了臺灣的重要信仰。

淺淺的海峽割不斷中華的根,臺灣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20世紀70年代,在臺南縣左鎮鄉發現了人類左、右頂骨殘片化石,其年代距今大約3萬年,被命名為“左鎮人”。他是至今發現的臺灣最早的住民。據考古學、地質學的研究,在3萬年前更新世晚期,臺灣和大陸相連,“左鎮人”和其他許多大型哺乳動物是于距今約2萬年至3萬年前從中國大陸東南經過長途跋涉到達臺灣的。
臺灣早期居民與大陸,特別是福建有著一定的聯系。臺灣發現左鎮和長濱兩處古人類遺址,福建的清流、漳州東山也發現古人類化石。根據對牙齒結構的對比研究,左鎮人、清流人、東山人和柳江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他們的體質形態基本相同,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左鎮人和清流人存在著共同的起源。
到了夏商時期,臺灣屬于九州中的揚州。閩臺兩地考古學者發現的商周時期文化遺址、遺物等,證實了遠古時期海峽兩岸經濟文化關系十分密切。
臺灣早期住民是由大陸東南沿海直接渡過海峽,進入臺灣的,他們成為泰雅、賽夏、布農人等的祖先。臺灣史前文化中,有濃厚的大陸北方文化要素,許多都是由大陸沿海傳入臺灣的,臺灣先史文化的基礎是中國大陸的文化。
臺灣省的高山族是臺灣的先住民,起源于中國大陸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鄰地區。至少在8400年前,組成現今東亞主要祖先群體之一已經在中國東南沿海出現。這些定居臺灣的先民,在距今5000年左右擴散到菲律賓,之后繼續向東向南遷徙,將文明的火種撒向廣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形成了現在世界上最龐大分布于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島嶼的南島語族族群。
到了夏商時期,臺灣屬于九州中的揚州。閩臺兩地考古學者發現的商周時期文化遺址、遺物等,證實了遠古時期海峽兩岸經濟文化關系十分密切,從福建輸入的青銅器具提高了臺灣的生產能力。
孫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春正月,吳大帝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抵達夷洲(今臺灣),前后歷時一年之久,并帶領數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陸。
衛溫浮海求夷洲是中國古代航海史的一大壯舉和創舉,此次出海行動其出海人數和出海船只眾多,是中國古代有史記載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海上航行,意義重大,不僅反映了當時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也證明當時孫吳擁有比較強的海外交通能力。衛溫浮海求夷洲帶動了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聯系,成功地到達夷洲也表明孫吳時期浙江沿海至臺灣的航線是一條成熟的航線,衛溫浮海求夷洲屬于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歷史。
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志》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方位、地形、氣候、居民、物產、習俗,是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之一。
這些在漢朝和三國時期的文獻記載表明,中國大陸不僅長期以來與臺灣之間有著密切的種族與經濟文化聯系,而且有文獻記載以來最早發現和開發臺灣島、澎湖列島的也是中國人。
隋朝時,隋煬帝先后3次派人前往臺灣。第一次是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煬帝遣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至臺灣訪察。第二年,隋煬帝令朱寬慰撫臺灣。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隋煬帝又遣武賁郎將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率東陽兵萬余人自廣東義安至臺灣。這三次隋煬帝對臺灣的用兵都促進了大陸與臺灣的人員交流。
在明朝天啟年間臺灣被荷蘭人侵占以前,漢族移民已遍布臺灣各地,從事漁業、農業和商業活動,成為臺灣島的長住居民。此時,閩南語已經開始在臺灣流行,至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鄭成功的數萬軍眷,自然對臺灣的政治、文化產生重大影響。鄭軍赴嘉南平原、屏東平原等地大力墾荒,在臺灣南部和西部形成一大批村鎮。今日臺灣省南部的一些地名,例如“新營”(屬臺南)、“下營”(屬臺南)、“左營”(屬高雄),都是鄭成功當時分遣部隊屯田拓墾時所遺留的,而閩南語更是成為臺灣島上的主要通行語言。閩南方言既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的創造與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僅4個月即病逝,時年僅39歲。爾后其子鄭經、孫鄭克塽前后治理臺灣22年,而鄭經對臺灣的建設與經營多委政于他飽讀詩書的智囊軍師陳永華。鄭氏家族獎勵制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引進中國大陸明制的宮室、廟宇和各種典章制度,改進高山族的農業生產方式。在陳永華的建議下,1665年(明永歷十九年、清康熙四年)臺灣第一座孔子廟建于卓仔埔,即今日的臺南孔子廟,并于其旁設學校,稱為“明倫堂”,推崇儒家的人倫綱常的價值觀,人稱“全臺首學”,意指臺灣最早的學校,學院內設國子監助教,并進一步引進中國大陸的科舉制度。南明時期的文人沈光文還成立了臺灣最早的詩社“東吟社”。鄭氏家族令中國大陸先進的生產方式和中華文化全面而深入地傳入臺灣,推動臺灣經濟、文化迅速發展,讓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聯系更加緊密、不可分割。據連橫《臺灣通史·戶役志》統計,明鄭政權治臺20多年,臺灣漢族人口迅速增至20萬人,逐步演化為以閩南人為主體的社會,這一時期,閩南人大規模地將閩南方言、閩南民俗、閩南民間信仰、閩南戲曲藝術和典型的家族文化等帶到這里,在全面開發和建設寶島的過程中,彰顯了閩南文化的先進性和影響力。

內容繁多的閩南民俗,是閩南文化亮麗的地方特色。隨著閩南人陸續渡臺,閩南民俗亦被帶往臺灣。江日升《臺灣外記》載,何斌逃離臺灣,恰在“元夕”之夜。當時臺南熱蘭遮城一帶,十分熱鬧,“大張花燈、煙火、竹馬、戲彩、歌妓”。這種節日景觀與閩南地區幾乎沒有什么兩樣。不過,荷據時期,閩南不少習俗在臺灣還是受到壓制的。鄭成功收復臺灣后,閩南民間各種習俗,包括人生禮俗、婚喪喜慶、年節習俗、民間禁忌等,開始全面風行于臺灣;從名稱、形式以至內容,基本上與閩南如出一轍。例如,閩南農歷七月做“普度”,這種習俗同樣流行于臺灣。《安平縣雜記》載,“臺沿漳泉遺俗,作普度盂蘭會”。春節換桃符,元宵鬧花燈,清明祀祖墓,端午競龍舟,冬至搓丸子等等,閩南各種習俗在臺灣獲得長期沿襲。所以,高拱乾《臺灣府志》“風土志”稱:“凡此歲時所載,多漳泉之人流寓于臺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云。”
臺灣地區廣為流行的媽祖信仰就來自中國大陸的閩越地區,發展過程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成為閩臺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閩南媽祖廟的數量眾多,祭祀媽祖的廟有多種名稱,有“媽祖廟”“天后宮”“天妃宮”“娘娘殿”“天母宮”“圣母廟”等。后來隨著福建人口的外遷與水上交通的輻射,媽祖信仰和媽祖文化迅速傳播到臺灣地區。
1949年,國民黨兵敗大陸之后,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國民黨老兵在臺灣定居下來。他們帶來了他們故鄉的民俗,還有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
國民黨為了安置他們,陸續建起幾百座眷村。這是不少生活在臺灣地區人的童年記憶,宋楚瑜、鄧麗君等都是在眷村長大的。這些人來自五湖四海,操著南腔北調,飲食習慣也是五花八門,于是山東大饅頭、山西刀削面、東北韭菜盒子、砂鍋魚頭等等,就這樣在眷村流行開來。
眷村菜其實也不是多高明精致的菜,它是指那個年代眷村里的居民,這些老兵在思鄉情緒之下,利用臺灣本地的食材湊合著,想辦法做出家鄉口味的食物。
閩南方言既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的創造與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說到臺灣美食,有一道菜不得不提,就是名聞遐邇的臺灣牛肉面。可是要知道,在1949年之前,臺灣本地人其實很少有人吃牛肉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臺灣,牛肉還是昂貴且不常見的食材,尤其一般說來,鄉村里用牛來耕種,為了感恩牛的辛苦和幫忙,農民不忍食用牛肉,甚至今日依然有人保持這個習慣。臺灣水田多,當時耕作的牛只品種多是水牛,那些水牛大都服勞役到十多歲,因此肉質又老又澀,堅韌多纖維,吃起來口感不佳。當時臺灣的一般家庭也不大懂得煮牛肉的方法,牛肉部位的挑選等學問。當時對于沒田可種的外省移民,就沒有那么多不吃牛肉的禁忌了。
牛肉面在臺北被冠上川味紅燒牛肉面,是源自四川籍老兵,把成都小吃“小碗紅湯牛肉”轉變過來;將小碗紅湯牛肉配上面,就成了川味紅燒牛肉面。臺北市桃園街牛肉面最為有名。這里曾經出現過一二十家的川味牛肉面大王,各個“大王”毗鄰而居,一字排開,聲勢嚇人,在當年成為臺北街景一奇。很多外地游客赴臺觀光,照例節目就是到此一游,吃碗牛肉面再拍照留念。

臺北上自五星級酒店,下至一般級別的賓館,大街小巷的食肆,到處都可以吃到牛肉面,說牛肉面是臺北人的至愛名副其實。在海外通稱“臺灣牛肉面”,到了美國又搖身變身為“加州牛肉面”,實際上都來自中國大陸。
還有在大陸打出高知名度的“永和豆漿”也是一樣。“永和”是臺灣省新北市永和區的地名,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一群祖籍大陸遠離家鄉的退役老兵迫于生計,聚集在臺北與永和間的永和中正橋畔,搭起經營快餐早點的小棚,磨豆漿、烤燒餅、炸油條,漸漸形成了一片供應早餐的攤鋪。因為這些老兵手藝地道,磨出的豆漿新鮮營養香濃可口,做出的燒餅油條色澤金黃松軟酥脆,以至以豆漿為代表的永和地區的各種小吃店盛名遠播,傳遍臺灣全島。一開始,臺灣本省人不太能接受豆漿這種東西,在外籍居民口味的影響下,豆漿這種中國大陸的美食,也逐漸為臺灣本省人所接受。到了1995年“永和豆漿”進入大陸市場之后,“永和豆漿”在很多中國大陸顧客的眼中,就成了一道來自臺灣地區的快餐了。其實它的根,都在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