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一款羽毛球約球軟件,并不打球的記者手機上,竟然顯示有幾十位微信好友已經關注和使用。能在約球軟件上偶遇如此多的好友,足見羽毛球不愧是大城市“職場第一運動”。
網上還有戲言稱羽毛球是體制內上班人最愛的運動。對此,記者采訪的羽毛球運動愛好者們各執一詞,多數人認為,羽毛球的確是城市中青年最愛的運動項目之一,但和是否在體制內上班沒有特別強的關聯。如果觀察那些高階的業余羽毛球運動愛好者,反而是上下班時間更為自由的職業人群占了多數,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練習甚至拜師學藝。
中青年“上班人”為何鐘情羽毛球?羽毛球運動上手快、門檻低,老少皆宜、豐儉由人,時尚健康。而且,羽毛球場地遮風擋雨,運動中大家的形象也比較宜人,這讓打羽毛球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交屬性。
在羽毛球場,“上班人”放下了辦公室里的人設包袱,社交范圍可以突破部門和職級的阻隔。加上如今約球軟件和社交軟件帶來的便利,球友很容易成為可近可遠的朋友,讓下班后打羽毛球蔚然成風。
我們的父輩,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上班人”,愛打乒乓球的似乎特別多,為什么到了這一屆“上班人”,羽毛球成了大家的最愛?面對這個問題,居住在上海的幾位受訪者紛紛表示:羽毛球似乎比乒乓球“洋氣”一點。
事實上,現代乒乓球和現代羽毛球都起源于英國,都是舶來品。
羽毛球的英文是Badminton,名稱的來源據說有一個故事。19世紀英國格洛斯特郡伯明頓莊園,舉行了一次公開表演,幾位從印度退役的軍官用球拍和球進行對擊游戲,球是用香檳酒的軟木瓶塞插上鵝羽毛制成的。這個游戲很快被英國人接受并傳播開,羽毛球運動就此誕生。
1893年,羽毛球俱樂部在英國逐漸發展起來,成立了第一個羽毛球協會,規定了場地的要求和運動的標準。1939年,國際羽聯通過了各會員國共同遵守的第一部《羽毛球規則》。
現代羽毛球運動大約是在1910年左右傳入中國,最早在上海,隨后在廣州、天津、北京、成都等城市的基督教青年會和學校中出現。
新中國成立后,羽毛球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在中小學中,羽毛球和乒乓球、籃球、排球是學生們最為熟悉的球類運動,無論是條件相對完善的城市學校還是過去比較簡陋的鄉村學校,這幾種球類運動都是校園中歡聲笑語的來源。
乒乓球先于羽毛球,成為上一代職場人的愛好。一位運動愛好者分析說,可能是因為乒乓球對球場空間的要求相對低,工廠車間里只要有能擺下球桌的一塊空地,乒乓球就能打起來,球拍、球體積都比較小,攜帶方便,因此在當時大家生活條件都不算好、體育設施不多的社會環境中,乒乓球的可及性更強。

但時間到了今天,寬敞明亮的羽毛球場地越來越多后,年輕人們發現,扎著馬步弓著背打的乒乓球,似乎沒有羽毛球那么舒展,打羽毛球的動作讓人顯得更加充滿活力,元氣滿滿。
同樣是隔網擊球,網球也是一項“洋氣”的運動,但網球對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上手難度,而且球拍更貴,球場租金也更高,攔住了一部分“上班人”。在上海,打一場羽毛球,場地租金加上羽毛球損耗,每個人每小時的開銷大約是幾十元。但如果是打網球,一小時的開銷在一百元以上。更重要的是網球場沒有那么密集,打網球的交通成本、時間成本都相對較高。
專職羽毛球教練徐波,大學里學習的是體育教育專業,畢業后從北方到上海求職。從他了解到的情況看,羽毛球在南方的流行勝過北方,他認為這種現象背后可能有幾個原因。
首先北方冬季寒冷的天氣給普通人出門運動帶來巨大的障礙,而南方不存在這個問題。其次,羽毛球對身高的要求不高,對技巧的要求相對高,這個特點決定了南方人相對擅長。徐波說,從羽毛球競技比賽的情況看,中國的不少羽毛球明星來自廣東、福建、浙江等地,比如林丹是福建人,王昶是浙江人,梁偉鏗是廣東人。除了中國南方,很多東南亞國家也一直是羽毛球強國。
中國的南方更有羽毛球氛圍,打羽毛球的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比較多,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像徐波這樣的教練到南方謀職。羽毛球愛好者多、場地多、教練多……羽毛球運動在城市中形成了自己的良性成長生態。
“籃球有身體沖撞,不適合我們中老年,還是羽毛球健康,運動量合適。”在機關單位工作的王仲今年50歲,堅持打羽毛球已經有近十年。王仲常年放一套羽毛球球拍和一身球服在辦公室儲物柜里,每周幾乎固定兩次下班后和朋友一起打球,球場在單位附近,打完球把球拍放回辦公室,衣服帶回家洗干凈第二天帶到辦公室。

在王仲單位里,羽毛球愛好者不少,系統每年也會組織幾次職工羽毛球賽,能夠拿獎的同事幾乎達到專業水平,有的人其實本身就是退役運動員。王仲說,他沒有參加過單位里組織的比賽,他打球純為“養生”,對競技沒有什么興趣。“一方面是因為年齡到了,高強度訓練承受不了;另一方面有時候出差,練球時間沒辦法保證。我們還是打打養生球比較好。”
所謂的“俱樂部”,絕大多數是球友們自發的松散組織,由熱心的球友擔任群主,群主提前長包場地,負責把球局信息上傳到軟件。
90后關心,大學畢業后到上海從事金融行業,大學期間開始打羽毛球,水平打到進系隊。剛到上海,關心沒有什么熟人朋友,不過他很快發現,依靠約球軟件,找到球友并不難。在一款比較受歡迎的約球軟件上,可以看到自己所在位置附近球場每天有哪些俱樂部在組織球局,只要有空位就可以報名,費用AA制。所謂的“俱樂部”,絕大多數是球友們自發的松散組織,由熱心的球友擔任群主,群主提前長包場地,負責把球局信息上傳到軟件。
關心居住的上海浦東陸家嘴,是上海的金融區,因此球友中很多和他一樣從事金融業,20多歲30多歲青年人為主。對于“羽毛球是體制內第一運動”的說法,關心說他的確發現球場里不少場地是一些機關單位長包的,提供給自己單位的羽毛球愛好者下班后使用。他猜測,主要是機關單位有固定的活動經費,可以幫職工提供相應的條件,因此顯得羽毛球在“體制內”特別火。
一位球友告訴記者,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單位,甚至擁有自己單位內的球場,而且有專門的活動經費,因此開展羽毛球活動就會更加豐富。一些單位會聘用退役專業球員在單位內部帶動羽毛球運動的開展,幫助員工提升水平。
事實上更多羽毛球“狂熱愛好者”,是像關心這樣工作時間相對自由的人。關心的感受也得到了教練徐波的印證。徐波說,他的成年人學員中,朝九晚五的“上班人”占比不大,反而是企業老板、自由職業、銷售等等時間自由的人比較多。他們可以調配時間來滿足自己的業余愛好,有更多的時間精進自己的打球技術。
“打球的快樂你不打球體會不到,會上癮的。”關心說。工作的壓力、長時間的伏案,容易讓人“喪”,很多“上班人”發現,門檻不高、球場近、約球方便的羽毛球,不僅可以運動出汗,還能解壓放空,是最理想的下班后活動之一。
記者的一位朋友,就是在單位組織的羽毛球比賽中,認識了女友,后來成就了婚姻。明亮的羽毛球場,似乎天生就是一個適合年輕人社交的場所,空氣中都是積極向上的味道,容易迸發感情的火花。
資深羽毛球愛好者小貓告訴記者,羽毛球運動的一大特征就是沒有門檻,比如很多運動男性和女性無法對抗,但羽毛球可以混雙組隊,哪怕女孩子水平弱一點,也可由男隊員帶著打,這項運動沒有明顯的性別要求。

小貓在外企工作,也是一個羽毛球俱樂部的群主,這個俱樂部吸引了高水平的業余愛好者,在軟件上發布球局信息時,小貓會標注對球友技術水平的要求,旗鼓相當的人一起打球會更有樂趣。
小貓介紹,隨著羽毛球運動的風行,如今連鎖類的球場在上海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過去,球友們打球的地方主要是政府興建的大型運動場館,或者是學校對外開放的運動場地。但近兩三年,越來越多企業經營的連鎖運動場地出現,受到了羽毛球球友們的歡迎。
但俱樂部球局并非排斥菜鳥。小貓說,約球軟件上有專門的“菜鳥局”,初學者大可以選擇從“菜鳥局”開始,一步一步進階。在上海,羽毛球球友群可能有幾百個,記者在約球軟件上查看,距離記者5公里以內的場地上當天有大約40場球局信息,換句話說,只要你想打球,總有一個球局適合你。
小葉已經有七八年的球齡,最初打球是因為腰不好。因為做行政工作久坐,小葉20多歲就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緩解后醫生建議他做一些運動增強腰背肌肉力量,這樣才能預防腰突復發。游泳和羽毛球都適合腰突的康復,但考慮到方便性,小葉選擇了羽毛球。
小葉屬于自學成才的范例。剛開始打球時他在球場邊架上手機,拍下自己的動作。然后到網上找教學博主視頻學習,并且對照自己的視頻進行糾正,日積月累,小葉的羽毛球水平逐步提高,現在已經算是業余愛好者中的高手。
學打羽毛球的階段小葉正好遇到調動工作,到了新的工作環境人生地不熟,打羽毛球的愛好無意間幫助他擴展了社交圈。“本來單位其他部門的人都不認識,要辦事的時候看到大家感覺很陌生,不好打交道。但后來因為下班后約球,認識了各個部門的朋友,這對我平常工作也帶來了很多方便。”
感受到羽毛球運動的種種好處,小葉現在把自己4歲的孩子送到業余體校去學習打羽毛球,他笑稱,“孩子以后當個羽毛球教練也是不錯的就業啊”。
“羽毛球球場上,I人E人都有,大家會因為打球這個共同愛好而感受到放松和快樂。”小貓說。羽毛球的風行有它的道理,豐儉由人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