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動畫大師手冢治蟲對萬籟鳴始終有很高的敬意,他來華訪問期間特意到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拜見萬籟鳴先生,拜見那天,兩人合作繪制了一幅《孫悟空與阿童木》,此幅畫孫悟空與阿童木相擁,體現了中日動畫引領者之間的惺惺相惜,現此作品收藏于北京電影紀念館。

《大鬧天宮》首席動畫設計嚴定憲,曾到東京參加中國美術電影動畫展,與阿童木之父手冢治蟲相見,兩人畫下了這張阿童木與孫悟空相握手的漫畫圖。

1956年,著名畫家劉繼卣繪制的《鬧天宮》組畫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并以年畫的形式在全國大量發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隨后《鬧天宮》組畫原作被送到世界多國進行巡回展出。

25集電視連續劇《西游記》由楊潔執導,六小齡童、馬德華、閆懷禮等主演,1986年播出后引起轟動,近40年來重播不斷,深受觀眾的喜愛。2000年又補拍了16集續集。

著名畫家關良學習西畫,也擅長油畫,而回歸傳統后,他從油畫簡筆平涂的題材中,一層層蛻化出凝練寫神的筆意,將戲曲這一承載文化歷史精髓的題材,演化為富有水墨況味的樸拙畫筆。他畫的《唐僧取經》鈍澀滯重,大智若愚,帶有他個人的鮮明特征。

《金猴降妖》根據《西游記》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改編,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1985年出品,這部動畫片里的驚悚場面也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

1996年,香港TVB制作推出《西游記》,劉仕裕執導,張衛健、江華、黎耀祥等主演,劇情除了根據經典名著《西游記》外,還加入了大量的搞笑元素。

對很多看著孫悟空動畫長大的孩子來說,這部動畫電影真的是“大圣歸來”了——暌違銀幕多年,桀驁不馴的齊天大圣回歸,帶來的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崛起——將近10億元的票房,為國漫電影開啟了發展新路:此后,《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深海》《長安三萬里》《白蛇·浮生》等國風動漫電影層出不窮,捷報屢傳。
改編自今何在的同名小說,不是西游記的任何章節,而是悟空的故事——彭于晏飾演的悟空,還不是震撼天地的齊天大圣,只是一只桀傲不馴的猴子。天庭毀掉他的花果山以掌控眾生命運,他便決心跟天庭對抗,毀掉一切戒律。
今何在說:“每個人腦袋中都有一部《悟空傳》。而且它們完全不同。《悟空傳》說的是:不打,就不會輸。打,其實也贏不了。那你還要打嗎?”
電影雖然褒貶不一,但仍有新意:“以前沒有人拍過一個懷念花果山晚霞的悟空,沒有人拍過一個帥得掉渣深情到死的天蓬,沒有人拍過一個懷念母親又要捍衛天命自我掙扎的楊戩,沒有人拍過一個也會吶喊的卷簾……沒有人讓孫悟空高高躍起一棒打在天尊的頭上。”

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和bilibili聯合出品,一共8集的系列片,融合了水墨、剪紙、木偶、折紙等多種極具中國特色的動畫制作形式。第一個故事《小妖怪的夏天》就看得打工人熱淚盈眶——故事脫胎于《西游記》,主角小野豬太像疲倦的打工人——身上的豬鬃都累脫發了。而片中的孫悟空,還是那么智勇雙全,是小野豬的精神偶像。

《喜人奇妙夜》中的一個小品節目《八十一難》同樣取材自西游故事。網友感嘆:西游都“已經被玩禿嚕皮好多年”了,居然又被玩出了新花樣。小品中大膽想象師徒四人的取經之旅并非始于唐朝,而是從隋代甚至東漢就已經開始——“東漢三藏”“隋三藏”屢敗屢戰,經歷過不知多少個八十一難,方得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