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第19期《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文章在“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下闡述了基本經濟制度、兩個毫不動搖、市場和政府的作用、全國統一大市場,乃至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司法體制改革、破除階層固化、公共服務體系等重要內容,讓我們認識到效率和公平對經濟社會發展提綱挈領的關鍵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標志著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從此消彼長到內在一致。這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最新成果,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遵循。
為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內在一致,必須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產權保護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也是效率和公平內在一致的基礎。要把社會的整體“蛋糕”做大,肯定不能再做“大鍋飯”、吃“大鍋飯”,只有讓每個社會成員的能力發揮到最大,讓大家各自努力去做“蛋糕”,才能真正發揮效率;能力、資源不同,“蛋糕”大小不一,有了差距、你追我趕,這種競爭的動力也有助于提高效率;完善產權保護,明確誰做的“蛋糕”就是誰的、就由誰支配,既保證了穩定預期、確立了基本規則,也保護了市場主體的法定權利,規則和權利的公平才是最根本的公平。
為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內在一致,需要探索公有制新的實現形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產權明確但股權分散的企業越來越成為市場主流。如華為公司的核心技術骨干都擁有公司股權,但最大的個人股東、公司創始人任正非持股比例不超過1%。由于每個股東“個人所有”的股權分散,公司的生產資料須由股東“共同占有”和支配(如華為的職工持股會),這就是馬克思當年設想的“生產資料共同占有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實踐。在這樣的企業形態中,企業成員既作為員工,更作為股東努力做大公司的“蛋糕”,保證效率;同時,“個人所有”的份額明確,勞動者不但發揮勞動能力,更擁有剩余價值,從產權機制上實現了公平。把這類“個人所有”和“共同占有”互相依存的企業歸入“公有制新形態”,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契合企業實際,還能使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隨著市場化的進程不斷得到鞏固,讓企業成員在政治待遇、行政許可、金融資源、社會評價等方面的認同感、歸屬感進一步提高,保持公司發展的效率和社會認同的公平內在一致。
為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內在一致,還要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中共二十大報告為“規范收入分配機制”并列增加了“規范財富積累機制”的新要求。如果說做“蛋糕”、分“蛋糕”是產權保護和分配方式,引導分配后的“蛋糕”以何種方式、給什么人享用,則應是財富積累機制要探索和規范的內容。如果通過差別稅率等政策機制,引導“蛋糕”所有人把分到的“蛋糕”中的相當部分承諾給大家享用(相當于把財富的相當部分承諾用于投資興業等社會用途),推進效率和公平的內在一致就有了新的途徑,即對“個人所有”份額的增值驅動(努力做大自己的“蛋糕”)保證了效率,承諾財富為社會所用(“蛋糕”讓大家吃)保證了公平;“個人所有”的“不均”(“蛋糕”的大小差別)保證了效率,社會所用比例的不斷擴大讓“寡”(只做了或只分到了很小的“蛋糕”)的社會成員越來越少,“寡”的程度越來越低,這就保證了公平。因此,在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的基礎上,還應關注最終誰吃到“蛋糕”,關注社會用途的占比,讓越來越大的蛋糕被越來越多的人吃到。
為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內在一致,亟待創新和完善所有制有關理念。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了發展的效率,“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保證了社會的公平,“兩個毫不動搖”和“兩個不能動搖”的內在一致,對應著效率和公平的內在一致。但這并不等于非公即私、非白即黑,更不意味著所有個人份額都等于私有制。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共中央對農村集體組織“將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的創設,對“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的要求,對“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的定位,為所有制相關理念的創新指明了方向。首先應該明確,集體經濟、國有或集體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組成部分,這兩部分經濟成分已經包括在民營經濟的現有統計口徑中,所以,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光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也是公有制經濟的壯大;其次應該創新,以華為公司為代表的產權明確、股權分散的現代企業,符合馬克思當年設想的生產資料共同占有和個人所有的特征,把這類與生產社會化程度同步增長的企業定義為“公有制新形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但能進一步強化,更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壯大;更進一步,屬于個人的生產資料,但由所有者明確承諾了社會用途的部分,從使用效果上和公有制同理,通過理念和政策的創新,引導越來越多個人所有的生產資料承諾為社會所用,應能在保證發展和效率的同時不斷促進公平,實現在所有和所用結構化基礎上的共同富裕。
為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內在一致,必須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就是靠的這個硬道理。當然,發展帶來和產生的問題不會比不發展少,但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本途徑還是發展。做的“蛋糕”出現瑕疵、存在差異、有副作用,等等,正視、重視、完善都是必要的,但這絕不是不做“蛋糕”、或不重視做“蛋糕”的理由。符合中國法律法規做出來的“蛋糕”,都是基本經濟制度的產出,都受基本政治制度的制約,都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果。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昭示了黨和人民堅持硬道理的決心。按照這個硬道理,就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要珍惜和激發全社會特別是市場主體的活力,并更加注重在發展的框架內設計,以發展的標準衡量制度、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沒有就制度講制度,而是把若干重大制度相關內容都放在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中加以論述,為我們提供了發展為要的遵循。
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的大難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為答題、解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下半年在江西、廣西等地考察時反復強調解放思想,吹響了新時代改革開放思想解放、探索創新的號角。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達成“中國式現代化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的目標。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資源環境專門委員會副主任,遠光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兼職編輯:李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