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探究大洋河丹東段魚類資源。[方法]于2021年12月至2023年6月對該流域魚類資源進行了4次調查。[結果]共采集魚類38種,隸屬于10目15科37屬。其中以鯉形目最多,共計2科22屬23種,占60.53%;其次為鱸形目4種,共計4科4屬,占10.53%;鲇形目、胡瓜魚目與鯔形目均2種,占5.26%;七鰓鰻目、鰻鱺目、鯡形目、鲉形目、鲀形目各1科1屬1種,均占2.63%。從魚類生態類型來看,魚類群落以底層、產黏性卵、雜食性魚類為主。漁獲物數量組成中以似鮈、寬鰭鱲與鴨綠沙塘鱧占比較高,分別為16.37%、12.10%、9.79%。[結論]該研究補充了大洋河丹東段魚類資源現狀的基礎數據,為該河流魚類資源管理與生態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大洋河;魚類資源;生態類型;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 S9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8-0061-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8.01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Fish Stock Survey in Dandong Section of the Dayang River
LAN Ting1,SUN Shu-hao2,ZHAI Yu-zhe1 et al
(1.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3; 2.Dandong Fisheries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Dandong,Liaoning 118000)
Abstract [Objective]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ish resources in the Dandong section of the Dayang River.[Method]Four surveys of fish stocks in the basin were conducted between December 2021 and June 2023.[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otal of 38 species of fish were collected in this survey, belonging to 10 orders, 15 families and 37 genera. Among them, Cypriniformes were the most numerous, with a total of 23 species in 2 families and 22 genera, accounting for 60.53%; followed by 4 species of Perciformes, with a total of 4 species in 4 families and 4 genera, accounting for 10.53%; and 2 species of Siluriformes, Osmeriformes and Mugiliformes, accounting for 5.26%; among them, Petromyzoniformes, Angulariformes, Petromyzoniformes and Mugiliformes were the most numerous. Among them, Petromyzoniformes, Anguilliformes, Clupeiformes, Scorpaeniformes and Tetraodontiformes each had one species of one family and one genus, accounting for 2.63%. In terms of fish ecotypes, the fish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y demersal, slimy egg-laying, omnivorous fish. The catch composition was higher for Pseudogobio vaillanti, Zacco platypus and Odontobutis yaluens, with 16.37%, 12.10% and 9.79%,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is study supplements the basic data on the status of fish resources in the Dandong section of the Dayang River,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fish resources in this river.
Key words Dayang River;Fish stocks;Ecological type;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s
作者簡介 蘭婷(2000—),女,四川遂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漁業資源與環境。*通信作者,副教授,從事漁業資源及水產動物健康養殖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9-19;修回日期 2023-12-08
大洋河,全長182 km,總流域面積6 554 km2[1],是黃海在遼東半島的入海河流,資源量豐富。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工農業用水增加,大洋河地表徑流量逐年減少,使大洋河水環境發生了嚴重變化,流域內魚類群落結構發生較大改變,大量魚類死亡,甚至有些魚類出現種群消失現象[2]。因此,探明大洋河魚類資源狀態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關于魚類資源狀況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水域進行研究和分析,尤其對于長江[3-5]、黃河[6-8]等重要流域魚類資源狀況研究較多。而對大洋河流域魚類資源全面調查研究較少,主要針對大洋河一些特有物種和水文特征等進行調查研究,如大洋河刀鱭(Coilia nasus)[9-14]、大洋河河蜆(Corbicula fluminea)[15]、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keta)[16]及水文特征[17]等研究,對大洋河魚類資源的調查僅在《鯉科魚類志》[18]、《東北地區淡水魚類》[19]、《遼寧動物志·魚類》[20]等中記載了部分魚類。筆者通過對大洋河開展系統的魚類資源調查,以期為該河流的魚類物種多樣性保護、漁業資源保護和可持續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方法
2021年12月至2023年6月對大洋河丹東段魚類資源進行了4次調查,樣品采集主要在當地漁民協助下利用流刺網與地籠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捕撈。漁獲物冰凍保存后運回實驗室進行測定。調查方法主要依據《內陸水域漁業自然資源調查手冊》[21]進行,魚類的鑒定參照《中國動物志》[22-23]、《東北地區淡水魚類》[19]與《遼寧動物志·魚類》[20]。共設置6個調查區域,點位信息見表1,點位分布見圖1。
1.2 樣本處理 測定魚體全長(精確到0.01 mm)、體長(精確到0.01 mm)和體質量(精確至0.01 g)。長度使用IP67游標卡尺(南京蘇測計量儀器有限公司)測定,體質量采用JCS—3103C電子天平(上海然浩電子有限公司)測定。
1.3 數據分析
數據整理和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軟件統計和計算各種魚類的數量、體長、全長與體質量等。
魚類生態類型劃分:根據歷史資料[19-20,22-23],對其生態類型進行劃分。魚類棲息水層劃分為中上層、中下層和底層3種類型;魚卵類型分為浮性卵、漂流性卵、黏性卵、沉性卵和喜貝產卵5種類型;魚類成年階段主要食物的組成分為植食性、肉食性和雜食性。
保護對象及保護等級劃分:根據《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24]、《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25]、《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26]等資料,整理出調查區域魚類保護對象,并對其保護等級及瀕危等級進行劃分。
2 結果與分析
2.1 魚類組成 該調查共采集魚類 2 810 尾,總重 59 078.65 g,鑒定出魚類 38 種,隸屬于 10 目 15 科 37屬(表2)。其中,鯉形目 23 種,占 60.53%;其次鱸形目 4 種,占 10.53%;鲇形目、胡瓜魚目與鯔形目各2種,均占 5.26%;其余魚類目 1 種,均占2.63%。鯉形目鯉科魚類居多,共20種,占總魚種類的52.63%,其余為鰍科魚類,共 3種,占7.89%。
2.2 漁獲物規格組成
通過對6個采樣區域主要漁獲物規格分析,由表3可知,在總重量占比中,以似魤句、鯽與唇
魤骨的占比較高,分別為11.73%、9.48%、8.85%。在數量占比中,以似魤句、寬鰭鱲與鴨綠沙塘鱧占比較高,分別為16.37%、12.10%、9.79%。
2.3 魚類生態類型劃分
按棲息水層劃分,調查到的38種魚類中,底棲魚類種類最多,共16種,占總種數42.10%;其次為中下層與中上層魚類,均為11種,占28.95%;按繁殖特性劃分,以產黏性卵的魚類為主,共13種,占34.21%。按食性劃分,雜食性魚類種類最多,種類數量從大到小依次為雜食性、肉食性、植食性,占比分別為55.26%、36.84%、7.90%;定居型魚類26種,洄游型魚類12種(表4)。
2.4 保護對象及保護等級分析
由表5可知,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香魚被列為易危魚類,松江鱸被列為瀕危魚類;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中香魚、松江鱸與鰻鱺被列為瀕危魚類,東北七鰓鰻與鴨綠沙塘鱧被列為易危魚類。同時,松江鱸與東北七鰓鰻被劃分為Ⅱ級保護魚類。
3 討論
3.1 大洋河丹東段魚類種類組成及變化趨勢 該研究于2021—2023年在大洋河丹東段流域共采集到魚類38種,以鯉科魚類為主,還包括鰍科、鰻鱺科、鳀科、鲀科等魚類。前人調查發現,大洋河注入黃海北部,黃海地理緯度偏低,多是淺水海域,水溫較高(18.0~25.5 ℃)。水較混濁,透明度低,特別近海河口海區污染日趨嚴重,這樣就沒有有利因素誘引冷水性魚類越過有適宜條件的日本海轉向黃渤海尋求產卵河道。相反,許多適于暖溫海域的淺海河口性魚類,如鰻鱺、松江鱸、香魚、鳀科、銀魚科、鲀科等某些魚類在黃渤海水系河口有分布[19],這與該調查結果相似。與歷史數據相比[2,19-20],大洋河丹東段魚類物種數明顯下降,鯡科、鱵魚科、海龍科、鰕虎魚科、鰈科、鰨科、青鳉科、石首魚科等魚類在該調查中均未被發現,然而該調查時間較短,范圍相比于歷史數據較小,推測其物種數下降的原因,一是采集樣本量相對較小,部分稀有魚類存在漏采情況;二是與大洋河特殊的流域環境有關,河流的補給來源主要為降雨,季節性變化較大,夏季多暴雨[1],對大洋河生態系統及魚類的棲息環境造成了破壞;三是各類閘壩及防洪堤的修建[27-28],破壞了水生生物棲息地完整性,對魚類群落組成產生不利影響;四是海島的淡水水域,均為流程短、水面淺小的水域,只有一些適應性較強的小型魚類遺留生存下來[19]。
3.2 大洋河丹東段魚類生態類型劃分
大洋河從哨子河街東至入海口為下游段,河槽縱坡平緩,河道開闊,落差小,水深淺,河床底質以中砂、細砂與淤泥為主[29-30],為底層魚類提供了適宜的生境。在適應環境變化的同時,大洋河丹東段魚類也形成了獨特的生態類型,除了形成以雜食性魚類為主,還對自然生境的變化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不同物種間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魚類產卵類型以黏性卵為主,這是由于水流急的山區河流,由于流程太短,漂流性魚卵受精后胚胎未發育到水平游泳階段就流入海中死亡,即使達到平游期能在河道緩流區活動,也很可能被沖入海中[2]。而產黏性卵的魚類,受精卵黏附于礫石或巖石上受精發育,大洋河丹東段水體特征為產黏性卵魚類提供了適宜的產卵場。
3.3 魚類資源保護及建議
該調查中發現,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香魚被列為易危魚類,松江鱸被列為瀕危魚類;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中,香魚、松江鱸與鰻鱺被列為瀕危魚類,東北七鰓鰻與鴨綠沙塘鱧被列為易危魚類。同時,松江鱸與東北七鰓鰻被劃分為Ⅱ級保護魚類。由此可見,該流域香魚、松江鱸、鰻鱺、東北七鰓鰻等魚類種質資源亟需保護。漁獲物中,似魤句、寬鰭鱲與鴨綠沙塘鱧等小型魚類數量占優,大型魚類數量占比不高、規格偏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鰱作為四大家魚之一,最常見經濟食用魚類之一,成體體重通常可以達到2~3 kg甚至更重,但此次大洋河漁獲物中,相比于其他常見經濟食用魚類,鰱的捕撈規格普遍較小,尾均重僅27.18 g,體長均值為111.48 mm,未見有大規格鰱出現。閘壩建設、水質污染和過度捕撈是造成大洋河漁業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①加強大洋河水污染治理工作,維護大洋河生態平衡,且疏通干流通道,開展生境修復工程,保證魚類資源的有效增殖;
②漁業管理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嚴查嚴懲電魚、炸魚等違法行為,同時加大漁業資源保護宣傳力度,杜絕過度捕撈、禁漁期偷捕等現象;③針對大洋河重要經濟魚類,如香魚、刀鱭等,開展增殖放流,并對增殖放流的生態效益進行科學評估,規劃洄游魚類產卵場,保護瀕危物種,對于珍稀、瀕危、特有魚類建立魚類繁育中心,同時開展大洋河流域珍稀、瀕危、特有魚類的科研、監測、救護和繁育工作;④在大洋河流域進行魚類資源調查的同時監控外來物種入侵現象,對保護特產土著魚類有利。
參考文獻
[1]
高文元.大洋河流域(丹東轄區)水資源承載狀況分析評價[J].東北水利水電,2020,38(1):33-34.
[2] 史為良.大洋河及其毗鄰河流的魚類區系特征[J].水產科學,1985,4(4):53-57,52.
[3] 王召根,曹過,潘杰,等.長江鎮江和暢洲水域魚類群落組成及環境影響因子[J].中國農學通報,2021,37(30):139-146.
[4] 范振華,巴家文,段辛斌.長江宜昌至城陵磯江段魚類資源現狀及物種多樣性研究[J].淡水漁業,2012,42(4):20-25.
[5] 葉昆,嚴燕,朱孝彥,等.長江安慶段皖河口匯流區魚類群落特征[J].生態學雜志,2021,40(6):1811-1819.
[6] 鄧景耀,金顯仕.萊州灣及黃河口水域漁業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研究[J].動物學研究,2000,21(1):76-82.
[7] 翟璐,徐賓鐸,紀毓鵬,等.黃河口及其鄰近水域夏季魚類群落空間格局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J].應用生態學報,2015,26(9):2852-2858.
[8] 張旭,張秀梅,高天翔,等.黃河口海域弓子網漁獲物組成及其季節變化[J].漁業科學進展,2009,30(6):118-124.
[9] 胡宗云,張健,王建軍,等.大洋河刀鱭人工繁殖試驗[J].科學養魚,2021(12):12.
[10] 張健,楊培民,胡宗云,等.大洋河刀鱭繁殖生物學特性[J].淡水漁業,2021,51(6):91-96.
[11] 魏洪祥,楊培民,蔣湘輝,等.大洋河刀鱭洄游河段浮游生物群落特征研究[J].水產養殖,2021,42(1):29-36.
[12] 蔣湘輝,楊培民.大洋河刀鱭繁殖前后肌肉營養成分分析[J].水產科學,2021,40(6):835-842.
[13] 李忠紅,李耕,李爽,等.人工繁殖大洋河刀鱭幼魚短途運輸及越冬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5):96-97,108.
[14] 張賽賽.中國遼寧地區刀鱭(Coilia nasus)遺傳多樣性研究[D].大連:大連海洋大學,2016.
[15] 王慶志,常亞青.大洋河河蜆的繁殖生物學研究[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10,25(1):8-13.
[16] 王會芳,田軍,李征遠,等.大洋河大麻哈魚和馬蘇大麻哈魚溯河群體結構的初步探討[J].水產學雜志,2001,14(1):27-32.
[17] 車延路.大洋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4(7):264-265.
[18] 伍獻文,曹文宣,易伯魯,等.中國鯉科魚類志(上下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19] 解玉浩.東北地區淡水魚類[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0] 劉蟬馨,秦克靜.遼寧動物志:魚類[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21] 張覺民,何志輝.內陸水域漁業自然資源調查手冊[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22] 陳宜瑜.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 鯉形目(中)[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3] 樂佩琦.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 鯉形目 下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4] 樂佩琦,陳宜瑜.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5] 張鶚,曹文宣.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 第5卷 淡水魚類 (上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26]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2.
[27] 邵婷婷.大洋河橋建設河道演變分析[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5(5):33-35.
[28] 金秀實.岫巖縣大洋河物理棲息地完整性評價[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21(5):29-32.
[29] 王壯.大洋河典型致災暴雨洪水特性分析[J].地下水,2019,41(3):171-173.
[30] 史向前.大洋河生態需水量分析與評價[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6(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