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興檔和檔案重點實驗室建設背景下,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尤為重要。文章分析了解構計劃行為理論在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中的適用性和價值,解構出影響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行為意向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人際影響、社會影響、自我效能和便利條件等因素,據此提出完善激勵政策、搭建交流平臺、注重個人發展、凈化創新生態、調整知識結構、豐富數據資源等針對性干預措施,用以推動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
關鍵詞: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解構計劃行為理論
分類號:G279.2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apacity of archival researchers: Theoretical Decomposition, Logical Reasoning,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Sun Dadong1,2, Zhao Yu1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2. Key Laboratory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Key Laboratory of Archive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cue" , Zhengzhou, Henan 450003 )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powering archival undertakings v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eveloping archival key laboratories,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apacity of archival researcher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applicability and value of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apacity of archival researchers, and then deconstructs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social influence, self-efficacy and convenience of archival researchers’ innovation behavior inten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building of archival researchers, target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incentive policies, building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focusing on personal development, purifying innovation ecology, adjusting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enriching data resources are proposed.
Keywords: Archival researchers;innovation Capacity;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2024年1月29日,中央檔案館副館長、國家檔案局副局長林振義在為8家重點實驗室授牌時指出:“把科研能力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加強科研人員知識更新和能力提升,大膽使用培養優秀年輕人才,營造開放、包容、創新的學術氛圍。”[1]這句話突出強調了在重點實驗室建設過程中檔案科研人員科研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并且為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提出了策略性目標:一方面,既要不斷提升現有檔案科研人員的知識和能力,又要注重培養和使用新一代檔案科研人才,滿足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于檔案科研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積極營造開放、包容、創新的科研環境,確保檔案科研隊伍永葆科研活力和創新能力。
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是推動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發展的核心和關鍵。目前學界對于科研人員尚無統一的定義,從廣義上來看,科研人員所涵蓋的人群比較廣泛,指具備一定的科學理論知識并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一類人[2],包括“科學家、教授、工程師、實驗類技師、圖書情報專家、科研管理專家及廣大業余科研工作者”[3];從狹義上來看,科研人員是指能夠完成特定事業或工作的具備一定知識水平和科技能力的研究與科技人員[4]。本文在國家檔案局重點實驗室建設背景下開展相關研究,故而本文所指檔案科研人員為狹義上的概念,即參與8家檔案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具備一定知識水平和科技能力的研究與科技人員,主要來自高等院校、省級檔案館和科研院所等單位。
筆者通過中國知網以“檔案科研人員”并含“創新能力”或“檔案科研人員”并含“創新”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截至2024年5月5日,共計檢索出論文20篇,經刪選、去重后得到0篇有效文獻;又分別以“檔案學專業教師”“檔案館員”“檔案科研所”并含“創新”為主題進行檢索,共計檢索出論文57篇,經刪選、去重后得到4篇有效文獻。王智以科研創新成果和人才培養創新舉措為指標來衡量高校檔案學專業教師的創新行為;[5]袁紅軍認為數字檔案館知識創新績效的提升取決于激勵措施得當和檔案工作者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6]張斌、張旭、陳昱其認為檔案數字人文館員是知識創新延伸到檔案領域的必然趨勢;[7]張志瓊認為搞活做好檔案科研工作需要在“創新”上狠下功夫,造就一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檔案科研隊伍[8]。此外,筆者又以“科研人員”并含“創新能力”為主題進行檢索,共計檢索出論文1165篇,僅近五年就有421篇,說明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建設是當前學術研究的一個熱點,但是檔案事業領域針對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開展的相關研究較少。
科技興檔背景下,如何培養和提高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是當前檔案事業領域面臨的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基于解構計劃行為理論的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是檔案事業領域進行科技、人才、創新“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關鍵,既滿足為重點實驗室建設提供新質生產力的當下之需,又符合助推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未來之要。
1 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理論鏡鑒
計劃行為理論是社會心理學中最著名的“態度—行為”關系理論之一,其核心概念和方法論在多個學科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解構計劃行為理論是在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具有更詳細、更具體的分析框架,該理論融合心理學與管理學等視角,為理解和預測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行為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方法論支持,從而更深入地了解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行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為制定更加精準有效的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1.1 解構計劃行為理論及其科學張力
解構計劃行為理論在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并且結合了理性行為理論(TRA)、技術接受模型(TAM)、計劃行為理論(TPB)等多種理論的優點。“盡管計劃行為理論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但是在實證檢驗中,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與其對應信念關系并不一定顯著,研究發現將一維信念結構分解為多維結構具有更好的解釋效果。”[9]基于此,Taylor和Todd將創新特性和計劃行為理論(TPB)相結合,于1995年在《理解信息技術應用:一個競爭模型的檢驗》一文中提出了解釋和研究個體行為模式影響因素的模型——解構計劃行為理論,該理論主要將行為態度、主觀規范以及感知行為控制進行多維度分解。[10]
解構計劃行為理論“不僅能將各類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分別置于行為態度、主觀規范與感知行為控制三個分析子系統內進而整合研究行為意愿及行為,而且可以根據研究需要基于具體行為的特點解構出相關前置變量進行深入的針對性研究。”[11]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研究中“創新”是關鍵點,據此可以分解出“意愿”和“行為”兩個關聯詞,即“創新意愿和創新行為”,其中創新意愿是創新行為的前提和基礎,它驅動著個體開展行動以實現創新目標;而創新行為則是創新意愿的具體體現和實踐成果。因此,在推動創新能力建設進程中,應以創新意愿為核心驅動力,通過行為態度的影響、主觀規范的作用和感知行為控制的調節等一系列復雜心理與行為決策機制的交互作用,直接且系統地驅動個體通過實際行動來實施創新行為。可見,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進程與解構計劃行為理論模型高度契合,可嘗試將解構計劃行為理論用于檔案科研人員“創新—意愿—行為”關系的研究之中。
解構計劃行為理論在解釋和研究檔案科研人員創新意愿和行為中發揮重要作用。利用解構計劃行為理論的模型,既可以分析出影響其行為意愿的內外部因素,又可以對其“行為態度、主觀規范與感知行為控制”的前置變量進行解構。“行為態度”可分解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主觀規范”可分解為人際影響和社會影響,“感知行為控制”可分解為自我效能和便利條件,據此建構出影響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行為意向和實際行為的多維解釋模型,并根據模型進一步提出針對性干預措施,見圖1。
1.2 解構計劃行為理論賦能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
(1)解釋和預測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行為意向
解構計劃行為理論可以在分析影響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行為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行為控制”基礎上,從解構主義的角度出發,通過充分調研和深入探討影響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相關因素,解構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人際影響、社會影響、自我效能實現、便利條件影響”等前置條件,從而在對前置條件的逐項分析中,了解和掌握檔案科研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的行為意愿。
(2)指導和改善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實際行為
解構計劃行為理論除了具有解釋和預測行為意愿的功能,還具有實用價值,即通過影響和干預形成“行為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行為控制”的前置因素,達到改善甚至改變實際行為的目的。在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中,這四者的關系可以借助計劃行為理論加以理解。其一,“行為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行為控制”是影響檔案科研人員實際行為的關鍵因素,即這三個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決定了檔案科研人員開展創新活動的行為意愿,而行為意愿則是預測和影響實際行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前驅變量。其二,此處所述實際行為即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行為,創新行為與創新能力之間存在著動態的互動關系,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的建設與提升。其三,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行為意愿是指他們參與創新活動、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愿望和動機,二者存在正向關聯,因而,為了提升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應當從激發其創新意愿入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條件。厘清以上關系后,在利用解構計劃行為理論實現對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行為意愿的解釋和預測基礎上,通過建立激勵機制、營造開放性研究環境、提供培訓支持、調整知識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等一系列干預措施,激發廣大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潛能,指導和改善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實際行為。
2 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邏輯理路
解構計劃行為理論是國家檔案局重點實驗室建設背景下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邏輯理路的主要依據,其模型框架具體如下。
2.1 行為態度
“行為態度是指行為主體對某種特殊的行為活動所持有的態度,也就是行為主體對某種特定行為的正面或負面評價、支持或反對的態度。”[12]本文所指行為態度,是檔案科研人員對于創新能力建設的“有用性、易用性”所持正面或負面、積極或消極的看法。它與創新行為的發生具有直接聯系,檔案科研人員態度越積極,則進行科研創新能力建設的意愿就越強,反之則意愿就越弱。

感知有用性即檔案科研人員感知科研創新能力建設對于自身工作現狀提升的程度,其不僅關系到科研創新成果的實際效益,還影響到檔案科研人員從事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持續性。檔案科研人員會評估創新能力建設在幫助其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質量和增強個人能力等方面的價值和效益,若檔案科研人員認為創新能力建設對自身發展有實際應用效益,那么其將愿意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創新活動,創新內驅力也就更強。因而,在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過程中,要合理使用激勵條件讓其感知到創新能力建設對自身發展的價值,如提升工作績效、提升個人競爭力、促進職業發展、提高個人品牌價值等,起到創新激勵的實質性作用。
感知易用性即檔案科研人員感知科研創新能力建設的容易程度,其直接影響檔案科研人員創新活動的動機和意愿。檔案科研人員在進行科研創新活動時,需要運用各種工具、技術和方法,若檔案科研人員認為這些工具、技術和方法具有易用性,那么將大大提升其從事科研創新的積極性和對科研創新活動的投入程度,進一步激發創新潛能。因而,為提高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有必要從感知易用性入手,降低檔案科研人員感知科研創新的難度,通過提供易獲取的工具或方法、清晰的指導和培訓、自主的創新環境、開放交流的創新文化等,打造易于創新的環境氛圍和支持體系。
2.2 主觀規范
“主觀規范是指個體對于是否進行某行為的壓力認知,即個體通過感受外界環境的行為準則、期望、規范及順從這些期望的行為動機而形成的行為準則。”[13]本文所指主觀規范,是檔案科研人員在進行科研創新能力建設中受到的周圍群體的影響或壓力,這種影響和壓力主要來源于其本身的人際影響和所處的社會影響。
人際影響即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行為意向會受到身邊同事、上司、朋友或親人的影響,其中以同事、上司的影響為主。若同事在科研創新中表現出較強的創新能力、積極的創新態度和高效的科研進度,將會激發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潛力;若上司對科研創新持積極鼓勵態度,并且提出明確要求,那么檔案科研人員也將會更加積極地尋求創新。這種積極的影響使得檔案科研人員在主觀上將更加注重規范和效率,創新意向也將愈發積極明顯。因而,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建設應當注重人際影響,持續在檔案科研人員的自身發展、合作交流、良性競爭、同行評審等方面進行調整優化。
社會影響即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行為意向會受到自身所處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如國家政策導向、學術生態環境、行業發展趨勢、研究熱點需求或交叉學科發展態勢等共同構成了影響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行為的社會背景。社會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等,倘若檔案科研人員處在一個長期積極開放的社會環境中,那么其將更容易接觸創新思想、先進技術、創新支持等,此類正面影響能夠不斷激發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靈感。因而,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建設還應注重社會影響,通過提供政策支撐、重構學術系統的文化氛圍和評價機制、爭取擴大經費投入等途徑,有效激發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2.3 感知行為控制
“感知行為控制是指個體對于從事某項行為而感知到的容易或困難程度,是個體對于開展某項活動的阻礙和促進因素的感知。”[14]本文所指感知行為控制,是檔案科研人員依據其對科研創新能力建設這一行為所感知到的難易程度,從而表現出的積極推動或想法遏制的行為態度,其主要受到“自我效能、便利條件”兩個因素的影響。
自我效能即檔案科研人員對自身完成科研創新任務的信心和能力評估,其與檔案科研人員掌握相關技能、積累寶貴經驗、擁有必要資源以及克服困難能力等息息相關。若檔案科研人員能夠理性分析和清晰感知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其將更有動力和信心去追求科研創新,也將更愿意通過持續學習和自我完善來接受新的挑戰、探索新的領域,進而在科研領域中做出與眾不同的貢獻。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自我效能的實現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可依托自我效能實現的條件,采用知識技能培訓、核心競爭力建設、心理建設等干預性措施鍛煉內功,提升其科研創新的信心和能力,為檔案科研領域的發展注入更多活力和動力。
便利條件即檔案科研人員在科研創新各個環節中所能獲取的外在技術、資源等支持,其便利程度直接影響檔案科研人員進行科研創新的積極性。檔案科研人員在日常科研創新活動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申報科研資金支持、查找分析信息資源、尋求科研交流與轉化等,如不加以有效解決將影響其科研創新效率,甚至打擊其科研創新積極性。因此,為了強化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應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專業的人才支撐、豐富的數據資源、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技術轉化與市場推廣等重要條件保障。
3 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優化策略
國家檔案局重點實驗室建設是我國檔案事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因而,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建設對于推動檔案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當前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建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激勵保障機制不完善、技術交流平臺不暢通、科研團隊成員組成不盡合理、創新環境和氛圍不夠優化、跨學科知識融合不足以及缺乏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等方面。基于此,為進一步提升檔案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推動其創新能力建設,提出六個方面的針對性干預措施。
3.1 完善激勵政策,健全晉升機制,提升創新能力建設的感知有用性
第一,完善激勵政策。考評機制和激勵體系對于檔案科研人員創新活動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合理有效的激勵政策是調動檔案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的有效保障。檔案科研人員的激勵政策要平衡公平性和靈活性、結合過程性管理和目標管理等,在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中均要“以創新為中心,向科研人員傾斜、向科技創新傾斜、向創新成果傾斜,并適當增加中長期激勵措施,讓科研人員安心于科技創新,讓科研人員的勞動得到尊重”[15],使得檔案科研人員在激勵政策中獲取自身創新活動的價值,感知到創新能力建設的有用性。
第二,健全晉升機制。檔案科研創新成果往往被視為評價檔案科研人員學術水平、專業能力以及貢獻度的重要指標,在職稱晉升中占據重要位置,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家檔案局關于深化檔案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注重考察檔案專業人員的專業性、技術性、實踐性、創造性,突出對業績成果、創新成果和實際貢獻的評價。”[16]通過進一步健全職稱晉升機制,細化和明確學術論文、專利申請或其他形式的創新成果在職稱晉升中的價值,亦可使得檔案科研人員感知到創新能力建設的有用性。
3.2 優化規章制度,搭建交流平臺,增強創新能力建設的感知易用性
第一,合理調適規章制度。感知自身能夠投入自主性研究的程度,是增強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感知易用性的關鍵。通過合理調適規章制度,打造科研創新的柔性機制,提升自主研究的有效性。一方面,給予檔案科研人員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如“合理安排科研人員的課程數量、課時,或者設置專門的科研型崗位,給予科研人員相對自由的科研時間,能夠使科研人員有足夠的精力、時間投入到自主研究中。”[17]另一方面,為檔案科研人員施加適當的約束力,如依據實際情況設置考核指標,規定不同階段的目標任務、研究成果等,驅動檔案科研人員轉壓力為動力,提高自身創新能力。
第二,搭建科研交流平臺。檔案科研的創新成果一定程度上來源于思想的碰撞、學術的交流,因而,通過搭建創新研討室、共享會議室、學術交流會議等科研交流平臺,開展學習交流、科研對話、資源共享等常態化交流活動,能夠讓檔案科研人員在交流互鑒中感知創新能力的易用性。此外,檔案科研創新成果往往具有學科交叉融合性,科研交流平臺的搭建也有助于檔案科研人員與其他科研人員間的優勢互補,感知到創新能力建設易用性的實質價值。
3.3 注重個人發展,打造創新團隊,擴大創新能力建設的人際影響
第一,促進檔案科研人員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檔案科研人員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是創新能力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創新能力的建設強調人的獨立自主精神,有自身的認識與見解,需要因材施策、因人而異,分層分類提供個性發展的支持性資源。另一方面,創新能力的建設強調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學習、交流、研修和實踐等綜合途徑激發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第二,打造以科研項目合作為基礎的創新團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多學科、多團隊綜合研究的結果[18],檔案科研人員“單打獨斗”模式難以適應科技興檔的目標要求和檔案重點實驗室的創新人才需求,需要依托科研項目合作打造創新團隊,把不同專業領域的優秀人才集中起來,實現優勢互補,形成在合作攻關中培養創新能力的良好模式。
3.4 凈化創新生態,優化科研資助,擴大創新能力建設的社會影響
第一,凈化創新生態環境。創新生態環境是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的社會因素,直接關系到“科研創新思維塑造、科研創新實踐改進、科研創新特質培育”[19]。當前創新生態環境氤氳著浮躁化和功利化色彩,亟須通過價值引導和規則約束優化創新評價規則,改變科研創新與“唯論文”評價、績效獎勵或職務晉升等簡單關聯的現狀,推動創新生態環境良性發展。
第二,優化科研經費資助體系。科研經費是科研創新活動和創新能力建設的基礎保障。以國家檔案局8家重點實驗室為例,一方面在國家檔案局相關建設經費中,盡可能為檔案科研人員提供相對充足的科研創新啟動資金;另一方面參照《我國支持科技創新主要稅費優惠政策指引》給予政策優惠,這樣不僅能夠解決檔案科研人員進行科研創新的后顧之憂,還能夠激勵檔案科研人員開拓新的研究方向,進而擴大創新能力建設的社會影響。
3.5 調整知識結構,培養綜合素質,為創新能力建設提升自我效能
第一,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當前,知識更新的周期縮短,今天的前沿知識很快就會被更新的知識所取代,學習的終身性、無邊性越來越突出。[20]通過扎實檔案學基礎理論知識、學習交叉學科專業知識、掌握管理學科和信息技術相關知識、涉獵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環境知識等方式及時調整知識結構、改進學習方式,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保持檔案科研人員自身先進性,助力其自我效能的實現。
第二,培養多維的核心能力。創新性的想象力和思維是創新型人才必備的核心能力,是創新產生的養分。[21]檔案科研人員核心能力的構建需要鍛煉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分析力,此外還需要相應提升其“實踐應用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22]等輔助能力,以多維的核心能力增強檔案科研人員核心競爭力,助力其自我效能的實現。
3.6 豐富數據資源,拓展科研基地,為創新能力建設創造便利條件
第一,提供豐富數據資源,滿足創新行為的信息需求。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方式和成果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各類數據資源,包含國內外期刊數據庫、論文數據庫等,豐富的數據資源能夠滿足其信息需求,進而提出更多新的洞見。[23]因而,數據資源的便捷化利用有助于檔案科研人員培養自身知識技能、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是實現檔案科研創新的有力支撐。
第二,拓展科研成果基地,推動創新成果的就地轉化。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瓶頸之一就是缺乏成果轉化的渠道,難以直接影響社會生活與科學研究的實踐”[24],國家檔案局8家重點實驗的獲批建設,為檔案創新成果的就地轉化提供平臺與資源。檔案事業領域應以此為契機,拓展能夠實現集約化發展與特色化領先的科研成果基地建設,不斷提高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提升檔案科研創新成果的效用和價值。
4 結 語
科技興檔時代背景下,作為國家檔案局8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發展的核心力量,檔案科研人員扮演著重要角色,需要依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其創新能力建設。[25]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檔案事業面臨新挑戰和新機遇,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檔案領域亟須強化科技[26]和人才支撐[27]。本文基于解構計劃行為理論,分析影響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行為意向和實際行為的因素,進而提出針對性干預措施推動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還需要認識到的是,檔案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實施和不斷深化改革的系統工程, 未來需要社會各方協同發力,形成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產學研融合和跨學科交叉融合等良性機制,著力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育檔案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檔案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固的檔案科研創新人才支撐。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檔案術語與檔案學科協同演化機理研究”(項目編號:21BTQ11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貢獻說明
孫大東:確定選題,確定論文框架,寫作修改論文,定稿;趙宇:參與研究框架設計,收集資料,寫作修改論文。
注釋與參考文獻
[1]國家檔案局向首批8家重點實驗室授牌[EB/ OL].[2024-04-05].http://www.zgdazxw.com.cn/ news/2024-02/01/content_343989.htm.
[2]劉靜羽,劉敬儀,楊恒,等.我國科研人員對預印本平臺的認知與使用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3(5):26-48,3.
[3]牟秉華.中國社會經濟統計百科全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542.
[4]趙紅州.科學能力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5]王智.高校檔案學專業教師的創新行為分析[D].沈陽:遼寧大學,2021.
[6]袁紅軍.數字檔案館知識創新中的激勵問題研究[J].北京檔案,2011(12):15-17.
[7]張斌,張旭,陳昱其.檔案數字人文館員:價值闡釋、角色定位與培養策略[J].檔案學通訊,2022(6):19-26.
[8]張志瓊.對檔案科研工作的一些思考[J].四川檔案,2010(4):50-51.
[9]Tao C C,Fan C C.A modified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model to analyze user intention towards distance-based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services[J].Promet-Traffic &Transportation,2017,29(1):85-97.
[10][13][14]周耀林,張露.基于解構計劃行為理論的檔案門戶網站建設剖析[J].檔案學研究,2015(2):56-61.
[11]楊凱,陳志杰,孫曉婷.公選課逆向選課行為意愿的心理歸因研究——基于北京市部分高校數據的實證分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172-185.
[12]徐媛媛,嚴強.技術嵌入數字政府建設的障礙及其消解路徑[J].江海學刊,2022(6):151-159.
[15][18]劉榮梅.淺論科研人員科技創新能力培養[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6):47-50.
[16]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家檔案局關于深化檔案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24-04-10].https://www.saac.gov.cn/daj/tzgg/202 004/0fa809785abb4c8492d9e6338f93d8b3.shtml.
[17][23][24]白璐,劉浩然.理工類大學文科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建設[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1-8.
[19]馬立超,姚昊.“雙一流”建設高校博士后如何突破“科研圍城”——博士后科研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2(5):68-79.
[20][21]吳秀芳,張東輝.培養科研人員創新能力探析[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8(4):127-128.
[22]張斌,吳瓊,馬晴,等.檔案學專業創新人才內涵探析[J].檔案學研究,2015(1):109-114.
[25]馬仁杰,鄧齊鳳.論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檔案工作中的應用[J].檔案管理,2024(2):84-87.
[26]劉婷婷.《“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實施背景下“人才強檔”工程實施路徑[J].蘭臺世界,2022(11):20-23.
(責任編輯:馮婧愷 張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