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戰火中的芭蕾》是中俄合拍的,反映中俄兩國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題材的歷史戰爭電影,影片著重表現戰爭陰影下小家庭的命運變遷,殘酷戰爭給一個個家庭造成的傷害,從而彰顯人性的光輝與愛的力量。本文旨在以這部影片為例,分析中俄反法西斯影視作品的美學特征,探討戰爭片中人性的多維與反法西斯主題中的英雄主義,反思中俄反法西斯影片的不足與前景,進一步理解兩國反法西斯藝術作品交流互鑒對促進文化多樣性和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戰火中的芭蕾》;反法西斯影片;中俄合作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7-008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7.024
基金項目:2023年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一帶一路’視閾下中俄反法西斯影視作品中的美學研究——以《戰火中的芭蕾》為例”。
一、反戰影視作品的悲劇魅力
《戰火中的芭蕾》講述的是日本法西斯投降前期,一位負傷的蘇聯情報員滯留東北,與小鎮里的一位學芭蕾的女孩發生的凄美愛情故事[4]。這段短暫而真摯的愛情在戰爭環境中被扼殺。在戰爭這塊試金石上,所有感情都被磨礪得異常鋒利[2]。將備受磨難的愛情融化在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歷史背景里,展現了反法西斯戰爭中青年所彰顯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
影片《戰火中的芭蕾》以新中國成立前在東北這片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戰作為衡量愛情的試金石。“戰火中的戀人,和一去不復返的青春歲月,永遠沉睡在了這片土地上?!睎|北邊陲小鎮的中國姑娘與蘇聯情報員安德烈在戰爭中的遭遇,成了反法西斯戰爭大背景下普通戀人的悲劇命運的一個符號,一種象征,傳達了中蘇人民的優秀精神品質:熱愛和平、樂觀積極、堅強勇敢。盡管戰爭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磨難,但他們始終擁有在廢墟中挖掘良心與果敢的勇氣和力量。他們的靈魂在滿目瘡痍的土地上熠熠生輝,他們與所有幸存下來的人共同分擔祖國和人民的命運,讓觀眾深刻體會到,即使在戰爭的陰霾下,人性的光輝也能穿透黑暗,給人們帶來光明。
《戰火中的芭蕾》相對完整地講述了戰爭題材故事,將戰爭、藝術、普通百姓的生活、國際友誼、白樺林自然風光融合在一起。戰爭的勝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勝利總會伴隨著巨大的代價和最愛的人的犧牲,沒有歡呼雀躍,永遠都是擦干眼淚再去迎接勝利。這也體現出中國和蘇聯人民的堅毅品格與時代洪流中的國家命運,他們共同承載著對和平的深切期盼,展現了人道主義精神的光輝。
主人公們的悲劇命運往往可以加深影片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力量,它閃爍著影視藝術天才的光芒和對人類和平的熱愛,繪出了為祖國獻出青春的一代人平凡而偉大的精神圖譜。同時也更有利于使現代觀眾發自內心地表達對反人類的侵略戰爭的譴責,強調了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必然性。戰爭的道德經驗與當代觀眾的道德實踐的交織中渲染出戰爭的悲劇氣氛,從而使當代觀眾感情上更貼近主人公。戰爭,往往具有一種冷酷、悲壯的審美色彩,而影視作品將其與人性的脆弱、溫暖相融合,從而引發人們對戰爭和生命的思考,可謂是人道主義的集中體現[5]。
電影創作深深植根于“人所經歷的巨大痛苦,人物的死亡lcQP9RNLVeYOGZEIlOUWsgPkzUEmoaLrACyF+S2qwzU=”這一深邃的悲劇力量和深沉的人道主義情懷,直指戰爭、人性、情感等宏大主題,凸顯了影視創作所具有的嚴肅的歷史責任感[5]。在刻畫戰爭的過程中,電影創作者沒有回避,而是真實地展現了無數普通百姓在戰爭陰霾下的恐懼、痛苦、失望和淚水。這種對戰爭的真實描繪,不僅體現了電影對真實、真誠、真心這一藝術創作靈魂的堅守,也進一步加深了觀眾對戰爭殘酷性的認識和對和平的深切渴望。電影不僅成了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更成了一種具有深遠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的文化載體。
影片運用詩意的攝影手段在銀幕上展現出白樺林中芭蕾舞姿的優雅和戀人情感的真摯動人,與戰爭的煙熏火燎和生活的饑寒交迫相對比,深刻探討了“情感與戰爭的沖突”“青春歲月下的毀滅悲劇”以及“理想追求與現實困境”等反思性主題。中俄兩國的制片團隊在藝術創作手法與思想深度層面均展現出非凡的膽識與創新精神,融入了深刻的哲學思辨與獨到的人文關懷。合拍的影視作品不僅延續了反法西斯題材的傳統,更在內容與形式上實現了對既有框架的超越,為觀眾創造了多維度、深層次的思考空間。影片以這對中蘇戀人為貫穿戰爭的線索,見證了中蘇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反攻并取得最終勝利的偉大進程。這種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歷史緊密相連的敘事方式,使電影更具廣度和深度,讓觀眾在感受愛情美好的同時,也深刻反思了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
影片以中國東北地區的平凡百姓的視角切入,深刻展現出民眾作為個體、家庭成員以及衛國戰士所具有的崇高道德品質與革命獻身精神,著重表明千萬平凡的中蘇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是促成偉大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不可或缺的基石。這些普通百姓是捍衛家國榮耀的英雄,但也無奈成了殘酷戰爭下的犧牲者。影片通過其杰出的藝術表現力,頌揚了主角們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操,同時,以強烈且鮮明的立場,對日本法西斯在無辜群眾中犯下的暴行進行了無情的譴責與批判。
同法西斯的殊死斗爭深深植根于中蘇人民的歷史血脈和天性。類似于《戰火中的芭蕾》這樣含有悲情色彩和崇高的審美理想的浪漫主義影片,為當代人提供了新的視角再次審視反法西斯戰爭。影片深刻反映了戰爭陰霾籠罩下的人性扭曲現象,同時提出了關于人類命運走向的創新議題,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電影探討的深層內核。時代的塵埃落在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山。這類主旋律影視作品真實再現了戰爭的嚴酷、人民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飽嘗的苦難,講述了普通人的不幸遭遇以及他們的內心感受,加深了觀眾對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這一偉大且悲壯的史實的理解[1]。通過這些影片,人們不僅能夠更加珍視和平,更能在歷史的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與智慧。
二、戰爭片的人文關懷
戰爭片主要表現戰爭,但戰斗場景只是戰爭片的一方面,影視創作者不能視野過窄。戰爭片遠遠不止有戰爭,涵蓋的范圍應該再廣泛些。影片側重點并不是戰斗場面的表現,而是對具有廣泛社會意義的戰爭和和平問題的理解,應強調“與人民共命運”的核心立意,應當對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和現實價值做出正確且全面的闡釋。
中俄兩國在影視創作領域,針對反法西斯戰爭題材的國家敘事進行了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改變了傳統框架中單一的英雄主義視角,減弱了對壯闊戰爭場面的依賴,轉而凸顯“人”的主體地位。這種轉變體現了對崇高的人道主義藝術的追求,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和關愛,是為人民服務的藝術實踐。中俄反法西斯戰爭題材的藝術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戰爭與人”這一主題,從多個維度進行解讀和深入剖析,比如“戰爭與告別”揭示離別之痛,“戰爭與家庭”表達戰爭對家庭的巨大影響,“戰爭與書信”通過書信這一載體表達對親人、愛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戰爭與死亡”直面戰爭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而“戰爭與歸來”則寄托人們對和平的祝愿與期盼。
在中俄兩國的歷史長河中,現實主義始終作為重要的美學坐標貫穿其間。戰爭主題,尤其凸顯了現實主義中崇高的審美價值。以戰爭為背景的影視作品生動描繪了普通民眾對美好和諧生活的真誠向往,展現了樸實無華的情感紐帶,同時也對戰爭的殘酷與罪惡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反思。這類影片的核心聚焦于人,蘊含豐富的人文關懷。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或許戰爭的具體進程會隨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被淡忘,但戰爭對人性造成的深刻影響卻會長久留存下來。隨著戰爭年代的遠去,創作戰爭片時應追求更加客觀和思辨的態度,特別是要更加關注戰爭對人類心靈的沖擊以及對人類精神狀態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在“戰爭與和平”這一大命題下,“青年與戰爭”“青春與毀滅”作為哲學和道德問題介入電影創作之中[2]。這也有助于后人珍惜父輩的英雄主義精神,感悟勝利的代價,更深刻地理解人類幸福以及和平的意義。
三、反法西斯戰爭是影視創作的永恒題材
在影視創作領域,反法西斯題材的作品已然成為中俄文化藝術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它們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姿態,展現出了斑斕多彩的藝術圖景與廣闊的歷史維度。戰爭與和平,作為中俄電影創作中恒久流傳的精髓,其內涵之深廣,敘事之多元,成了兩國電影藝術中永恒探討的主題。
在眾多以戰爭為題材的影片中,人們可以看到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有的采用史詩般的宏大敘事手法,將戰爭的壯闊與悲壯展現得淋漓盡致;有的則傾向于紀錄片式的真實記錄,力求還原戰爭的每一個細節,讓觀眾身臨其境。此外,這些影片在主題上也各有側重,有的深刻反思戰爭帶來的創傷,展現千萬普通人在戰火中的命運波折與生死抉擇;有的則著力贊揚兩國人民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大無畏犧牲精神,讓人為之動容。還有作品從歷史中汲取養分,深入剖析戰爭與人性的復雜關系。這些影片在講述戰爭主題時,各自采取了獨特的視角,其劇情構建與審美表達都展現出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
影片大多折射出戰爭中無數家庭面臨生離死別時的深刻悲痛和無法用言語描述的絕望。戰爭,總是伴隨著分離與破碎,迫使每一個人直面那些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它告訴人們,無論戰爭以何種名義發動,其最終的結果都將是生命的消逝與家庭的破碎。在影片《戰火中的芭蕾》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日軍在白樺林中看了場天鵝舞,放下了槍,讓觀眾以為這是侵略者人性的回歸,不曾想接下來日軍的臺詞是:今天放過一個,明天殺他一窩。這句話不僅是對人性的極端蔑視,更深刻揭露了戰爭的殘酷本質。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對于中俄電影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反法西斯戰爭題材,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開拓、發展和深化的過程。從“兩個世界的截然對立”“處于歷史轉折點的普通人”“戰爭——青春的毀滅”“濃墨重彩描繪恢宏的歷史畫卷”“逝去歲月的警告”這幾個方面[2],以時間為大線索進行創作,各式各樣的電影各具特色,但英雄主義和悲壯主題永遠是相通的。在這些影視作品中,對民眾的深厚關懷與對法西斯侵略者的深切憎恨,構成了貫穿多代影片的核心脈絡,成了連接不同時代觀眾的情感橋梁。
反法西斯戰爭的深遠影響已跨越時間的長河,深深鐫刻在全人類的集體記憶中,讓人們對來之不易的和平愈發珍視。反法西斯電影越來越敢于徹底地揭露法西斯分子犯下的罪行,這說明人類的共同愿望是不可讓法西斯的任何表現形式在這個世界上有其立足之地[7]。
四、反法西斯題材的影片的時代價值
通過反法西斯題材的影片在銀幕上的呈現,人們得以觸及那幾十年間世界風云變幻的壯闊歷史,直觀感受到各種意識形態之間的激烈沖突與碰撞[3]。這些影片如同歷史的見證者,將那段人類遭受的深重災難永久鐫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由此,觀眾更加堅定了追求和平、反對戰爭和暴力的信念,愿為構建一個和諧、穩定的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些影片,是人類發出的強烈吶喊,觀眾必須銘記于心,絕不可以讓法西斯勢力死灰復燃。這些影片讓處在和平年代的人看到戰爭歲月里普通人民、普通戰士身上的崇高精神,看到那煥發著美麗光彩的不凡人生。
世界電影的一百年,反法西斯題材電影是其中重要的一頁。更為重要的是,這段歷史不能說完全屬于過去,特別是現在,不能讓它以任何形式卷土重來。中俄應該不斷深化反法西斯題材影片的主題,使人們從這場犧牲了千萬生命的浩劫中,真正有所覺醒。所有人都應該以不加回避、不加掩飾的態度直接對準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這是當代人應該具有的歷史責任。全人類所追求的理想,絕不容許任何法西斯主義反人性的行為存在。
反法西斯電影對于遏制法西斯勢力的卷土重來具有重要意義,影視作品可以在銀幕上深刻揭露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罪惡本質,熱情謳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偉大勝利。人們如今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就是為了世世代代不忘記這段歷史,也為了今后不再重復這段歷史。中俄的電影藝術繼續深耕反法西斯題材,正是為了達成這個目的。
電影藝術以史為鑒,可以喚起人們的記憶,讓觀眾牢記歷史教訓,防止悲劇重演,是對反法西斯斗爭勝利的最好紀念。
新時代的反法西斯電影不再停留于表面的敘述這場斗爭,而在不斷深化這一題材,并且表現出一種反思精神,讓人們真正理解進行這場反法西斯斗爭的目的,理解戰爭時期的人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將局部抗戰納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范疇去理解,在宏觀的國際背景下,展現二戰期間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大環境,展現中俄在抗戰中的重要地位,展現大國風云的同時立足人文關懷。
五、中俄反法西斯影片的不足之處
題材狹窄,內容零散。這是戰爭電影的宿疾之一。敘述模式缺乏創新,機械重復著主題[6],創新性視角的增加顯得十分僵硬突兀。而藝術最忌人云亦云,千篇一律。
缺乏能熟練掌握和成功拍攝大場面的導演,電影缺少攝人魂魄的大場面,特效的制作不夠精良,銀屏的震撼力大幅削弱,剪輯技術有待提高,觀眾難以沉浸式體驗戰爭歲月,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巨片。
導演們普遍把配樂當成一種機械的情感強調與宣泄,用大而空的強刺激性旋律彌補視覺場面與劇本內核的情感匱乏,強行使觀眾產生共鳴,導致最終反響不佳。導演的音樂感知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作品的上限。
六、新時代反法西斯影片的發展方向
豐富的歷史生活為電影創作開辟了可供自由選擇的廣闊天地。要開闊眼界,發掘題材,不斷豐富影片的表現內容。通過各種各樣的題材和內容,從各個不同方面來真實再現歷史風貌。比如,可以更多地描寫和表現中日雙方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沖突,從而深刻揭露和批判日本侵略者的慘無人道和法西斯的暴行。
電影應當更多地表現和歌頌反法西斯國家的合作和友誼。將中國的抗日戰爭融入世界反法西斯的大環境中,開闊視野,解放思想,打破條條框框,把影視創作之路越走越寬,使影視作品更加國際化,更具國際影響力。
以當代觀眾的感受為依據,通過藝術化的銀幕敘事,以及最新的特效制作技術,極大地提升觀眾對于戰爭殘酷性的視覺體驗和情感共鳴。這種呈現方式不僅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親身經歷戰爭的硝煙與炮火,更能讓觀眾在內心深處激起對戰爭前線軍民的崇高敬意與深切感激,同時激發他們深入思考、理解并傳承先輩們的英雄主義精神以及人類對于和平與幸福的永恒追求。影視創作應著重對戰爭進行哲學思考,要樹立正確的戰爭觀,從戰爭與人的角度,以現代人辯證的眼光,重新審視歷史上的戰爭,探討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強調對生命的尊重。
影片在歷史場景描繪和民眾的生活細節方面要力求還原真實,找尋最廣大的普通百姓的視角。
電影創作應致力于極致的鏡頭美學,通過極具藝術感染力的畫面震撼觀眾的心靈,同時謹慎選擇電影的配樂,注重音樂與畫面的和諧統一,達到聲入人心的最佳效果,增強觀眾的情感共鳴。
七、中俄反法西斯藝術作品文化交流互鑒的意義
和影響
影片弘揚了中俄兩國人民為了保家衛國,不屈不撓,英勇奮戰的英雄主義精神。這種精神是兩國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是連接兩國人民心靈的橋梁。
一帶一路大背景下,中俄兩國在藝術文化領域的深入合作,一方面為中國觀眾近距離欣賞中俄電影藝術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機會,另一方面能夠讓人們在欣賞中感受到中俄兩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卓越貢獻。影片用藝術的語言再現了兩國在反法西斯斗爭中交織著悲劇與英雄主義的塵封記憶和歲月,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那段歷史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
八、結語
反法西斯類影視作品是連接中俄兩國歷史記憶與共同價值觀的重要紐帶,它以深刻挖掘悲劇美學和人文情懷為宗旨,向世人呈現出獨特的審美魅力與重大的社會意義,是增進兩國民眾情感交流的有效載體,是中俄友好交流的又一重要成果。
中俄反法西斯影片的交流和互鑒,既有利于增進兩國文化的相互認識與交流,又能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正面效應,特別是在當今世界面臨諸多挑戰與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重溫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既有利于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與凝聚力,又能起到喚起全球和平與合作意識的作用,為應對人類面臨的一些共同挑戰推波助瀾。
然而,中俄反法西斯題材影片還存在敘事手法單一、作品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等方面的不足。展望未來,為提升影片的藝術品質和文化內涵,推動更多反法西斯題材優秀影片的問世,兩國應進一步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挖掘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資源,創新表達方式,探討新的創作思路和表現手法。
參考文獻:
[1]白嗣宏,胡榕.俄羅斯電影的永恒題材[J].世界電影, 2005,(04):4-10.
[2]胡榕.重溫那遙遠的悲放——蘇聯反法西斯優秀影片評述[J].世界電影,1995,(02):6-28.
[3]少年月刊編輯室.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特別策劃[J].少年月刊,2015,(Z3):4-9.
[4]苗春,張東.反法西斯新片:開拓新角度 體現新追求[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08-10(007).
[5]日青.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俄羅斯美術作品展凸顯的崇高美學精神[J].美術,2015,(09):131-137.
[6]酈蘇元.關于中國反法西斯影片的回顧與思考[J].電影創作,1995,(04):74-76.
[7]梅朵.略論世界反法西斯題材電影[J].文藝理論研究,1995,(05):79-82.
作者簡介:
陸沁怡,女,漢族,江蘇南通人,江蘇師范大學俄語本科生。
徐莉莉,女,漢族,山東煙臺人,江蘇師范大學俄語本科生。
楊柳,女,漢族,遼寧大連人,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