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洋蔥是甘肅莊浪近年來試驗示范的高原夏菜新品類,其適宜的栽培模式是提高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通過試驗探討旱地洋蔥栽培的最佳栽培模式,為大田示范推廣提供依據。試驗結果表明,白色全膜平作栽培模式洋蔥產量最高,商品性最好,經濟收入最高,畝產量達 6 200.3 kg/畝,畝產值9 920.5元/畝,比當地主栽黑色全膜平作模式增產,每畝增產209.3 kg/畝,增產幅度3.5%,建議在高原夏菜基地小范圍示范推廣,其余各栽培模式都不同程度減產,建議繼續進行試驗。
關鍵詞 洋蔥;栽培模式;試驗
蔬菜產業是實現“兩個確保”的重要舉措,蔬菜產業的發展壯大,僅僅依靠設施蔬菜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把高原夏菜作為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補充,洋蔥是甘肅莊浪近年來試驗示范的高原夏菜新品種,其適宜的栽培模式是提高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為此,筆者通過試驗探討旱地洋蔥栽培的最佳栽培模式,為大田示范推廣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肥料有機肥,平衡型復合肥 (17-17-17),尿素(N46%),磷肥(P2O514%),硫酸鉀;地膜為0.01 mm農用黑色、白色地膜,幅寬120 cm;洋蔥指示品種西安惠民種業有限公司引進的金寶紅。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莊浪縣新集鎮野趙村石安明家承包地里。地塊為河臺地,前茬玉米,土壤黃綿土,耕層養分有機質14.28 g/kg、速效氮 57.96 mg/kg、全氮0.79 g/kg、速效磷25.23 mg/kg、全磷0.76 g/kg、速效鉀180.89 mg/kg、全鉀19.96 g/kg,pH值8.59。
1.3 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5個處理,3次重復。T1:通用微壟,壟高15 cm,壟底寬 33 cm,一幅黑色地膜覆蓋3壟,溝內打滲水孔,壟上播種6行;T2:通用半微壟,壟高15 cm,壟底寬 50 cm,一幅黑色地膜覆蓋2壟,溝內打滲水孔,壟上播種4行;T3:溝作栽培,溝寬15 cm,溝深 10 cm,一幅黑色地膜覆蓋6壟5溝,溝內打滲水孔,溝內定植5行;T4(CK):黑色全膜平作,平地覆膜,種植5行;T5:白色全膜平作,平地覆膜,種植 5行。小區面積12 m2(3 m×4 m),四周設置保護行。3月上旬土壤初解凍期頂凌覆膜,覆膜前結合整地畝施腐熟農家肥3 500 kg/畝、有機肥200 kg/畝、平衡型復合肥(17-17-17)50 kg/畝,純氮 12 kg/畝,P2O5 6 kg/畝,K2O 5 kg/畝,一次性底施。于4月中旬定植,各處理種植密度1.89萬株/畝。試驗采用鐵鏟或木棍制作的簡易洋蔥穴播器播種,試驗其他管理措施同當地大田。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洋蔥生育期表現 從表1可知,T1通用微壟栽培全生育期336 d,與T4(CK)相比,采收期提前4 d,生育期縮短4 d;T2比T4(CK)結球期推遲3 d,采收期提前3 d,生育期縮短3 d;T3比T4(CK)結球期推遲2 d,成熟采收期提前1 d,生育期縮短1 d;T5比T4(CK)結球期提前1 d,采收期推遲1 d,生育期延長1 d。不同的栽培模式對洋蔥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影響。
2.2 不同栽培模式洋蔥的經濟性狀 由表2可知,T5平均單果質量最大,為218.6 g,株高最高,為57.5 cm,株幅最大,為52.7 cm。不同的栽培模式對洋蔥的經濟性狀有一定的影響。
2.3 不同栽培模式洋蔥的產量結果和經濟效益 由表3可知,T5畝產最高,為6 200.3 kg/畝,比T4(CK)增產209.3 kg/畝,增幅3.5%,產值9 920.5元/畝;與當地栽培模式T4(CK)相比,T1、T2、T3均有不同程度減產,減幅分別為14.6%、15.6%、4.7%。經方差分析,處理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進一步用最小顯著差異法(LSD)多重比較,T5、T4(CK)、T3間差異不顯著,T1、T2間差異不顯著,其余各栽培模式間差異顯著。
3 小結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栽培模式能夠改變洋蔥的生長環境,給洋蔥生長發育提供不同的水分、溫度,直接影響洋蔥的經濟性狀和產量。白色全膜平作栽培模式(T5)洋蔥產量最高,商品性最好,經濟收入最高,畝產量達6 200.3 kg/畝,畝產值9 920.5元/畝,比當地黑色全膜平作模式增產,每畝增產209.3 kg/畝,增產幅度3.5%,建議在高原夏菜基地小范圍示范推廣。其余各栽培模式都不同程度減產,有待繼續進行試驗。
參考文獻
[1] 王臨峰,張愛菊.洋蔥地膜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8(1):31.
[2] 尤青山.長日照洋蔥栽培技術[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1):136-138.
[3] 胡世強.無公害洋蔥栽培技術[J].中國果菜,2010(1):13.
[4] 李麗美.洋蔥栽培技術[J].云南農業,2012(11):57.
楊虎虎,甘肅省莊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郵編744699。
收稿日期:202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