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術誠信是科技發展和創新的基石,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是學術科研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尤其是學術論文發表過程中的學術造假等違反學術誠信的行為,損害了學術誠信,影響了學術研究質量,甚至阻礙學科發展、影響社會道德風氣。文章分析發現,制約學術誠信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有高校教師考評制度過于依賴學術論文、學術期刊論文學術規范缺失、科研評價體系不健全、學術期刊對學術不端把關不嚴、學術期刊編輯在判定學術不端行為時無章可循、相關部門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管懲處力度弱、高校在學術誠信方面監管不到位等。基于此,文章指出學術期刊在學術誠信體系建設中的重要性,并探究學術期刊助力科研誠信建設的具體措施:學術期刊編輯加大初審把關力度,加強對稿件的內容監督,為科技工作者分享有借鑒價值、真實可信的科研方法和學術成果;學術期刊積極引導,向科技工作者傳播科研誠信理念,助力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學術期刊編輯部制定學術不端判定標準,讓編輯判定稿件是否違反學術誠信有據可依;學術期刊完善采編系統,有效監管作者科研誠信,完善學術期刊科研誠信建設。
關鍵詞:期刊編輯;學術誠信;體系建設;學術不端;內容把關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5-0064-05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江西理工大學高教研究課題“科技期刊如何當好科研誠信的前沿哨兵”成果,項目編號:204200700141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盡管信息時代人們擁有豐富的知識獲取渠道,但針對學術前沿信息的獲取,高可信度的信息源仍然至關重要。期刊作為信息全面、便捷且可信度高的媒介,已成為學者和研究者獲取前沿學術信息的首選平臺。專家、學者結合實際生活和科研成果,撰寫科研論文并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為廣大讀者提供寶貴的信息資源。
學術期刊作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在學術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科研工作者的學術研究具有顯著指導意義。因此,確保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內容真實可靠至關重要。學術期刊編輯應認真履行職責,恪守職業道德,樹立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在編輯工作中發揮好監督作用。學術期刊編輯要具備判斷學術質量的能力,防止發表低質量論文,并嚴格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同時,學術期刊應倡導誠信原則,助力構建健全的學術期刊誠信體系,為學術研究創造健康、良好的環境。
(一)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隨著學術信息化的迅猛發展,科研誠信已成為當前備受矚目的議題[1]。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新型信息傳播平臺不斷涌現,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監管,違反學術道德的事件時有發生。此外,學術期刊論文中的學術不端行為也屢見不鮮,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一些高校教師為完成科研任務,發表未經嚴格審核的論文,甚至出現偽造數據、盜用圖片、剽竊內容等學術造假事件,這不僅降低了學術期刊論文的整體質量,還導致期刊及編輯的聲譽受損[2]。
科研院所和高校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產出地,尤其是高校的發文量占據較大比例。然而,當前科研評價體系和高校考核規則過度依賴論文發表數量和期刊等級,導致部分學者鋌而走險,采用不當手段以求快速發表論文。一旦論文出現造假行為,就會引發社會對學術界的廣泛質疑。因此,學術界必須高度重視并嚴厲打擊學術不端行為。若對學術不誠實現象視而不見或懲罰不力,其帶來的惡劣影響就會不斷加劇,損害學術界的聲譽和公信力。
(二)學術規范不完善
歐美國家對學術規范的研究已相當深入,如《芝加哥手冊》和《韋伯美國標準寫作手冊》等,詳盡闡述了學術寫作的各方面內容[3]。這些手冊詳細規定了注釋的引入方式、文章引用格式、地名和常見標點符號的使用等,為作者和期刊編輯提供了明確的指導和依據。
我國學術界對學術規范的研究尚且不足,且現有的學術規范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特別是在文章引用方面,缺乏詳細且操作性強的規則,但科技工作者并未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各大高校對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論文要求也各不相同。此外,對學術誠信的檢測手段尚不完善,對于盜用科研內容、數據、圖片等行為的界定不夠細化和準確,這給期刊編輯判斷文章學術誠信帶來了困難。
(三)科研評價體系不健全
經過深入調查,眾多企事業單位和高校在評定職工的職稱晉升、崗位晉升、年度考核及科研評估時,普遍將論文發表數量和發表刊物的級別作為重要考量指標。更令人關注的是,在部分民辦高職院校和公辦中小學,發表論文的數量不僅成為衡量科研工作量的關鍵要素,更是年度考核的決定性依據。若教師某年度沒有發表論文,則可能面臨年度績效被撤銷的風險。這種過于單一的評價體系極易催生浮躁心態和急功近利的思想,進而誘導部分人員忽視學術誠信,逾越學術道德底線,以弄虛作假的方式,制造虛假的科研數據和成果,嚴重損害科研環境的純凈性。
(四)對學術期刊編輯的監管懲處力度弱
當前,懲治制度的不健全導致監管機制的缺失[4],并且尚未形成國內外統一的論文質量評估體系。同時,期刊間信息流通不暢,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臺,導致同一篇論文可能在多本學術期刊上重復發表或經過少量修改后多次投稿。此外,不少學術期刊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沒有嚴把文章質量關,只要支付費用,即便質量欠佳的文章也能刊發。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學術期刊按版面收取高額費用,導致一些作者為了降低成本大幅刪減內容,進而降低了文章質量。令人擔憂的是,有些學術期刊忽視學術誠信,接受人情稿、加急稿,甚至收取高額中介費,嚴重違背了學術期刊編輯的學術誠信原則。
盡管針對學術不端行為已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但整體監管力度不足,懲罰力度較弱。首先,在監管方面,僅對科研人員及其所在單位提出嚴格要求,但部分條款闡述模糊,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其次,在監管范圍上,未將學術期刊編輯納入其中,導致部分編輯缺乏法律意識和道德約束。最后,在懲罰力度上,未將學術期刊編輯的違法行為納入違法亂紀范疇,導致部分學術期刊編輯法律意識淡薄,政治素養不高。
(五)高校監管力度不夠
學術不端行為頻發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術誠信教育和宣傳的不足,這導致部分師生學術誠信意識淡薄,沒有樹立學術道德倫理觀[5]。對于高校學生,尤其是研究生,除要求完成畢業論文外,還要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然而,學生由于自控力不強、科研能力欠缺,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科研成果。為了順利發表文章,部分學生不惜偽造實驗數據或尋求代寫服務[6]。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學生自身存在問題,還有導師指導與監督的缺失,以及高校對學術不端行為懲罰力度不足等。
社會誠信體系不完善,是學術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經濟和科技飛速發展,道德和誠信理念逐漸淡化。一些高校偏激的論文發表獎勵機制和職稱評審體系,也在某種程度助長了科研人員的學術不端行為。這些機制往往將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職稱評定和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標,導致部分學者為了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進而催生學術造假行為[7]。為了遏制學術不端行為,必須對學術誠信引起重視,加強學術誠信教育,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并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罰力度。
只有加強科研誠信建設,更好地發揮科研誠信系統的協同效應,才能為加強科研人員的誠信建設提供助力[8]。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術期刊應遵循誠信原則,為學者打造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端正學者的學術態度,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良好的科研環境對科技發展、科技創新以及科技人才健康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科技期刊作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能夠匯聚科技熱點,領跑科技前沿,為科研人員指明科研方向,因此,科技期刊的學術誠信建設不容忽視。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作者是引發學術不端的源頭,而期刊論文學術誠信把關主要依賴學術期刊編輯和審稿專家。其中,學術期刊編輯是重中之重,直接參與稿件的審閱和編輯加工,對稿件科研誠信的把關起決定性作用[9]。如果學術期刊編輯在工作中忽視學術誠信,會讓學術圈烏煙瘴氣,最終拉低整個學術界的誠信水平。學術期刊編輯加強對來稿的監管審核,能夠為期刊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有效減少學術造假行為,促使科研人員不斷追求卓越與創新,嚴格要求自己。
(一)學術期刊編輯加大初審把關力度,加強對稿件的內容監督
對學術期刊編輯來說,想要加強對作者的學術監督,首先要嚴格審核來稿的研究方向,通過作者提供的論文原稿,結合知網和相應研究數據一一審核,對于不合格的稿件,在提出審稿意見后予以退回。其次,學術期刊編輯要加強對稿件的內容監督。學術論文根據研究方向和內容分為不同類型,在審核來稿時,要盡量讓相同專業的編輯審核,以嚴把論文的質量關。最后,對于一些理工類的學術論文或包含數據的論文,應核查數據的真實性,通過作者的闡述,對文中的數據進行逐一推敲[10]。
同時,編輯人員在審核時應仔細分析來稿是否具有創新性。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應緊貼時代要求,與時代發展同步或超前于時代。在審查過程中,如果發現論文缺乏創新,應退稿。一些學術期刊社往往人手不足,每個人的工作量較大,為進一步提升來稿質量,發揮審稿專家具備學術專業性的優勢,可以委托一些學科專家作為期刊的初審人員,從文章創新性、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內容的充實度、數據的可靠性和結論的準確性等方面,對稿件進行更深層次的把控[11]。為進一步加強科研監督,有必要對學術期刊編輯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如掌握基本的PS技巧、文字處理技術、查閱文獻的方法等,以提高學術誠信監督工作效率。
(二)學術期刊積極引導,向科技工作者傳播科研誠信理念
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科研誠信建設是整個科研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科研體制及其相關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關系著能否有效維系科研誠信。不合理的考核要求和量化指標,可能導致少數科研人員為了通過科研考核而投機取巧,學術期刊應積極引導,向科研工作者傳播科研誠信理念,引導科研院所改革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評估制度,以成果原創性、開拓性、優質性、成果轉化、產出效益等為主導評價指標,堅持分類評價,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注重標志性成果質量、貢獻、影響,防止簡單量化、重數量輕質量,加快形成符合科技發展規律和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指標體系,改善學術風氣。學術期刊在發表論文過程中應通過目標責任制、專家盲審制、編輯人員監督制等維護學術期刊誠信,發揮學術誠信建設的正向作用,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科研環境。
(三)學術期刊編輯部制定學術不端判定標準,讓編輯判定稿件是否違反學術誠信有據可依
為進一步發揮學術期刊在科研監督與誠信建設中的作用,針對作者來稿,學術期刊編輯部有必要制定系統的學術不端判定標準,讓編輯判定稿件是否違反學術誠信有據可依,如論文的復制比應控制在什么范圍,如何判定論文圖片屬于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參考文獻的引用是否違反科研誠信,作者署名、基金掛名等是否存在學術不端等,學術期刊編輯在科研誠信的把關上要作出明確判斷,為學術期刊打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在學術期刊網站和刊物上明確投訴舉報方式,保證投訴人或舉報人的人身安全,從根本上規避學術不端行為。例如,每本學術期刊論文集的背后注明投訴舉報的方式,專門設立投訴電話或郵箱。編輯部一旦收到舉報信息,應立即對被舉報論文進行核查,約談論文作者,然后反饋給作者所在單位進行處理。
學術期刊引導科研工作者規范科研行為十分必要。學術期刊應通過多方努力,積極傳播科研誠信理念,引導、促進科研院所、高校和相關部門制定科研誠信、學術誠信相關準則和行為規范,并大力支持關于學術研究、同行評價、成果發表、決策咨詢、技術轉移的準則和決策[12]。為杜絕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學術期刊可以在一些高校的官網或有關部門的網站上公開發布投稿指南,宣傳期刊投稿官網,保證投稿渠道的規范性和準確性,以防作者將論文誤投到不正規的網站,泄露科研成果,衍生學術不端行為。建立科研學術信用數據平臺,為期刊提供數據查詢等服務。通過對比數據庫中的相關資料,有效統計來稿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概率,期刊編輯據此進行重點審查,最大限度避免學術不端,維護期刊平臺的學術誠信。
學術期刊為學術科研搭建專業和權威的交流平臺,在學術誠信建設中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3]。2011年,由多家刊物聯合發布的《學術誠信宣言》明確了刊物“共同抵制學術失范與學術失信現象,維護和凈化教育學術生態環境”的擔當和責任,學術期刊要加強教育,使編輯“認清社會使命,牢記編輯職責,恪守職業道德,固守學術良知,提高職業素養……嚴把稿件質量”等維護科研誠信的使命和道德素養[14]。
然而,有些學術期刊為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甚至一些期刊編輯違反學術誠信,降低了對文章學術性的判斷標準,甚至為了使學術性差的文章順利通過外審,將這些文章送至熟悉的審稿專家手上,通過打招呼的方式使文章通過審查。期刊編輯的科研誠信建設是學術論文科研誠信建設的關鍵,如果期刊編輯在論文審稿和編校過程中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將嚴重污染學術期刊交流平臺,給科研交流和科技創新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期刊編輯部應有系統的關于學術誠信教育的培訓環節,提升學術期刊編輯素質,并針對編輯建立嚴密的監督方式和嚴苛的懲戒制度。
(四)完善采編系統,有效監管作者科研誠信
為更好地發揮學術期刊在科研誠信監督中的作用,有必要完善學術期刊采編系統,對作者科研誠信盈利方面進行有效管理,在投稿系統中健全作者投稿機制,讓每個作者綁定能識別自己身份的信息,錄入期刊編輯部作者數據庫進行監管,通過數據信息初步篩選出學術不端行為。部分科研工作者或高校學生由于工作繁忙或學業繁重,無法抽出時間撰寫論文,往往會通過鋌而走險的方式,在網上尋找代寫機構,讓其幫忙代寫。針對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一旦發現這種現象,都應將其拉入誠信黑名單,限制其發表學術論文[15],并上傳至大數據平臺與其他期刊共享,讓作者對科研誠信產生敬畏之心。同時,依托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校、媒體、讀者、社會群體等對學術期刊的監督,完善學術期刊科研誠信建設。
科研誠信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前提,還是科研工作的基石,對科技創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受科研院所學術評價和考核制度的影響,科研人員面臨科研考核和職稱晉升的雙重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術論文造假問題頻發。作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學術期刊在維護科研誠信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盡管學術不端行為的源頭在于作者,但學術期刊在防范和治理這一問題上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稿件最直接的把關人,學術期刊編輯在發現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方面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學術期刊應積極引導,向科技工作者傳播科研誠信理念,并加強對作者來稿科研誠信的把關,完善期刊采編系統對學術不端的判定和記憶,建立編輯部數據庫,有效防范作者學術不端行為。始終以“內容為王”,不斷提高學術質量,并加強編輯學術誠信建設,杜絕人情稿、利益稿。此外,依托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校、媒體、讀者、社會群體等對學術期刊的監督,完善學術期刊科研誠信建設,構建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黃月薪.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論文的學術不端治理與科研誠信建設[J].天津科技,2021,48(12):74-77.
[2] 姜學霞.高校學報的學術誠信現狀及其建設途徑[J].惠州學院學報,2017,37(5):73-76.
[3] 吳堅.學術不端行為與科研誠信建設[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15(1):91-92.
[4] 董一歌.學術期刊編輯部主體性視角下學術不端行為分析及思考[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21,38(12):78-80.
[5] 徐佳憶,鄧履翔,杜焱,等.從大學生視角探究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在高校科研誠信建設體系中的角色定位[J].科技傳播,2022,14(7):25-28.
[6] 丁文.推動高校科研誠信管理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科技傳播,2023,15(3):21-24.
[7] 史海英,孫協勝,高凌杰.論學術研究和科技論文創作的功利性[J].天津科技,2021,48(12):78-80,84.
[8] 李霞玲,陳煒,管錦繡.科研誠信“自律”與“他律”協同建設的內在邏輯及現實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39(13):124-131.
[9] 朱冬梅.融媒體環境下編輯對期刊論文學術不端的防范措施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5):224-227.
[10] 孫開慶.學術期刊的倫理道德風險及防控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0):31-36.
[11] 盧小文.科技期刊編輯審稿工作的重點難點與對策[J].新聞傳播,2021(13):87-88.
[12] 牛曉敏,易軒.學術期刊規范性治理實踐[J].傳媒論壇,2020,3(11):98-99.
[13] 謝壽光.論學術出版在學術誠信建設中的責任與擔當[J].現代出版,2021(3):5-10.
[14] 鄒紅軍.學術誠信:基本內涵、現實危機與建設思路[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3(4):17-21.
[15] 郭春蘭.基于防范學術不端視野下科技期刊的“編輯把關”與“文責自負”[J].科技與出版,2017(11):43-48.
作者簡介 朱冬梅,編輯,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