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基于2012—2021年長江經濟帶省級面板數據,運用OLS模型分析農業保險對長江經濟帶及各區域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再運用分布中介效應模型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在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中的中介效應。結果表明,農業保險對長江經濟帶總體及上游城鄉收入差距有顯著的縮小作用,對中有城鄉收入差距有顯著的擴大作用,對下游的縮小作用不顯著;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發揮部分中介作用,農村勞動力轉移在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中發揮部分中介作用。
關鍵詞 農業保險;城鄉收入差距;農村勞動力轉移;中介效應;長江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 F323;F840.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8-019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8.04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Based on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LI Xue-ji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2. People’s Government of Babao Town, Songzi City, Jingzhou, Hubei 4342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12 to 2021, this article uses the OLS model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various regions. The distribution mediation effect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in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gricultural insurance has a significant narrowing effect on the overall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 upper reaches, while it has a significant widening effect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and has no significant narrowing effect on the lower reaches;agricultural insurance serves as a partial intermediary for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rural labor transfer plays a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in narrowing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surance;Urban-rural income gap;Rural labor transfer;Mediating effect;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作者簡介 李雪季(1994—),女,湖北松滋人,碩士,從事農村社會救助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30
共同富裕是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最本質的目標。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2023年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這一目標?!蛾P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農業保險‘保價格、保收入’”,“促進農戶收入穩定”,《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工作方案》也提出要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收入保障功能,保障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農業保險具有收入保障功能,能夠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戶收入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釋放農村勞動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同時,農業保險的收入保障功能還降低農戶的后顧之憂,提高農業從業者規模化種植的積極性,促進農業規?;N植,促進農業規?;l展,進一步降低農業種植對勞動力的依賴,擴大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規模,促進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進而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因此,該研究基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中介效應,研究長江經濟帶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對于明確農業保險未來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收入保障效應、優化農村勞動力轉移方式、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目前,有關農業保險和城鄉收入差距的研究已經較為豐富。有關農業保險的發展方面,Siamwalla等[1]研究發現,農業保險的收入保障功能和風險分散功能與農業保險的發展規模有著密切的關系,當農業保險達不到規模效應時,農業保險的收入保障功能和風險分散功能就無法發揮。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雖然發展迅速,但仍然存在諸多隱患,發展模式粗放[2],農戶參保意愿低、參保難度大[3],理賠程序復雜、理賠難度大[4]等問題始終制約著我國農業保險的高質量發展。有關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方面,Adetiloye[5]研究發現,農業保險不僅有收入保障功能,還能夠提升農民的投資和經營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在我國,有關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影響的研究主要有2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農業保險能夠分散農戶面臨的風險,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6],可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7],進而提高農民收入[8]。同時,農業保險可以降低農民的后顧之憂,鼓勵農民擴大農業生產規模[9],農業保險的“技術進步效應”也能夠通過提升農業技術來提高農業產量,進而促進農民增收[10]。另一種觀點認為,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提升作用只是一種短期的作用[11],僅能降低農民收入的波動[12],很難實現農民的穩定增收[13]。有關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方面,Goodwin[14]研究發現,農業保險可以通過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的方式來提高農民收入,進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在我國,有關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研究主要有2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農業保險風險分散功能會提高農戶種植高收益農產品的積極性,進而獲得更高的收入[15]。同時,農業保險還能夠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規模,促進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進而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16]。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農業保險僅能夠降低農民收入的波動,并不能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17]。
綜上所述,有關農業保險與城鄉收入差距的研究已經較為豐富,但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一是有關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研究較少,以長江經濟帶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更少;二是以往的研究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中介作用存在認識上的不足。因此,筆者根據2012—2021年長江經濟帶省級面板數據,基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中介效應,研究長江經濟帶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模型設定
1.1.1 OLS模型。
為充分了解農業保險對長江經濟帶及各區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該研究采用OLS模型來進行分析:
gapit=α0+α1aiit+γcontrolit+εit(1)
式中:gapit為被解釋變量,表示i個決策單元的第t年的城鄉收入差距;aiit為核心解釋變量;controlit為控制變量;εit為假定服從獨立同分布的隨機誤差項;α0、α1、γ為待估參數。
1.1.2 中介效應模型。
為了探究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該研究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為中介變量,采用分步法研究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的中介效應。具體如下:
gapit=α1aiit+γcontrolit+e1(2)
labit=α2aiit+γcontrolit+e2(3)
gapit=β0labit+α′1aiit+γcontrolit+e3(4)
式中:gapit表示被解釋變量;aiit表示解釋變量;labit表示中介變量;α1和α2為解釋變量系數;β0為中介變量系數;e1、e2、e3為隨機誤差項。若α1、α2和β0均顯著,則表示中介效應顯著。其中,α′1不顯著說明有完全中介,α′1顯著說明有部分中介。
1.2 變量選取
基于長江經濟帶2012—2021年的省級面板數據,依據數據的可得性,參考鄭軍等[18]、張偉等[19]的研究結果,選取農業保險發展規模作為農業保險的代理變量,并將其作為解釋變量,將城鎮化率、財政支農、對外開放、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作為控制變量。參考胡景北等[20]的研究結果,以農勞比,即農村第二、三產業從業人數占農村就業人數的比例,作為農村勞動力的代理變量,并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為中介變量,此時農勞比越大則說明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越大,反之則越小。據此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具體見表1。
1.3 數據來源
該研究以2012—2021年長江經濟帶為研究對象,主要數據通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統計年鑒》等整理得來。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業保險對長江經濟帶各區域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結果及分析
該研究基于長江經濟帶2012—2021年的省級面板數據,選用OLS模型來分析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結果見表2。
從回歸結果來看,農業保險規模對長江經濟帶總體在0.01顯著性水平下的影響為負,且系數為-0.164,說明當農業保險規模擴大1%時,長江經濟帶城鄉收入差距則縮小0.164%;農業保險規模對上游的影響為負,且通過了0.01水平顯著性檢驗,對下游的負面影響不顯著,說明農業保險的發展能夠縮小上游地區的城鄉收入差距,對下游的城鄉收入差距雖也有縮小作用,但這種作用并不顯著。農業保險規模對中游城鄉收入差距的正向影響在0.01水平顯著,說明該區域農業保險的發展不僅不會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反而會擴大城鄉收入差距。
控制變量中,城鎮化率對長江經濟帶總體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顯著為負,對上游和中游的負向影響以及對下游的正向影響均不顯著。財政支農對長江經濟帶總體及各區域的影響均不顯著。對外開放對長江經濟帶總體及下游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上游的正向影響不顯著,對中游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說明對外貿易會擴大長江經濟帶總體及下游的城鄉收入差距,但會縮小中游的城鄉收入差距。經濟發展長江經濟帶總體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上游和下游的正向影響不顯著,對中游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說明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相似。產業結構對長江經濟帶總體及各區域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第一產業產值占比的增加不僅不會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反而會擴大城鄉收入差距。
2.2 中介效應分析
選取農勞比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代理變量,并將其作為中介變量,運用分步法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中介效應,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模型(2)中,農業保險規模對城鄉收入差距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說明農業保險的發展能夠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模型(3)中,農業保險規模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顯著為負,且通過了0.0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由于該研究以農勞比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代理變量,即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占農村就業人數的比例,此時農勞比越小則說明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越大,反之則越小。而農業保險規模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顯著為負,說明農業保險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代理變量有負向影響,即對農勞比有負向影響,說明農業保險的發展會縮小農勞比,即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模型(4)中,農業保險規模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顯著為負,且通過了0.0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說明農業保險發展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部分中介,即農業保險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部分通過中介變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農勞比)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顯著為正,說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能夠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當加入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中介變量時,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系數從-0.164增大到-0.103,絕對值有明顯的降低,表明農業勞動力轉移在農業保險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中發揮中介效應。
由表4可知,Sobel的P值為0.023,小于0.05,說明中介效應成立。農村勞動力轉移解釋了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48.961%。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該研究基于2012—2021年長江經濟帶省級面板數據,運用OLS模型分析農業保險對長江經濟帶及各區域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在運用分布中介效應模型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在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中的中介效應。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農業保險對長江經濟帶總體及上游城鄉收入差距有顯著的縮小作用,對中游城鄉收入差距有顯著的擴大作用,對下游的縮小作用不顯著;
第二,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是部分中介,農村勞動力轉移在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中發揮部分中介作用。
3.2 建議
3.2.1 精準制定農業保險發展規劃,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從上述結論可以看出,不同的區域,農業保險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也不同。因此,各地區應當根據自身實際制定農業保險發展規劃。上游地區應當采取更加激進的農業保險發展策略,中游則需要有所放緩。同時,中游地區農業保險保費的增加會擴大城鄉收入差距,應當加大該地區農業保險保費的補貼力度,降低農戶保費支出,進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3.2.2 推動農業保險與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的銜接,提高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技術水平。當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依舊較低,且農村勞動力在進入非農行業時也有諸多限制。因此,要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在提高農業保險的發展水平的同時,降低農戶的后顧之憂,提升農戶的職業技能水平,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水平,暢通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就業渠道,提高農戶收入,進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3.2.3 提高農業保險的保障能力。長江經濟帶農業發展條件優越,但災害頻發,尤其是上游地區更是洪災頻發,中、下游地區旱災發生率也在增加。因此,應加快農業再保險的發展,提高農業保險企業自身的風險防范能力。還應充分利用農業再保險金,同時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設立農業大災防范基金,提高農業保險的保障能力。
參考文獻
[1] SIAMWALLA A,VALDES A.Should crop insurance be subsidized?[M].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2] 王克,吉利.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與演變:產品形態的視角[J].保險研究,2023(5):9-19.
[3] 賀娟.我國農業保險參?,F狀及應對措施:基于行為經濟學視角[J].保險研究,2020(11):19-31.
[4] 林樂芬,裴雪舒.農戶分化對農業保險巨災理賠政策效應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種植業農戶的田野調查[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8(1):20-30.
[5] ADETILOYE K A.Agricultural financing in Nigeria:An assess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redit guarantee scheme fund(ACGSF) for food security in Nigeria(1978-2006)[J].Journal of economics,2012,3(1):39-48.
[6] 庹國柱.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成就、障礙與前景[J].保險研究,2012(12):21-29.
[7] 朱蕊,江生忠.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扶貧效果分析[J].保險研究,2019(2):51-62.
[8] 徐菁.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分析:以中部六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22):211-214.
[9] 王思怡,張啟文,劉暢.農業保險、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與農產品供給數量安全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3,44(3):480-489.
[10] 周敏丹,尹志鋒.農業科技推廣、資本深化與就業替代:基于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2017(5):91-96.
[11] 張躍華,庹國柱,符厚勝.市場失靈、政府干預與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論:分歧與討論[J].保險研究,2016(7):3-10.
[12] 劉亞洲,鐘甫寧.風險管理VS收入支持: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政策目標選擇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9,40(4):130-139.
[13] COBLE K H,BARNETT B J.Why do we subsidize crop insurance?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3,95(2):498-504.
[14] GOODWIN B K.Problems with market insurance in agricul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83(3):643-649.
[15] ZHANG Y Y,JU G W,ZHAN J T.Farmers using insurance and cooperatives to manage agricultural risks:A case study of the swine industry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9,18(12):2910-2918.
[16] 郭鵬飛,曹躍群,趙世寬.基礎設施投入、非農就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增長[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42(1):51-65.
[17] 周穩海,趙桂玲,尹成遠.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基于河北省面板數據和動態差分GMM模型[J].保險研究,2015(5):60-68.
[18] 鄭軍,易煥歡.共同富裕背景下農業保險能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嗎?——農業勞動力轉移的中介效應[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5(3):65-79,147.
[19] 張偉,羅向明,曾華盛,等.政策性農業保險對不同群體的收入再分配效應[J].保險研究,2021(6):72-88.
[20] 胡景北.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定量指標與標準數據計算方法[J].經濟評論,2015(2):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