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與國家實力的顯著增強,高質量發展已成為主旋律,這一進程對新聞紀錄片的對外傳播質量提出了更為嚴苛的標準。新聞紀錄片作為連接國內外受眾的橋梁,不僅承載著傳遞新聞事件真相的重任,還肩負著向世界展示中國發展面貌、促進文化交流的使命。
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新聞紀錄片需精準把握傳播價值,既要彰顯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魅力,又要敏銳洞察并尊重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差異與思想多樣性,以此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有效傳遞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與深厚底蘊。
文章立足于我國新聞紀錄片的發展現狀,從多維度深入剖析新聞紀錄片在對外傳播中的價值體現。通過系統性闡述與細致研究,文章旨在探討如何進一步優化新聞紀錄片的傳播策略,以更加精準、高效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多維度的中國,促進全球文化的交流與互鑒。
關鍵詞:新聞紀錄片;對外傳播;文化交流;價值體現;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5-0055-05
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對外文化傳播肩負著彰顯大國風范、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新聞紀錄片作為一種直觀而生動的影像材料、深邃的文化載體及高效的傳播媒介,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鑒于此,深入剖析新聞紀錄片的對外傳播策略,并從明確傳播基調、優化內容題材、豐富傳播形式、拓寬傳播渠道等多個維度進行優化,對于凸顯新聞紀錄片國際傳播效能,進而發揮其在傳播民族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實踐價值。
同時,還應聚焦新聞紀錄片傳播路徑的精準定位、傳播方式的創新探索以及傳播理念的與時俱進,力求在提升新聞紀錄片全球影響力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一)新聞紀錄片概念
新聞紀錄片是新聞片和紀錄片的統稱,是指通過攝影、攝像等方式采集新聞事件信息,并經過整理后進行紀實報道的一種形式[1]。
新聞紀錄片,作為以真人真事為核心題材的媒介形式,深入剖析真實或歷史事件,運用生動的表現手法引領受眾走進事件的核心。新聞紀錄片的創作基石在于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確保內容緊貼客觀實際,堅決抵制虛構與偽造,從而真實映照現實世界的種種問題與挑戰。新聞紀錄片的題材廣泛而多元,既涵蓋即時發生的熱點事件,也追溯過往歷史的痕跡,無論事件規模大小,都能成為新聞紀錄片的內容。
此外,自然風光的壯麗、城市發展的軌跡、社會風貌的變遷等豐富多樣的題材,均被新聞紀錄片所青睞,展現了其內容的豐富性與形式的多樣性[2]。
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新聞紀錄片正逐步邁向新生態、新模式,影響力日益擴大。在此過程中,新聞紀錄片的結構布局、文化內涵及內容特色等維度,均成為學術界與社會關注的焦點。受眾在觀看新聞紀錄片時,能夠依托真實且全面的信息,深化對新聞事件的理解與認知,進而促進信息的有效傳播與社會的廣泛共鳴。
(二)新聞紀錄片特點
相較于其他影像形式,新聞紀錄片的鮮明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真實性夯實新聞紀錄片的根本。新聞紀錄片緊密根植于現實生活,未經任何藝術加工,直接對真實事件進行深入剖析與精煉,真實再現生活原貌。片中人物與事件均源自真實,賦予受眾直接洞悉事件起因、發展及結果的窗口[3]。
例如,《中國滑雪醫生》巧妙運用紀實敘事手法,緊密圍繞2022年北京冬奧會,以真實事件的深度報道與剖析為基石,講述滑雪醫生在冬奧會期間的辛勤身影與不懈付出,生動展現了這一特殊職業背后的汗水與堅持。
第二,長久性鑄就新聞紀錄片的價值。新聞紀錄片不僅是即時事件的記錄者,更是歷史的見證者與傳承者。新聞紀錄片跨越時間的長河,既聚焦當下熱點,也回顧歷史滄桑,成為推動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文化載體。與追求時效性的新聞報道不同,新聞紀錄片允許受眾隨時回望過往,重溫歷史瞬間。
例如,《紫禁城》以我國標志性文化遺產——紫禁城為核心,穿越時空的隧道,細膩剖析其古今風貌的變遷。這部新聞紀錄片從大歷史的廣角鏡出發,不僅捕捉了紫禁城本身的滄桑巨變,更巧妙地將之融入近年來國家發展的宏偉敘事中,為觀眾鋪展了一幅幅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絢麗畫卷。
第三,多樣性豐富新聞紀錄片的形式。新聞紀錄片內容廣泛,題材多元,無論是人文地理的深邃探索,還是人間百態的細膩描繪,均能囊括其中。新聞紀錄片的表現形式亦不拘一格,融合圖片、影像、音樂等多種藝術元素,為受眾帶來豐富的視聽享受。
例如,《登峰》以攀登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為壯麗舞臺,通過紀實手法,娓娓道來中國登山隊40余年的攀登傳奇。它不僅記錄了攀登途中的艱難險阻與輝煌成就,更激發了觀眾對自然界的無限敬畏,以及對我國登山勇士的崇高敬意,向觀眾傳遞了堅韌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力量。《新三峽》則運用先進的3D技術,將三峽大壩的百年滄桑巨變以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呈現于觀眾眼前。通過對三峽地區歷史脈絡的詳盡闡述,這部新聞紀錄片不僅展現了我國水利工程的偉大成就——“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象,更深刻反映了國家實力的崛起與民族自豪感的增強。
第四,客觀性是新聞紀錄片的生命線。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部分自媒體因利益糾葛而難以保持客觀中立,或顯主觀色彩。而新聞紀錄片則堅守客觀立場,嚴格依據事實真相進行報道,展現出高度的公正性與可信度,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可與尊重。
例如,《播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作為多部高校聯合打造的力作,通過實景拍攝與珍貴歷史影像資料的巧妙融合,確保了內容的客觀性與權威性。它系統地梳理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歷程,為探索其在中國的發展軌跡提供了寶貴資料。
綜上所述,新聞紀錄片以其真實性、長久性、多樣性和客觀性的特點,在展現社會現實、傳承歷史文化、弘揚精神價值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與互鑒已成為促進國家間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橋梁。我國新聞紀錄片作為承載著真實、豐富、多元文化信息的傳播載體,其對外傳播不僅具有深遠的意義,更蘊含著巨大的價值。
(一)促進國際間文化交流與理解
新聞紀錄片以其獨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成為展現一個國家文化、歷史、社會風貌的生動窗口。我國新聞紀錄片的對外傳播,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歷史的悠久綿長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這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閡,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和認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在這個過程中,觀眾能夠跨越語言和地域的界限,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4]。
(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在全球化競爭中,文化軟實力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我國新聞紀錄片的對外傳播,不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精髓,還展示了中國在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的成就與貢獻。這有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同感和好感度。
(三)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新聞紀錄片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記錄、整理和傳播文化遺產,為中華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我國新聞紀錄片不僅展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融入了現代元素和創新思維,使得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四)促進全球治理與合作
在全球治理的進程中,各國間的溝通與協作至關重要。我國新聞紀錄片通過對外傳播,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努力與貢獻。這有助于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信任和支持,促進各國在共同關心的領域開展合作。同時,新聞紀錄片還能夠引發國際社會對某些全球性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推動國際社會形成共識并采取行動[5]。
(五)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傳播人才
新聞紀錄片的對外傳播需要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傳播規律的文化傳播人才。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將不斷培養和造就一批高素質的文化傳播人才隊伍。他們將通過參與新聞紀錄片的策劃、制作、傳播等環節,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國際傳播能力。這些人才將成為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貢獻智慧和力量。
我國新聞紀錄片對外傳播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促進文化交流與理解、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更在于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促進全球治理與合作以及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傳播人才。因此,應高度重視新聞紀錄片的對外傳播工作,不斷優化內容題材、豐富傳播形式、拓寬傳播渠道,為新聞紀錄片對外傳播貢獻更大的力量。
(一)明確傳播基調
我國新聞紀錄片的對外傳播首先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6]。基于此,在文化多元交流背景下,我國新聞紀錄片應總結成功經驗、大膽創新。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更多外國受眾通過觀看中國新聞紀錄片真正認識和了解中國,體悟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同時,要在新聞紀錄片的內容上下功夫,確立蘊含中國精神的傳播基調,調整相關的傳播策略。
例如,新聞紀錄片《冬奧之約》以備受關注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內容題材。冬奧會作為各個國家積極參與的國際性賽事,在全球范圍內擁有非常龐大的受眾群體,因此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題材,能夠提高曝光度和關注度,從而加強對外傳播,體現對外傳播價值[7]。《冬奧之約》以奧運健兒、奧運精神為主題,向世界各國觀眾傳達我國對冬奧會的態度和精神,從而讓更多觀眾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8]。《冬奧之約》基于我國奧運健兒的視角,反映出我國的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從而促進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充分發揮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堅定文化自信。與此同時,在制作新聞紀錄片的過程中,應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文化元素緊密融合,豐富新聞紀錄片的文化和精神內涵,體現新聞紀錄片的文化魅力。
(二)優化內容題材
內容題材是新聞紀錄片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決定性因素,科學選擇內容題材尤為重要。選擇熱點話題、共性議題等高質量的內容,可以激發國外受眾的興趣。同時,在對外傳播過程中,要注重文化形象的塑造,通過新聞紀錄片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信仰和精神文明,從而讓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9]。
在優化新聞紀錄片內容題材的同時,要注重體現新聞紀錄片的柔和性與寫實性,使其在播出后能夠受到外國觀眾的青睞,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在優化新聞紀錄片內容題材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內容題材的獨特性和創新點,基于題材特定的文化背景等,應用現代技術手段,打造高質量的新聞紀錄片,切實增強新聞紀錄片的觀賞性,深入淺出地講述事件,塑造大國形象。
以新聞紀錄片《China·瓷》和《舌尖上的中國》為例。《China·瓷》和《舌尖上的中國》分別講述我國瓷器文化和飲食文化,外國人對這兩種文化都非常感興趣。以瓷器和飲食為題材,能夠激發更多外國觀眾的好奇心,從而強化新聞紀錄片的傳播效果[10]。
同時,瓷器和飲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標志,在國際社會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人們一提到瓷器和東方飲食,就會想到中國。因而《China·瓷》和《舌尖上的中國》在內容題材選擇方面相當成功,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因此,通過優化新聞紀錄片內容題材,可以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從而達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目的[11]。
(三)豐富傳播形式
新聞紀錄片的對外傳播不應固守傳統形式,而是要結合時代精神和先進技術,對傳統傳播形式進行現代化轉型。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生活節奏顯著加快,人們的碎片化時間增加,單集時間較長、內容過多的紀錄片已不適應發展需求。
針對以上問題,要豐富新聞紀錄片的傳播形式。例如,將新聞紀錄片切分成系列短視頻或短劇,從而滿足人們的碎片化觀看需求。但以短視頻或短劇形式呈現的新聞紀錄片也要嚴把質量關,確保每一條短視頻或每一集短劇都具有亮點,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激發人們的觀看欲望。
同時,要注重將短視頻或短劇發布在不同平臺上,以此拓寬新聞紀錄片的傳播渠道,從而擴大傳播范圍,提升對外傳播價值。央視和部分省級電視媒體制作的新聞紀錄片,凸顯出對外傳播形式的多樣性,借助自媒體平臺,展現新聞紀錄片對外傳播的便捷性、時效性優勢。
例如,以騰訊、優酷、愛奇藝、嗶哩嗶哩、芒果TV等為代表的中長視頻播放平臺,成為新聞紀錄片對外傳播的主要載體和工具。同時,在這些平臺播放的新聞紀錄片實現了傳播形式的革新,進一步推動了新聞紀錄片的對外傳播[12]。
(四)拓寬傳播渠道
在傳播渠道方面,新聞紀錄片要有效利用不同媒體、社交平臺,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不同終端實現立體化的對外傳播,以此體現對外傳播價值[13]。可以與國外知名媒體、社交平臺和電視臺等建立合作關系,從而實現新聞紀錄片的多渠道對外傳播。
新聞紀錄片制作方還可以與國外知名新聞企業和媒體團隊合作。外國新聞企業和媒體團隊往往擁有大量受眾,因此通過外國團隊傳播推廣我國新聞紀錄片,能夠獲得更大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從而為我國新聞紀錄片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14]。要積極借鑒國外知名新聞紀錄片的傳播經驗,在不斷創新中開拓國際市場。
要以文化為本,綜合考量,拓寬新聞紀錄片傳播渠道。通過打造新聞紀錄片特色品牌,創辦一批優秀的紀錄片頻道,建立多個視頻網站,逐步打造紀錄片新圈層,以滿足受眾的需求。
例如,探索打造微紀錄片,以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拓寬新聞紀錄片的傳播渠道,創新新聞紀錄片傳播模式。同時,打造視頻網站獨家播出平臺,通過優酷、搜狐、愛奇藝等網站播放新聞紀錄片。
另外,可以結合各大社交媒體,開辟專門的新聞紀錄片板塊,從縱向和橫向兩個層次拓展新聞紀錄片的傳播渠道[15]。
我國新聞紀錄片對外傳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對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新聞紀錄片亟需從多維度出發,優化對外傳播策略。具體而言,包括傳播基調的積極與包容、內容的精選與深化、形式的豐富和多樣、傳播渠道的拓寬與創新等。
新聞紀錄片的對外傳播,要深刻理解并把握海外受眾的實際需求。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在內容上力求新穎獨特,能夠觸及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心靈共鳴點,還要確保信息的傳遞方式貼近受眾習慣,以增強吸引力與感染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外國觀眾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進而實現新聞紀錄片在對外傳播中的最大價值。
總之,新聞紀錄片作為文化交流的橋梁,其對外傳播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識與理解具有深遠意義。我們應當持續探索與實踐,讓新聞紀錄片成為展現中國魅力、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窗口。
參考文獻:
[1] 潘曦陽.國產西北題材紀錄片的國際化敘事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7):54-57.
[2] 劉彤,張莉.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對外傳播的創新策略研究[J].新聞世界,2022(7):83-86.
[3] 周玉蘭,李欣霖,楊小涵.他者視域下中國小康故事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以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為例[J].未來傳播,2023,30(4):101-108.
[4] 鄭雅閣,馮德嶺.傳統手工藝題材紀錄片敘事策略研究:以陳醋釀造拍攝實踐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5):3.
[5] 梁一洪.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影像話語構建:以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為例[J].藝術科技,2022,35(11):15-18.
[6] 彭雅倫,張莉.紀錄片對外敘事與傳播策略分析:以中俄合拍《這里是中國》為例[J].新聞潮,2022(1):34-36.
[7] 張東方.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形象建構與傳播:以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為例[J].科技傳播,2022,14(7):98-100.
[8] 王飄巖.框架理論視域下的國際傳播路徑研究:以湖南廣播電視臺紀錄片《我們的非洲朋友》為例[J].采寫編,2021(11):131-132.
[9] 王超群,廖明珠.對外傳播中的中國鄉村青年形象塑造研究:以微紀錄片《田野上的青春》為例[J].電視研究,2023(8):75-78,90.
[10] 王芊蘊,張欣.脫貧攻堅主題紀錄片的影像話語與傳播效果:基于TVB紀錄片《無窮之路》的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11):48-51.
[11] 趙雪倩.他我融合視域下紀錄片跨文化傳播的多模態話語敘事策略[J].今傳媒,2023,31(10):33-36.
[12] 王筱卉,袁奐青.我國文化類紀錄片的IP創作啟示:以“故宮”題材相關紀錄片為例[J].中國電視,2019(7):54-59.
[13] 賈廣宇.文化類紀錄片的影像表達變遷:以故宮題材紀錄片為例[J].聲屏世界,2020(8):70-71.
[14] 康文君.新聞紀錄片對外傳播價值體現探究[J].中國報業,2022(21):92-93.
[15] 何蘇六,程瀟爽.映像中國:紀實影像對外傳播的國家形象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12):103-107.
作者簡介 吳珺,記者,研究方向:文史類及紀實類紀錄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