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大致起源于唐,崛起于宋,經元、明、清各朝,直至今日依舊弦歌不斷。從最初的藏書之地,到后來逐步演變成讀書、教書、寫書的文化教育機構,書院承載著悠久的中華優秀教育傳統和文化傳統。
歷史上,文脈悠長、人文薈萃的中部地區是書院發展的重要區域。
湖南岳麓書院、河南應天書院和嵩陽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有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稱,這些書院既是中部地區的特色文化符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圣殿”。
一縷書香載千年文脈
盛夏,坐落于湘江西岸岳麓山中的岳麓書院熙熙攘攘。這座創辦于北宋開寶九年(976年)的古老書院,如今成為融合自然風光與人文底蘊的旅游勝地,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和研學團隊。
書院大門前,人們凝視著“惟楚有材,于斯為盛”這副聞名遐邇的對聯,仿佛還能看見大儒張栻、朱熹在此講學論道,開啟中國書院史上不同學派自由交流對話的先河;看見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從這里走出;看見一代代岳麓學子經世致用、傳道濟民、報效國家、胸懷天下的人生追求……
“通曉時務物理”“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朝書院深處走去,山間庭院里的每一塊匾額、每一座門庭、每一枚磚瓦,都是聯結過去與當下的橋梁。人們穿行其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和才華,感受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
“在古代,書院是讀書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近一二十年來,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熱潮,歷經起落沉浮的書院又開始煥發生機。”岳麓書院院長肖永明說,當下,承載悠久文化傳統的書院,仍是中國人心中的文化底氣和情感根脈。
河南登封,因地處嵩山之陽而得名的嵩陽書院內,古樹參天,古幽靜謐。千百年來,這里是歷代文人的精神圣地,如今,許多人仍喜歡到這里祈福許愿。
嵩陽書院建于北魏,興盛于北宋,經歷了佛、道、儒三個階段。北宋之后,文風大盛,司馬光、范仲淹、程顥、程頤等名家先后在此聚眾講學,傳播儒家理學思想,嵩陽書院成為“洛派理學”的發源地。
今日之嵩陽書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復后的建筑主體原貌,占地近萬平方米,分五進院落,有古建筑106間。2010年8月1日,包含嵩陽書院在內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鹿豕與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智仁獨得之天。”位于江西廬山五老峰東南麓的白鹿洞書院,依山傍水而建,有泉石之勝,無市井之喧。據史料記載,千余年前,唐末詩人李渤在此隱居,養了一頭白鹿隨其出入,再加上這里四山環合,中間地勢低,俯視如洞,故而得名。
白鹿洞書院開創于中晚唐,辦國學于南唐,定名于北宋初年,振興于南宋朱熹之手,享有“天下書院之首”的美譽。邁入白鹿洞書院,只見建筑重檐翹角,昂首欲飛,庭院花格,虛實相間,步步為景。在這個淡雅又不失莊重的樓閣庭院里,先賢書院、欞星門院、白鹿書院、紫陽書院和延賓館五大院落沿著書院前的溪水方向一字排開。
四大書院中,前述三所均坐落在山林之地,唯獨應天書院地處繁華鬧市之中。地處北宋時期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由私學“南都學舍”到官學,從應天書院升為應天府學,再由府學升為南京書院、南京國子監,其起源之早、規模之大、持續之久、人才之多,影響深遠。
當其他書院還停留在藏書、祭祀、講學等原有書院規制的情況下,應天書院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不僅講經,而且講文,從而培養了大量適應國家需要的股肱之材、廊廟之器。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就曾在應天書院苦讀五年、執教兩年。在這里,他完成了如《南京書院題名記》《上執政書》等許多代表作,其改革思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在這些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活化傳承”走進百姓生活
“四大書院大多坐落在風景優美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地方環境友好、安靜宜人,適合讀書思考,是讀書和做學問的好地方。現存古代書院兼具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利于書院開啟研學游的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黃河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立新說。
作為古代學術思想的生成地,書院具有教育和研究的雙重功能。如何讓書院走進人們的生活?“書院‘活’起來,要堅持以思想道德教育為靈魂,使繼承傳統與轉化創新融通并進。”李立新說,以書院發展引領文旅發展,實際上是一種深度挖掘和活化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思路。
岳麓天下山,書院天下名。歲月流轉,如今游客沿石階拾級而上,在岳麓書院講堂前駐足品讀全文108字的岳麓書院學規。“我們希望通過文旅結合的方式,宣傳湖湘歷史文化、中國書院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岳麓書院黨委書記陳宇翔說。
據了解,近年來,岳麓書院推進“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加強湖湘文化和書院文化的數字、人文、科技融合,推出了“岳麓書院有聲故事庫”、紀錄片《岳麓書院》等文化產品,落地“岳麓書院智慧導覽”系統等。
“千年學府,使命唯新。我們會持續活化岳麓書院深厚的中華文化積淀,向全國、全世界生動展示湖湘文化、書院文化的價值和魅力。”陳宇翔說。
暑期到來,嵩陽書院成了打卡熱地。先師祠、講堂、道統祠、藏經樓等建筑古色古香,還原了古代書院的建制,吸引許多國學愛好者和青少年前來體驗國學文化。游客王先生說:“走進嵩陽書院,仿佛穿越到千年前,能近距離感受古人的學習生活。”據了解,書院還專門開設了“親子共讀”“開筆禮”、青少年研學游、古代科舉考試實景體驗等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作為全國文保單位,白鹿洞書院8000平方米的文物本體不具備高校辦學、研學機構人員活動和食宿等條件,所以過去游客來參觀只能看看。這兩年,我們拓展了書院周邊的園林景觀建設,沿著貫道溪、高美亭、卓爾湖開辟了多條旅游步道,人們可在此感受先賢當年‘行路亦是讀書’的心境。”白鹿洞書院管理所所長楊德勝說。
如今,白鹿洞書院還重開“山門”、發起會講活動,每月邀請各界名家來此思想碰撞,就先秦儒學、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議題進行解讀和辯論,把傳統書院的會講制度變成現代公共的講座平臺。
因在歷史上多次經歷戰火、水患、重建,如今的應天書院是2004年按照歷史文獻記載,在原址重新修建而成。盡管基建規模與其他三座書院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商丘市睢陽區副區長黃英杰說:“我們將從激活書院本身的功能和核心價值出發,探索一條適合當下的發展傳承之路。比如,結合應天書院歷史文化,以劇目形式活化如范仲淹等經典人物,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煥發生機。”
商丘市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星介紹,目前正對應天書院進行整體性規劃,將形成文化旅游品牌。“我們將繼續深挖應天書院文化IP,規劃書院、景點、遺跡的賞游線路,開發文化旅游精品項目,深入研發與書院主題相關的研學、旅游課程,開展民俗、國學講座、傳統藝術、讀書沙龍等系列國學活動,擴大書院文化對商丘旅游的帶動力。”
歷史長河中,古韻悠悠的書院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文化傳承的燈塔。如今,它們以全新的面貌,讓人們沉浸感受千年文脈的躍動。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譚劍、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