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英國政黨左翼回歸工黨英國外交
英國保守黨于2010年上臺執政,并在隨后的三次大選中連續獲勝。在保守黨執政的14年間,英國政治不斷右轉,“脫歐”、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以及非法移民等議題更是加劇了英國政治的民粹化甚至是極端化傾向。但在保守黨統治后期,特別是英國2020年正式退出歐盟以后,英國經濟、社會和政治形勢陷入混亂,民意逐漸向工黨傾斜。2024年大選結束了保守黨的統治,工黨以絕對優勢上臺執政,左翼力量重新回歸,中止了英國政治的右轉態勢。但是,隨著新興政黨特別是右翼民粹政治力量的上升,英國政黨格局的碎片化加劇,其政治發展進程中的“民主赤字”現象更加嚴峻。
2024年7月舉行的議會下院選舉是英國退出歐盟后的首次大選,工黨在此次選舉中獲勝意味著左翼重新回歸,但右翼民粹政黨改革黨的支持率也呈上升趨勢。與此同時,政黨格局碎片化加劇導致英國“民主赤字”進一步加重。
第一,以工黨為代表的左翼力量重新回歸。在此次選舉中,工黨在下議院總共650個議席中獲得412席,比2019年大選增加209席,是其成立以來僅次于1997年大選的成績。保守黨僅獲得121席,比2019年大選減少了244席,是其成立以來的最差成績。工黨的議席數比保守黨多了291個,是二戰結束以來兩黨議席數量相差最大的一次。同時,工黨的議席數比所有反對黨加起來還多172個,是1924年以來歷屆議會中領先優勢最大的一次。因此,只要不遭遇黨內“反叛”,工黨在本屆議會中推行任何立法和政策都將毫無阻力。從左翼整體的力量來看,工黨與自由民主黨、綠黨和蘇格蘭民族黨等左翼和中左翼政黨總共贏得57%的選票,擁有78%的議席。其中,自由民主黨獲得72席,是其自1923年大選以來的最好成績,也因此重新奪回第三大黨位置。自由民主黨是三大傳統政黨中唯一自始至終堅決反對“脫歐”的政黨,這一立場吸引了部分親歐的中產階級選民,特別是原本支持保守黨的一些選民。在其他左翼政黨中,綠黨取得“歷史性突破”,獲得4席,打破了其長年只有1個議席的“瓶頸”。綠黨主要吸引的是對傳統中左翼政黨不滿的部分左翼選民,特別是年輕人。斯塔默政府甫一上臺就承諾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優先事項之一,這對綠黨而言無疑是好消息,其未來影響力或許還會增強。綜上,不僅工黨,而且左翼力量整體都呈現強勢回歸的態勢,這與整個歐洲政治右轉的趨勢形成鮮明對比。
第二,右翼民粹政黨改革黨影響力上升。左翼回歸并不意味著右翼整體式微。盡管保守黨遭受沉重打擊,但以改革黨為代表的右翼民粹政黨取得歷史性突破,首次進入議會,影響力呈上升態勢。在2015年大選時,英國獨立黨獲得民粹政黨歷史最高的12.6%得票率,但未贏得議席,其在當屆議會中唯一議員道格拉斯·卡斯韋爾原是保守黨成員,在當選議員后才脫離保守黨加入英國獨立黨。而在此次大選中,改革黨以14.3%的得票率在所有參選黨派中位居第三,不但刷新了英國民粹政黨的得票率紀錄,而且直接獲得了5個議席。
改革黨成立于2021年,前身為從英國獨立黨分裂出來的“脫歐”黨,其主要政治主張包括反對歐洲一體化并要求英國退出歐洲人權法院,反對移民并強調清除所有非法移民,反對氣候變化政策特別是凈零排放政策。改革黨吸引了對工黨和保守黨經濟社會政策不滿的部分民眾,特別是主張英國應與歐盟徹底“割離”,并認為移民破壞了英國傳統文化和價值的兩大選民群體。2024年7月底至8月初,英國多地發生了針對穆斯林及其他移民的抗議活動,并演變為2011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暴力騷亂,這表明當前英國社會族群對抗和排外情緒仍很嚴重,改革黨的政策主張正好順應了此種民意,具有不小吸引力。盡管改革黨在議會中暫時還無法形成足夠的影響力,但其在民眾中的影響力無疑將給工黨的移民政策帶來壓力,如果處理不好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推高民眾對右翼民粹政黨和極右翼政黨的支持。
第三,政黨格局碎片化加劇。從英國政黨政治的發展歷程看,二戰后保守黨和工黨一直輪流占據絕對優勢地位,除個別年份曾出現過聯合政府之外,均為這兩個政黨中的一個單獨執政。然而,近年來英國政黨格局開始出現某種程度的碎片化趨勢,特別是2024年大選之后體現得尤為明顯。保守黨和工黨的得票率變化能夠最直觀地反映英國政黨格局碎片化的發展趨勢。二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之前,這兩個政黨的得票率之和一直接近甚至超過90%,1951年時最高達到96.8%。1974年是個重要的分水嶺,在當年2月的大選中,兩黨得票率之和只有75%,首次降至80%以下。此后,除個別選舉外,兩黨得票率之和從未超過80%,其中2005年和2010年還不到70%。在2024年大選中,兩黨得票率之和更是首次降至60%以下,是二戰以來的最低點。如果去除另外一個傳統政黨自由民主黨的得票率,則能夠更清楚地看到這一碎片化趨勢:直到1992年,除三個傳統政黨之外的其他政黨的得票率之和才剛剛超過5%,1997年突破了9%,2005年則突破了10%,此后基本保持在10%—12%之間(2015年除外);而2024年這一比例則一舉超過了30%,是二戰以來的最高點。與得票率的變化趨勢相同,工黨和保守黨的議席數量之和占比也出現了下降:1997年首次降至90%以下,但在2024年之前仍然保持在85%以上,甚至接近90%,2024年則首次降至不足85%。特別是原來的一些邊緣性政黨在議席數量或影響力方面實現了重要突破,從而加速了英國政黨格局的碎片化。

第四,“民主赤字”進一步加重。長期以來,英國選舉制度中一個飽受詬病的問題是,簡單多數投票制造成政黨得票率與議席數不成比例:候選人只要在一個選區獲得最多票數即可當選,而無需達到最低比例或最低門檻。這在2024年選舉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特別是工黨和改革黨。工黨的得票率僅有不到34%,即只獲得了970多萬張選票,比2019年還少57萬張,這也是二戰結束以來第二次出現執政黨獲得的票數不足1000萬張的情況。但工黨的議席數卻占到了總數的63%以上,是有史以來獲勝政黨得票率與議席數反差最大的一次。而改革黨盡管獲得了14.3%的選票,但其議席數量占議席總數的比例還不到1%。原因在于,英國的選舉制度對傳統大黨更有利,因為它們都有長期固定的“安全選區”(即該黨支持者比較集中的選區),而小黨尤其是新興政黨的支持選民則分散在各個選區,造成其得到的選票難以集中,從而很難獲得議席。這一“民主赤字”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質疑英國選舉制度的民主性和代表性。英國選舉改革協會認為,簡單多數投票制“不利于選民,不利于政府,也不利于民主”。[1]英國國家社會研究中心2024年6月的調查報告顯示,有53%的選民支持改革選舉制度,認為當前的選舉制度對小黨不公平。[2]然而,只要工黨和保守黨擁有決策權,英國的選舉制度就很難改變,這一“民主赤字”也將長期存在。正因如此,部分選民參與政治的意愿越來越低,2024年大選的投票率不到60%,是2001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在工黨獲勝的選區中,投票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選區更是超過了75%。[3]
工黨之所以能夠在14年后重新執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得益于自身銳意改革,也有保守黨表現太差的因素。與此同時,右翼選票分散以及政治鐘擺效應都發揮了不同程度的助推作用。
第一,工黨淡化意識形態色彩,力圖改變激進形象。工黨前任領袖科爾賓屬于激進左翼,他的一些主張比較極端,例如全面實行國有化、廢除君主立憲制、放棄核武器、退出北約等。這些主張與英國以穩定和漸進改革為特點的政治文化格格不入,無法贏得多數選民的支持。為改變這一狀況,其繼任者斯塔默著力對工黨進行改革,尤其注重淡化意識形態色彩,放棄抽象、教條的原則,更強調實用主義。在競選工黨領袖期間,斯塔默于2020年1月在《衛報》發表文章,提出將所謂“道德社會主義”作為工黨的意識形態基礎,即在堅持公平和平等等傳統價值的同時,更強調實用性和執政能力,特別是以解決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為宗旨。[4]斯塔默弱化工黨意識形態色彩的目的是與科爾賓的激進左翼立場進行“切割”,改變工黨在選民心目中的激進形象,打造更加溫和的中間路線。為此,斯塔默不僅將科爾賓開除出工黨,還清除了大量激進左翼成員,同時通過決議取消黨內的極左翼團體。斯塔默本人的立場屬于“軟左翼”,即介于激進左翼與右翼之間。在他的帶領下,工黨越來越遠離激進左翼路線,向布萊爾“第三條道路”的中間道路回歸。這一策略效果明顯,工黨自2022年底以來支持率一直領先保守黨,并于2022—2024年連續三次在英格蘭地方選舉中獲勝。斯塔默的改革在提升工黨影響力的同時,也加劇了工黨內部激進左翼與中間派之間本已存在的分歧,對黨內團結形成了挑戰。

第二,保守黨表現糟糕使其失去民眾信任。保守黨近幾年執政業績不佳,特別是英國2020年退出歐盟之后,經濟、社會、政治陷入混亂。在經濟領域,2020年英國國內生產總值萎縮9.4%,2021年落后于印度降為第六大經濟體,2023年下半年再次陷入衰退,特別是能源和食品價格攀升造成2022—2023年通脹率一度超過11%,生活成本危機加劇。這也導致貧困率進一步上升,英國2022—2023年絕對貧困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18%,其中兒童貧困現象更為突出,約有25%的英國兒童生活在“絕對貧困”狀態。[5]在社會領域,由于長期投入不足,公共服務尤其是國民醫療服務體系設施陳舊、效率低下,新冠疫情甚至使其一度陷入癱瘓。在移民問題上,保守黨在“脫歐”時承諾將凈移民數量控制在10萬人以內,但移民數量年年增加,其中非法移民數量在2022年創下新高,比2018年增加了2倍多,達到5.2萬人,[6]這使得族群對抗與排外情緒日益嚴重。在政治領域,英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政局動蕩,三年內五易首相,在2022年7月至10月不到四個月的時間更換了三任首相,再加上各種丑聞頻出,保守黨失去民眾支持不足為奇。2024年4月天空電視臺的一項民調顯示,2019年以來,民眾對政府信任度明顯下降:表示“幾乎從不相信”政府會將國家需求置于政黨利益之上的受訪者比例從26%上升到49%;在“脫歐”公投中支持“脫歐”的受訪者中,“幾乎從不相信”政府的比例從23%增加到了56%;認為政治家并不關心民眾訴求的受訪者從51%增加到了73%。[7]
第三,改革黨參選導致右翼選票分散。在2019年大選中,為了保證保守黨獲勝以便順利實現“脫歐”,“脫歐”黨(改革黨的前身)沒有在保守黨2017年獲勝的選區推出候選人,從而避免了右翼選票分散。但在2024年競選后期,改革黨突然宣布參選,隨后其民調支持率不斷上漲,在大選前甚至一度超過保守黨飆升到第二位。支持保守黨與改革黨的選民在年齡和受教育程度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他們年齡偏大且受教育程度較低,因此兩黨在選舉中構成了直接的競爭關系。改革黨在2024年大選中獲得的5個議席全部是保守黨在上屆大選中獲得的議席;在2019年投票給保守黨的選民中,有25%改投了改革黨;而既在2016年“脫歐”公投中支持“脫歐”,又在2019年大選中支持保守黨的選民中,有30%改投了改革黨。[8]對這部分選民而言,支持改革黨更像是對保守黨在英國“脫歐”后施政不力表達不滿的一種“抗議投票”。
事實上,在此次大選中,工黨盡管在議席數量上遠超保守黨和改革黨的總和,但其獲得的選票數少于后兩者相加的票數:工黨獲得了970萬張選票,而保守黨和改革黨總共獲得了將近1100萬張選票,超出工黨100多萬張。因此,如果改革黨像2019年大選一樣沒有與保守黨直接競爭,那么工黨未必能夠取勝,即使獲勝也未必能夠取得絕對優勢。正是由于改革黨分散了右翼選民的選票,才助推工黨大勝。有鑒于此,保守黨內部有不少聲音呼吁與改革黨組成競選聯盟。盡管英國前首相約翰遜和蘇納克都曾拒絕這一選項,但未來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
第四,政治鐘擺效應發揮重要影響。英國選民在見證了偏右的保守黨帶來的種種亂象之后,選擇了偏左的工黨,政治鐘擺效應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影響。在英國政治鐘擺效應下,保守黨和工黨總會交替執政:1979—1997年保守黨連續執政18年,1997—2010年工黨連續執政13年,2010—2024年保守黨連續執政14年。在執政黨業績較好的情況下選民會選擇繼續支持執政黨,但在執政黨業績不好的情況下,除了保守黨和工黨各自的“鐵桿”選民以外,其他游移不定的選民就會將票投給在野黨,期望政府的更迭能夠帶來改變,從而形成選舉政治上循環往復的鐘擺效應。
究其根本,這也不過是英國選民的一種無奈選擇罷了。工黨和保守黨兩黨的政策越來越趨同,特別是其經濟、社會、稅收政策等都沒有太大區別,致使民眾越來越認為兩者之間的差別不大。輿觀的一項民調顯示,2024年,認為工黨和保守黨之間“沒有太大區別”的選民比例從2019年的10%上升至40%,認為兩黨之間“區別很大”的選民則從2019年的47%降至12%。[9]在這種情況下,選民更多出于一種“試試看”的心態,希望通過改換執政黨使社會、經濟狀況實現好轉。
在競選期間,工黨將“變革”“重構”等作為“關鍵詞”,力求突出與保守黨的區別。但從工黨的競選綱領、首相斯塔默和外交發展大臣拉米的演說,以及工黨政府就職后發布的一些立法綱要和政策動議來看,其外交政策特別是在烏克蘭危機、英美關系和對華政策等重大問題上,將延續保守黨政府的基本立場。與此同時,工黨政府外交政策在如下方面也體現出一些變化:一是在外交理念方面推出“進步現實主義”,二是將安全作為重點議題,三是將歐洲地區作為外交重點方向。
第一,以“進步現實主義”外交理念為基礎向更加務實的方向發展。2024年5月,拉米在《外交事務》雜志上發表《進步現實主義——英國為何必須規劃新的全球路線》一文,對“進步現實主義”外交理念進行系統闡述。拉米指出,“應用現實主義手段以實現進步主義目標……應用現實主義的邏輯并非僅僅為了積聚權力,而是用于服務正義目標”。[10]可見,這一理念包含現實主義和進步主義兩個因素,“現實主義”是手段,而“進步主義”(即“理想主義”)則是目標。換言之,所謂“進步現實主義”事實上是一種試圖將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起來的外交“第三條道路”,與布萊爾時期的“道德干預主義”有相似之處,但相較于保守黨政府的“全球英國”理念更加務實,或者說現實主義成分更多一些。以“進步現實主義”理念為出發點,工黨政府在自我定位和自我認知上摒棄了不切實際的“全球英國”口號,承認自己不再是“超級大國”或“全球大國”,而是一個中等強國,并以此作為制定外交政策的基礎。與此同時,英國仍強調外交政策中的價值觀因素,特別是尋求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對外援助等領域納入“公平”“人權”等價值觀。然而,所謂“現實主義”和“進步主義”本身就存在矛盾,想要真正實現二者之間的平衡十分考驗工黨的政治智慧。
第二,從現實主義出發將安全作為外交重點議題。工黨在競選綱領中指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實現國家安全,認為應對日益惡化的全球安全局勢是外交政策的核心任務與首要責任。[11]斯塔默在競選開始后的第一次演說中將經濟安全、邊境安全和國家安全并列作為未來政策的“三項基礎”。[12]工黨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視安全問題,一方面是基于其對國際秩序和國際形勢認知中的“不安全感”在加劇。工黨政府認為“當前英國正處于新的危險時代,其特征是易變性和不安全”,[13]認為導致不安全的原因既有傳統威脅,也有科技革命、氣候變化以及網絡攻擊等非傳統威脅。另一方面工黨希望借此機會改變選民認為自己應對安全議題的能力不如保守黨的傳統印象。一般來說,選民認為工黨更擅長處理醫療、教育和環境等問題,而保守黨則更擅長處理安全議題。安全確實并非工黨的傳統優先議題。為實現“國家安全”,工黨政府重申要將防務開支提高到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并承諾“毫不動搖”地支持北約框架下的集體安全機制。同時,工黨政府多次表示堅定支持烏克蘭,并承諾在2030—2031財年之前每年向烏克蘭提供30億英鎊軍事支援,但這些具體政策與保守黨政府相比差別不大。
第三,在外交重點方向上重新聚焦歐洲。工黨政府希望在與歐洲加強安全合作的基礎上,全面改善與歐盟和歐洲國家的關系,從而扭轉“脫歐”后英歐關系的緊張局面。2024年7月18日,斯塔默在歐洲政治共同體第四屆峰會上發表演說時多次強調安全合作是英國與歐盟重建關系的核心。工黨政府之所以急于與歐盟改善關系特別是加強安全合作,一方面是出于對國際安全環境惡化的擔憂,另一方面則是擔心美國大選后其對歐政策會出現變化,即減少對歐洲安全防務的支持。為此,英國擬與歐盟簽署新的安全條約作為英歐合作的基礎,同時在貿易、能源、衛生、氣候變化和非法移民等多項議題上同歐盟展開全面合作。在與歐洲國家的雙邊關系方面,德國、法國、波蘭和愛爾蘭等國是英國的外交重點。斯塔默在上任當晚就與德法領導人通電話,表示希望與兩國加強經濟與移民領域的合作;拉米上任后第一天就前往德國、波蘭和瑞典訪問,充分表達了與歐洲“重置”盟友關系的意愿。然而,作為退出歐盟的“第三方”國家,英國與歐盟的合作機制必定存在障礙,難以順暢運轉;而隨著歐洲政治日益右轉,歐盟在推動國際發展援助和氣候政策等方面的意愿會相對下降,但這恰恰是英國工黨政府特別注重的領域。另外,法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國內政治也存在變數。鑒于此,英歐合作將面臨諸多挑戰,前景仍是未知數。

第四,在處理大國關系方面將表現出更大程度的延續性。在將外交重心轉向歐洲的同時,工黨政府仍將高度重視發展對美關系,美國仍是英國最重要的盟友,這一定位與保守黨政府沒有任何差別。為此,工黨政府將通過各種雙多邊途徑努力維系并鞏固與美國的“特殊關系”。這既源于美國是英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最大的外資來源國,也源于與美國的合作對英國安全不可或缺。但是,英美關系走向不會一帆風順,一方面美國大選結局難料,另一方面英國的“進步現實主義”理念更強調價值觀和國際法,將可能導致英美雙方在諸如巴以沖突等問題上產生更大分歧,有可能成為妨礙雙方關系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關系上,工黨政府不會作出太大改變,但與保守黨政府相比,亞太地區在英國外交戰略中的重要性可能有所下降。在對華政策方面,工黨政府提出所謂“3C”立場,即在可以合作的問題上合作(Cooperate),在有需要的領域競爭(Compete),在必需的情況下對中國發出挑戰(Challenge),這與保守黨時期的對華政策十分相似,體現出工黨與保守黨一樣既擔心中國崛起,又不得不在應對全球問題時與中國合作的矛盾心理。但與保守黨政府相比,工黨政府的對華政策可能更加務實。2024年8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英國首相斯塔默通電話,斯塔默表達了希望推動發展長期、穩定、具有戰略意義的英中關系的意愿。
英國工黨在2024年議會選舉后“強勢回歸”,重新占據主導地位,這意味著英國的政黨政治出現了以左翼回歸為主要特征的新變化。但英國右翼仍具有很強的影響力,特別是民粹政黨改革黨的崛起,將對工黨政府的政策特別是移民政策帶來持續挑戰。與此同時,諸多邊緣和新興政黨影響力的增強,加劇了英國政黨格局的碎片化,并進一步凸顯了其政治制度中固有的“民主赤字”。這表明,重建民眾對主流政治和主流政黨的信心仍是十分艱巨的任務。工黨得以獲勝,除了自身銳意改革以外,也源于保守黨業績不佳以及政治鐘擺效應。因此,如果工黨政府不能迅速使英國恢復經濟增長、實現民生改善,民眾也會考慮“拋棄”工黨。為了表明與保守黨政府的區別,工黨政府以“變革”“重構”等作為外交政策的“關鍵詞”,試圖在外交理念、重點議題和重點方向上作出改變,但在大國政策方面,其延續性大于變化性。當然,鑒于工黨政府剛剛上臺執政,其各項政策還處于調整階段,后續變化仍有待觀察。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專項項目(項目批準號:20VGQ010)的階段性成果
[1]WilliamChislett,“TimefortheUKtoAdoptSpain’sElectoralSystem?”July2024,https://www.realinstitutoelcano.org/en/commentaries/time-for-the-uk-to-adopt-spains-electoral-system/.
[2]JohnCurtice,IanMontaguandChujanSivathasen,“DamagedPolitics?TheImpactofthe2019-24ParliamentonPoliticalTrustandConfidence,”June2024,https://natcen.ac.uk/sites/default/files/2024-06/BSA%2041%20Damaged%20Politics.pdf.
[3]ApuravBhatiya,“WhatHappenedinthe2024UKGeneralElection?”July2024,https://www.economicsobservatory.com/what-happened-in-the-2024-uk-general-election.
[4]KeirStarmer,“LabourCanWinAgainIfWeMaketheMoralCaseforSocialism,”January2020,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0/jan/15/labour-socialism-values-election-economic-model.
[5]ThomasBrown,“ChildPoverty:Statistics,CausesandtheUK’sPolicyResponse,”April2024,https://lordslibrary.parliament.uk/child-poverty-statistics-causes-and-the-uks-policy-response/.
[6]“GovernmentAdmitsIllegalImmigrationofatLeast135000since2017ButNumberLikelyMuchHigher,”MigrationWatchUK,February2023,https://www.migrationwatchuk.org/news/2023/02/09/detected-illegal-immigration-of-at-least-135000-since-january-2018.
[7]WillJennings,“ACrisisofTrustinOurPoliticsSpellsTroublefortheGovernment,”April2024,https://news.sky.com/story/a-crisis-of-trust-in-our-politics-spells-trouble-for-the-government-13122344.
[8]AdamMcDonell,“HowBritainVotedinthe2024GeneralElection,”July2024,https://yougov.co.uk/politics/articles/49978-how-britain-voted-in-the-2024-general-election.
[9]同[7]。
[10]DavidLammy,“TheCaseforProgressiveRealism:WhyBritainMustChartaNewGlobalCourse,”April2024,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nited-kingdom/case-progressive-realism-david-lammy?check_logged_in=1.
[11]“Labour’sManifest/StrongFoundation,”TheLabour,June2024,https://labour.org.uk/change/strong-foundations/.
[12]“KeirStarmerSpeech:CountryFirst,PartySecond,”TheLabour,May2024,https://labour.org.uk/updates/press-releases/keir-starmer-speech-country-first-party-second/.
[13]“PM’sRemarksattheNATOSummitPressConference:11July2024,”July2024,https://www.gov.uk/government/speeches/pms-remarks-at-the-nato-summit-press-conference-11-july-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