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雜志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文章強調,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文章還寫道:“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稟賦、才能、愛好和特長不盡相同,不能只關注學習好的學生,使很多學生被忽視、被遺忘,體會不到學習的成就和成長的快樂,越來越沒有信心。”
讀到這一段內容,同濟大學附屬新江灣城實驗學校教師黃音深有感觸。她告訴《新民周刊》記者:“從教以來這些年,我感受到每個孩子都是活潑潑的生命體,在教育過程中要把學生當做具體生動的人來看待,和他們的心弦對準音調,不厭棄、不偏私,不粗暴地貼‘問題學生’的標簽,而是關注學生的具體問題,用教育智慧來解答。”
黃音是人民教育家于漪的孫女。今年8月14日,在第40個教師節到來前夕的上海書展上,在由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人民出版社與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聯合主辦,學林出版社承辦《從草根教師到人民教育家——于漪傳》閱讀分享會上,黃音詳述了她心目中的奶奶于漪,以及她本人從教以來,自己的師父,以及她所接觸到的大、中、小、幼甚至成人教育等等各路教師多有感懷的于漪。一種形象,似乎由黃音與家人獨享,那就是作為奶奶的于漪;另一種形象,在黃音看來,自己何其有幸,也能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由此與眾多前輩與同行分享,那就是作為人民教育家的于漪。“長期以來,我的祖母于漪在我心目中,就具有兩種形象,兩種形象是交織著的。”黃音說。 隨著采訪的深入,黃音直言,“一個人的影響力可以來自權力,也可以來自非權力的人格魅力,我深深感到,作為教師的于漪,她的人格魅力,正是一種無權力的力量,其德行、學識如春風化雨,點點滴滴入人心頭”。
如果再將視野擴大到縱深,正如中國教科院院長李永智近日所介紹的,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設立教師節的議案,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在8月29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李永智表示,40年來,我國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重要突破和進展。具體來說,達到六方面成就:教師工作擺上了極端重要的位置,教師隊伍量質齊升,教師教育體系不斷健全,教師管理改革深入推進,教師地位待遇顯著提高,教師為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華社8月26日發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到,“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大中小幼教師的教育家之路,本身也是強國之路!
“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在華東師范大學美麗的校園內,進一步學習‘求實創新,為人師表’的精神,并將‘組團式’幫扶的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月24日,正值暑期,貴州省威寧縣中等職業學校徐騰書記如此說道。
對于徐騰以及來自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10個省市自治區的231名骨干教師來說,此次在第40個教師節前夕能前往上海,是一次不錯的暑期充電。記者觀察到,此次充電,由華東師大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體育與健康學院和教師教育學院共同承擔。也就是說,其中不少培訓科目,與體育有關。這與此前數年類似的培訓,有一些區別。過往,此類培訓大多以校長業務、語數外等學科科目為主,而體育課方面的培訓,并不多見。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副主任、特教校校長趙蕤曾告訴《新民周刊》記者,對于她所在的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學教師來說,最為渴望的就是能到諸如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學習交流。2019年的時候,趙蕤還在竹瓦小學任校長。當時她發現,自家學校的教師雖然在基本的課本授課方面,能夠達到合格標準,但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之維護,特別是對當時學生中留守兒童居多的情況,缺乏有效的應對之法?!叭绻缴虾?,到類似華東師大之類的高校求教,我想,我們的老師也會盡快提高水平的?!薄澳憔筒慌履闶窒碌睦蠋煹搅松虾#娂娏粼谏虾2换貋砹耍勘热缭谏虾.斃蠋?,或者從事其他職業,也許他們感覺留在上海有更多發展呢?”記者問趙蕤。其實,同樣的問題,記者也曾問過其他中西部地區的校長、老師。
這個問題并不好回答。上世紀90年代,一些地方的老師,特別是優秀老師,曾經到一線城市謀職。那時候,即便上海、北京,也缺乏優秀師資。這樣的情況下,確實不乏成為一線城市引進人才者。而如今,一方面,一線城市教師緊缺的情況早已緩解;另一方面,按照趙蕤的話說,愿意留在郫都區成就一番教育事業的年輕人,還真不少?!胺曛鴻C會,在大城市的優質院校學到更多專業技能,開辟我們這里的事業,其實也是其樂無窮的。”趙蕤說,“比如我們這里,本來特殊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如今能夠逐步做起來,其實也幫扶到了特殊家庭?!?/p>
記者了解到,國家通過種種努力,拓展鄉村和中西部地區優質師資隊伍。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東新區許灣鄉希望小學校長李靈稱:“近年來,國家持續推進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特崗計劃,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銀齡講學計劃’等幫扶措施,為我國農村補充了大批優質教師,中西部地區的鄉村教育因此受益巨大?!?/p>
“幾年前我調研過一所學校,開座談會時看到學校里大多是老教師,少數年輕的都是代課教師。今年再去調研時,教師大多是充滿活力的青年人。”
這些年輕人對本地教育事業,乃至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崇明區發改委原主任陸一曾是一名教師。他告訴記者,自己有幸跟著于漪老師聽了整整一年的課,一年下來,他嘆服不已:“于漪老師從來不重復自己,每堂課都會用10小時、20小時進行準備。有的課文她一備就是30多個小時,反復鉆研數十篇、上百篇文章,用規范的語言寫成教案。”陸一還表示,自己跟于漪老師一年的拜師學習,不光學到了于漪老師語文教學、教育的點點滴滴,更重要的是學到了于漪老師對黨和國家教育事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斷探索的摯著精神。“這種精神激勵了我一生!即使離開了教育崗位,于漪老師的精神也是我取得所有成績的支撐!一年拜師,受益終生!”陸一感懷道。

由陸一所經歷的往事可見,在教師崗位上,能夠明確自身定位與目標,而不懈追求,特別是求教于身邊同事、前輩者,無論未來是否從教,人生必能有所成就。
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不斷求教于同仁、前輩,是一種主動追求。與此同時,不同省區市教育主管部門更規定了網絡教學平臺、業余進修課時等等。但目前來說,教師工作負擔水平近年又有所加重,亦是一個足以引起重視的現象。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薛海平與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張詩雅最近發表于《中國教育學刊》的文章《“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教師工作負擔水平及結構研究》寫道:“‘雙減’后教師工作負擔問題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課題組基于2023年在全國11省12市的調查數據,深入分析‘雙減’后教師工作負擔水平及結構,比較‘雙減’前后教師工作負擔水平及結構的變化。研究發現:‘雙減’后教師工作負擔過重問題突出,平均每天工作時間超13小時;參加了課后服務的教師、女教師、班主任教師、初中教師的工作負擔更重。與‘雙減’前相比,‘雙減’后教師工作負擔水平和結構都有明顯變化,教師教學性事務時間增加顯著?!蔽恼乱蔡峒埃處煿ぷ髫摀艿浇處焸€體和學校兩個層面多重因素的影響。記者調查發現,“雙減”本意為“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可在一些學校,卻反而將原本的放學時間統一為所謂的“課后服務”時間,并安排語文、數1HT9QULKuTmitiY879exyg==學、英語等科目老師進課堂,如此一來自然其實并沒有起到“雙減”實效,反而加重了教師工作負擔。
如何合理分配教師工作時間和工作內容,讓教師回歸教書育人本位?薛海平教授認為,對義務教育學校的教師而言,教育主管部門也可落實“彈性上下班制”,保障教師的休息時間。同時,更該落實教師工作負擔監測機制,關注不同身份教師工作需求。
cjkpcBRRvRCrTp9UhM8vUQ==對于高校教師來說,大多數有“彈性上下班制”,且既往來說,沒有諸如初高中老師那樣的升學、中高考指揮棒之壓力。然而,高校老師,特別是一些“青椒”,亦即青年教師,近年來所遇到的壓力,又是既往少有的。微信公眾號“復旦青年”近日發表的文章《8位青年教師的復旦十年》中,提到的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王新紅副教授,即是一位新近取得一定成績者。然而,她回望來路,仍然感慨。王新紅1995年本科畢業于山東省泰山醫學院,留校擔任病理生理學教研室助教、講師。其間,1998年她考入上海醫科大學攻讀病理生理學專碩,到畢業時的2001年7月,學校已并入復旦大學。接著,從2002年至2007年,王新紅攻讀復旦大學醫學院病理生理學博士學位,并順利畢業。在就讀期間,她轉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擔任講師?;乜磸臉I經歷,如果沒有2012年至2015年在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院三年的博士后經歷,則她似乎很難在2016年取得副教授資格。問題在于,既然在高校任教,是否教學水平之高低、培養出優秀學子之多寡,是衡量教師能力的標尺呢?王新紅稱,自己在幾次申請副教授的時候發現,在考核中,相比學術科研,教學成效所占比重難以量化。在這種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一方面有很大的科研壓力,另一方面又必須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負責,“所以說教學是良心活”。
“在高校任教,自身取得更高、更好的學位,發表更多、更好的論文,特別是取得科研成果,才是職稱晉升的‘硬通貨’,相比來說,教學方面的考核,該如何改進,值得思索?!币嘤懈咝=處熑绱烁嬖V記者。
其實,與高校教師類似,幼兒園教師同樣沒有高考指揮棒。如今,甚至連一些小學教師,也遇到類似問題——既然小升初沒有了升學統考,那么,想辦法提升自身學歷層級、盡可能去專業期刊發表論文成了優先考慮之事,教學方面的精進,反而成了次一步考慮的對象。有小學教師向記者打聽,哪里可以發表論文。而她過去兩年,除了正常完成課堂教學、課后完成“雙減”狀態下的服務工作,其他時間,都在為趕寫論文而努力。
高校青年教師一方面有很大的科研壓力,另一方面又必須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負責,“所以說教學是良心活”。
在《于漪傳》閱讀分享會上,該書主編、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說道:“于漪老師獨特的人格魅力、深厚的家國情懷、堅定的學生立場和不懈的教育探索,成就了她的青春密碼!”作為師者的楷模,于漪老師不僅僅是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在王榮華看來,她更是每一個后生學習、踐行和致敬的榜樣。從書中,則能讀到,于漪老師在職業生涯的不同時代,無論是家中還是在工作崗位上,都曾遇到過非常困難之事。然而,她所做到的,首先是問心無愧。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育界還沒有人系統研究過教師學。于漪老師將其攬入心中,著成中國第一部研究現代教師學的理論著作。在70年的從教生涯中,她推出四十余部專著,與人合著及主編書目百余本。在王榮華看來,這些著述本身,是直面時代叩問的,也是在各種場合為教育鼓與呼的?!爱斀逃母镞M入深水區,當教育功利化的現象愈演愈烈,她形象而精辟地提出了‘育人’和‘育分’的理論,堅定地提出了‘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薄队阡魝鳌分羞@一段敘述,對當下大中小幼各級各類教師,是否也有一定啟發呢?
無獨有偶,今年3月在復旦大學正式辦理退休手續的陳思和教授,回憶自己的從教生涯,也述及教學與個人專業精進的問題。
“1982年,我畢業留校,才28歲,作為新進教師,接受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擔任了1982級新生的班主任。這是我從教第一年的收獲,82級班級同學大約60余名,畢業的時候,有14名考上了高校的碩士研究生,還有許多同學在各行各業都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們陪伴了我整整42年?!标愃己驼f。這42年在復旦大學中文系:陳思和于1988年被評為副教授,1989年開始協助賈植芳教授指導碩士研究生,1992年獨立指導碩士研究生,1994年開始指導博士研究生,1999年擔任博士后流動站的聯系導師。“我始終認為自己的第一職業是教育,業余愛好才是寫作。對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他的最好的作品不是他個人寫出來的,而應該是他的學生。”9月7日,在第40個教師節前夕,復旦大學中文系將舉辦陳思和教授從教42周年暨《從廣場到崗位》新書發布座談會,獲知有許多學生踴躍參加這場聚會,陳思和稱,自己“心有所動”。他感覺,學生就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也是自己從教42周年的最好的見證人。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一文提到,“現在的青少年絕大多數在不愁吃穿的環境中長大,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堅強意志、吃苦耐勞精神需要比過去付出更多努力”。
黃音說:“我有一個體會,現在的孩子可能不僅僅是想‘學得漂亮’,更想‘活得漂亮’,自我意識較強,使得孩子們會更關注人生的意義、學習的目的等。我覺得對于教師來說,這也是很好的價值觀教育的契機,好的教育是精神美化,生命綻放,是將孩子的生命當做育人的現場,滴灌生命之魂,培養有中國心民族情的時代新人?!?/p>
上海市徐匯區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書記、園長,教育部園長培訓中心教學實踐指導專家龔敏告訴記者,相比于中小學和高校教師來,幼兒園教師的遴選,其實有自身獨特的特點,并且各個時代又有所不同。比如隨著生育政策的調整,目前新入園的孩子,許多是有著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的,但新進園工作的幼兒教師,仍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對年輕的幼兒教師,特別是獨生子女成為幼兒教師來說,龔敏感覺,需要學習如何科學地與幼兒打交道。“這一點,與中小學老師、高校老師肯定不一樣?!饼徝粽f,“每個來烏南幼兒園的應聘者,都會有15分鐘的實操機會。這時我和幾位教師在一旁靜靜地做個觀察者:看其如何和孩子相處?!痹谶@15分鐘的相處過程中,可以看到很多形形色色的表現:有的應聘者教具沒有擺好,會用腳去踢踢正。在龔敏看來,這是一個人的心理認知的外在反映?!岸缓玫挠绊懯牵航處熓呛⒆幽7碌膶ο?。曾有幾個面試者,明知有15分鐘與孩子們的互動,但什么也不準備,有的可能認為自己是男性,具有獨特優勢;有的過于自信傲嬌;還有的做著‘我們都是木頭人’等游戲,也就是說話不多,15分鐘中沒有層次的推進,孩子們自然是不會買賬的。”龔敏認為,一個學子想要從教,是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學會一些專業知識以及技巧的。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價值觀、人格特質、動機需求、個性特征、綜合能力、自我定位等等,這些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核心,決定著一個教師能不能長期工作,融入組織,能產生怎樣的績效等等。

對于當下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教師懲戒權問題亦被業界熱議。有年資較高的老師向記者反映,上世紀80年代,有家長送孩子進學校,會關照老師,“我家小孩有什么不乖,老師盡管懲罰”??扇缃?,年輕的家長有人溺愛孩子,即使孩子犯錯舍不得責罵和管教;也有的家長忙于生計,無暇管教、不會管教孩子,造成孩子缺乏規則意識,也未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目前的難處在于懲戒尺度的問題。之前,教育部制定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旨在把教育懲戒納入法治軌道。而近日,《意見》提出要“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學校和有關部門要依法保障教師履行教育職責。依法懲處對教師的侮辱、誹謗、惡意炒作等言行,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學校和教育部門要支持教師維護合法權益”。由此,給教師用好教育“戒尺”以信心。

單以教師數量來看,全國專任教師從1985年的大約931.9萬增長到2023年的1891.8萬,實現了數量翻番。而回看這段歷史,中國人口數量從10.59億人增長到14.1億人,并沒有翻番。與此同時,細查的話,1985年全國人口出生量為2211.4萬人,而2023年為902萬人。隨著出生人口的下降,未來教師隊伍必然要走向相對來說更為“精品化”。事實上,當下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顯著提升。比如2023年,小學本科以上學歷教師已經占比78%,比2012年增長45個百分點;初中本科以上學歷教師占比達93%,比2012年增加22個百分點。教師職稱結構也更加優化,高級職稱教師占比顯著增加,特別是中小學正高級教師崗位的設置,強化了教師工作的專業性。但與此同時,也該看到,教師隊伍建設,已不僅僅在于整體提升學歷和職稱之階段。無論大中小幼還是成教教師,如何大力弘揚和傳承教育家精神,幫助國民整體素質逐步進一步提升,為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才是題中之義!
在9月10日教師節臨近,同時開學日臨近也即將回校求學之際,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來自江蘇的學子施瑤瑤對記者說:“我非常喜歡小孩子,一直以來我也非常喜歡和別人分享知識。這就是我選擇師范專業、成為一名師范生的原因。同樣我也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充滿了期待。當今時代科技發展迅速,我非常希望未來能夠合理運用好科技的力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在教師節,我們師范生會首先向自己的老師表達感激之情,同時也會利用好這個機會與老師交流溝通,進行反思與職業生涯的重新規劃。”從施瑤瑤的樸素話語中,不難看出,中國教師的未來,與中國的更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