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羽毛球國家級運動健將,也是羽毛球國家級裁判。正在上海體育大學就讀的莊鴻凱擁有了雙重身份后,仿佛為自己的運動生涯和人生軌跡,開啟了一片新的天地。
莊鴻凱的國家級羽毛球裁判資格,獲取的流程看上去比一般人更“簡單”:羽毛球裁判通常需要從最低級別的三級開始依次升到一級,每個級別的晉升都需要相應的執裁經歷和考核;而他是直接拿到的一級之上的國家級。
但這種“簡單”之后的“難度”,卻只有少數人能達到:他是以國家級運動健將的身份,獲取到晉升國家級羽毛球裁判的破格考試資格。
本科就是上海體育大學中國羽毛球協會羽毛球學院的運動專項學生,2024年9月莊鴻凱又成為該校的碩士研究生。談到為何在運動員身份之外還對裁判員產生興趣,他告訴《新民周刊》記者,這緣于導師的言傳身教。他的導師就是羽毛球國家級裁判,跟他建議:參與裁判工作,可以在這個運動領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于是,2023年6月,他在江蘇南通參加了“第十八屆晉升羽毛球國家級裁判員考試”。考試之前先開展培訓,接下來進行羽毛球規則與裁判法、編排、英語和口試共4個科目的理論考試;之后就是實戰的臨場考試科目,他和其他考生一起正式編入2023全國羽毛球挑戰賽的裁判員團隊,全面參與到比賽的執裁。到所有科目合格,獲得國家級裁判資質,整個培訓與考試持續了十多天。
獲取裁判資格一年多,同時還要兼顧日常的學業和訓練、比賽,莊鴻凱坦言自己目前執裁過的比賽只有三次,但其中一次的工作經歷讓他難忘。
202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舉辦了全國高校羽毛球邀請賽,國內水平排名前列的16支球隊同場競技,在開幕式上,莊鴻凱作為裁判員代表宣誓。
兩天的比賽時間里,他總共參與了20多場比賽的執裁工作。尤其是第一天,工作從早上6點開始持續到晚上10點,“幾乎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雖然很累,但如此高密度、高強度的實踐,讓他的執裁經驗有了迅速的積累;加上自身長久以來的運動員經歷,他對羽毛球裁判工作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在羽毛球比賽中,裁判就像一只隱形的手,他應該是為比賽錦上添花的。”莊鴻凱說,保護雙方運動員的安全,讓他們順利完成比賽,這是他心目中裁判工作的重要目標。
不久之前中國羽毛球國青隊小將張志杰在印尼的比賽中突發意外身亡,這也引發了人們對體育比賽安全的關注。莊鴻凱表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身為比賽場上“法官”的裁判,更要對此牢記于心。
當然,保證比賽的公正性與觀賞性,同樣是他需要完成的任務。這就需要和團隊里其他崗位的人進行充分溝通,例如在比賽前,他會召集司線員、發球裁判等一起開會,討論當場比賽的細節情況,強調避免偏向判罰。
“有的觀眾可能覺得裁判很輕松,就是坐在那里看一下比賽,播報一下比分,偶爾處理一下爭議球。實際上,我在場上關注的東西還有很多。”莊鴻凱說,他自己就是羽毛球運動員,所以最清楚場上運動員在比賽中非常累,而暫停次數是有限的,有些運動員可能會用一些辦法來稍微拖延時間,獲得一點喘息機會。
“拖延時間是裁判確實要介入的事情,如果不管,它肯定會影響比賽的公平以及節奏和觀賞性。”莊鴻凱又補充道,很多賽事的前后場次都是排得比較緊密的,某場比賽的時間預留有時會根據雙方過往比賽的大數據統計來做精準編排,如果拖延時間出現得太多,整個賽事的日程表就亂了。
關鍵在于,怎么判斷一個運動員去擦汗是正常的需要,還是為了拖延時間?莊鴻凱說,這就靠裁判在現場的細致觀察,從運動員的某個臉色、表情、小動作,其實都能知道他到底處于什么樣的狀態,接著再給出對應的處理。“場上的每一個細節,我都要緊密關注。”
當然,一旦坐上了裁判員的座位,“高處不勝寒”的時刻總是有的。
目前,羽毛球比賽只有在少數大賽中采用視頻挑戰技術,而且挑戰的次數也是有限的,因而人工的直接判罰仍然是比賽中的重點。在一些有爭議的關鍵球上,裁判需要直面比較大的壓力。
還是在上海交通大學的那次高校邀請賽,莊鴻凱擔任裁判員的某場比賽的關鍵分上,對一個球是否出界,一方的教練員提出了質疑。“當時他沒多說什么,但是指著司線員,明顯是在施壓。而且在那個比賽場上,教練席離球場也就是我們裁判團隊的距離是很近的,這種壓迫感非常明顯。”莊鴻凱回憶道。
面對教練員的施壓,莊鴻凱沒有多說什么,而是直接宣報了比分,并用眼神和手勢示意對方冷靜下來,繼續讓比賽進行。“這種時刻是不能猶豫的,一定要盡快做出反應。”他表示,其實在賽場上,無論運動員還是教練員對裁判提出異議,很多時候都是試探性的,“作為裁判,如果你太‘柔弱’,就很容易會被連續質疑;如果你太強勢,又可能引發場上的沖突。這種分寸的把握是很考驗人的”。
獲得資質短短一年多,莊鴻凱已經喜歡上了羽毛球裁判的崗位。“親歷角色的轉換,我更加能理解裁判在場上的一舉一動,當我再走上賽場時,也能更好地與他們交流。同時,裁判的工作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成長。”他正期望著將來更多的執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