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根據新疆13個地州(市)2011—2020年面板數據,從農業發展、環境、資源、經濟4個維度構建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測度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并利用聚類分析對其農業高質量發展空間差異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水平可分為3個階段——快速增長期(2011—2013年)、發展下滑期(2013—2014年)、穩定增長期(2014—2020年);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總體呈逐年增長趨勢,呈現出明顯的北疆>南疆>東疆的態勢。
關鍵詞 農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異質性;新疆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8-026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8.05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Heterogeneity Analysis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CHEN Hong-mei, YANG Jun-fang, XUE Zhen et 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Using panel data from 13 prefectures and cities in Xinjiang for the period 2011-2020, this study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from four dimensions: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economy. It assesses the level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and employs cluster analysis to analyz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2011-2013), a period of development decline (2013-2014), and a period of stable growth (2014-2020). The overall level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shown an increasing trend over the years, with a distinct pattern of North Xinjiang > South Xinjiang > East Xinjiang.
Key words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Comprehensive evaluation;Heterogeneity;Xinjiang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9YJCZH004);兵團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2YB19)。
作者簡介 陳紅梅(1987—),女,四川德陽人,副教授,在讀博士,從事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農業發展研究。
*通信作者,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農業經濟、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19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強國必先強農,但是,受資源稟賦和生產方式的制約,我國農業經濟和高質量發展存在顯著的空間異質性[1-2],如何提質增效,穩質保供,是制約我國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和難點問題。雖然我國一直在探求均衡發展,但地區差異是常態。自2018年國家提出“質量興農”發展戰略以來,各省(區、市)開始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農業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積極探索當地適宜的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3-4]。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強調,發展是解決新疆問題的總鑰匙。新疆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農業水平在不同地區存在較大差異,評價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及異質性分析,對推動新疆農業發展、提升農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國內相關研究主要起始于2018年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發展理念提出,自2018年國家提出“質量興農”發展戰略以來,各省開始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農業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學術界針對農業高質量發展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從不同角度對農業高質量發展內涵進行研究和解讀[5-6],基于高質量發展視角對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水平進行了定性和定量探析和估算[7-10],通過分析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問題,提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等[11-13]。其中,在農業高質量發展定性評價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新發展理念,通過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來定量分析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建議,評價的區域尺度主要集中在省域、不同經濟發展區、不同流域等,相關研究僅關注到全國層面影響因素的共性,而缺乏對不同區域層面影響因素差異性的探究,對地方(地州)研究較少,新疆是我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研究新疆的農業發展水平對實現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基于此,筆者從多維度構建新疆農業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2011—2020年新疆13個地州(市)農業高質量發展差異及其空間非均衡格局進行了聚類分析,以期為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全面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1 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條件
1.1 農業發展條件
新疆農業總產值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從2000年的487.2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4 315.61億元,增長了3 828.41億元,其中2009—2010年增長最為明顯,同比增長了29.96%。2020年新疆的農業產值占比超過30%的地區為北疆的塔城地區;農業產值占比20%~30%的地區是南疆的喀什地區和阿克蘇地區,以及北疆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新疆農業產值占比11%~20%的地區較為廣泛,包括南疆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疆的阿勒泰地區和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及東疆的吐魯番。整體來看,新疆2020年農業產值占比,北疆和南疆較高,東疆較小,區域間農業發展存在一定差異。
1.2 環境條件
2000—2014年,新疆化肥和農藥的施用強度不斷上升,2015—2020年施用強度逐漸下降。2006—2007年農藥和化肥的施用強度上升最為明顯,農藥施用強度從0.037 t/hm2增加到0.048 t/hm2,同比增加了29.73%,化肥施用強度從2.865 t/hm2增加到3.771 t/hm2,同比增加了31.62%。近些年化肥施用呈不斷減少趨勢,與2016年相比,2021年化肥少施用0.457 t/hm2,其中2015—2016年化肥施用強度下降最為明顯(下降0.569 t/hm2)。2000—2013年,新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呈逐步上漲的趨勢,2014—2020年空氣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大幅度下降,化學氣體排放量在不斷減少,新疆農業在不斷地朝著綠色化、生態化、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其農作物受災主要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2008年是新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第二個嚴重干旱年,農作物受災比重高達55.86%,農作物受災嚴重,綜合來看,新疆農作物受災主要受到干旱的影響,新疆部分地區比較缺水,這才導致農業用水比重較高。
1.3 資源條件 新疆人均水資源量在逐漸減少,截至2020年底,新疆人均水資源量僅3 141 m3,2010—2011年下降幅度最為明顯,由5 120 m3下降到4 035 m3,同比下降了21.19%。2000—2020年勞動生產率逐漸提高,反映了生產要素重新配置帶來的巨大效率改進,也反映了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勞動力水平也在逐年提高,2016—2020年,勞動生產率由27 079.30元/人提高到45 613.04元/人,提升了68.44%,可見近幾年新疆農業發展的勞動力產出經濟效益較大。
1.4 經濟條件 2000—2020年新疆城鎮化率在不斷提高,2020年的城鎮化率為56.53%,其中2009—2010年增長趨勢最為明顯,由39.83%增長到43.02%,增長了3.19百分點。人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整體呈緩慢下降的趨勢,由2004年的45.3%下降到2020年的15.2%,下降了30.1百分點。由此可見,新疆農業在三大產業中的占比有所減小,產業結構更加合理。新疆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斷增加,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萬元)相比2004年(0.23萬元)增加了5.78倍,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也反映出新疆農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
2 指標體系構建及其權重
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綜合性概念,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界定[4-6]。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新疆農業發展特點,該研究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僅指農業發展水平的提升,還包括資源、環境、經濟等各個維度的全面提升,形成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發展格局。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以往研究多采用熵權法和綜合評價方法[2]。依據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該研究從農業發展、環境、資源、經濟條件4個維度構建其指標體系(共18個二級指標),采用熵值法測算其指標權重(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農業發展效率、節水灌溉率、農業機械強度、鄉村用電強度、人均水資源這5個指標的權重值較高,均大于 0.08,說明以上指標在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疆在農業高質量發展中農業產出效益居全國前列,農業發展速度快,農業發展水平高,尤其是在機械化農業方面,已經十分成熟。在環境方面,新疆農藥、化肥的施用量少,注重綠色農業,人工造林面積大,環境條件方面效果明顯。在資源方面,新疆地廣人稀,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多,人均耕種面積廣,鄉村產業也逐漸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經濟條件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鄉村勞動力占比減小,非農就業逐年增加,鄉村其他產業也在逐步發展,但農業轉型仍需要時間去深化。
3 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結果與分析
3.1 綜合評價結果
通過線性加權法,計算出2011—2020年新疆13個地州(市)農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值(表2)。由表2中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均值可知,2011—2020年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可以分為3個階段,即 2011—2013年的快速增長期、2013—2014年的發展下滑期、 2014—2020年的穩定增長期。其中,2011—2013年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全國農業經濟發展成效顯著,新疆在此期間農業經濟再上一個新臺階,糧食產量由 2001年的2 011.88萬t增加至2013年的2 648.00萬t,有效灌溉率由2011年的86.7%上漲為2013年的98.6%。2014年后新疆發展開始轉向高質量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新疆緊跟國家發展理念調整農業發展模式,調整農業結構,減少農藥、農膜和化肥的使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減少水資源浪費等一系列措施。同時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養和對農業新業態的扶持,均有效推動了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水平。“十三五”期間國家更加重視農業農村發展,2017 年鄉村振興戰略開始實施,2018 年國家提出“質量興農”戰略,新疆全方位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經濟條件呈快速發展趨勢,通過查找原始數據發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0.94萬元上漲至2020年的1.41萬元,同比上漲50%,環境條件在2014—2019年上升一定水平后保持一個良好的穩定階段,此時期的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總體呈現上升態勢。
由于各地區農業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也存在差異。表2顯示,以均值為參考值,新疆近一半的地區農業發展水平較高。其中昌吉、伊犁、塔城、巴州4個地區每年的綜合指數都位居前列,這些地區農耕區面積大,資源豐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其他地區也較高,經濟條件水平也逐年上升。綜合指數排名靠后的有烏魯木齊、吐魯番、哈密、阿勒泰、克州、和田,這些地區受資源、環境以及產業發展水平的影響,農業發展水平并不突出,農業高質量發展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例如,烏魯木齊作為新疆的省會城市,不是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第二、三產業發展水平必然優于農業,阿勒泰位于北疆的最北端,受氣候影響較大,耕地面積較少。克州及和田地區人口眾多,人均土地面積較少,南疆地區資源環境受限。南疆的巴州、阿克蘇、喀什等地區農業發展速度較快,這些地區農業發展水平各方面在不斷提高,發展狀況穩中向好。
3.2 異質性分析
該研究選取13個市(地州)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地理位置劃分為北疆、東疆、南疆。在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的基礎上,采用組間連接的聚類方法,個體間距離采用平方歐式距離,利用Z得分標準化后的值進行聚類。由于新疆各年份農業高質量水平聚類空間布局變化較小,最終以2020年展示新疆13個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聚類結果(圖1)。
整體來看,新疆各個地區農業高質量水平在不斷提高,農業高質量和農業中高質量所占的地區比例越來越大,空間布局接近“紡錘形”。新疆農業發展整體較穩定,從不同地區來看,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呈現出北疆>南疆>東疆地區的基本態勢。
農業高質量地區主要在昌吉、塔城、博州、巴州等地區,主要是源于它們農業產區面積大,水資源豐富,農業技術化水平高,農業品產出效益大。農業中高質量地區主要在伊犁,阿克蘇、喀什、和田等地區,它們基本一直處于農業中高質量發展水平,這些地區中只有伊犁屬于北疆,其他地區都屬于南疆,南疆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少,土地鹽堿化嚴重,自然條件惡劣,這對其農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克州2011、2015年一直在農業高質量中低水平,到了2020年,上升到了農業高質量中高水平,可見這些年,克州的農業在不斷向高水平靠近。農業中低質量地區和農業低質量地區主要在烏魯木齊、阿勒泰、吐魯番、哈密這4個地區,烏魯木齊作為新疆的第一大市,城市化發展十分迅猛,城鎮的發展擠壓了農業的發展空間,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不夠優化,都市農業特征不明顯。阿勒泰地區地處新疆北部,受自然條件及氣候影響,農業產業并不突出。吐魯番、哈密發展一直較為緩慢,經濟以農業和旅游業為主,農業收入普遍偏低。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該研究從農業發展、環境、資源、經濟4個維度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析2011—2020年新疆13個地州(市)的農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和空間異質性。結果表明:①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可以分為3個階段,即 2011—2013年的快速增長期、2013—2014年的發展下滑期、2014—2020年的穩定增長期;②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呈現逐年增長趨勢,明顯呈現 “北高-南低-東次之”的地區差異局面。新疆各個地區農業高質量水平在不斷提高,農業高質量水平聚類空間布局變化較小,農業高質量和農業中高質量水平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空間布局接近“紡錘形”。
4.2 建議
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呈現逐年增長趨勢,不同地區間農業發展存在一定差距,縮小各地區間的發展差距,促使區域間協調發展是未來的方向。為促使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建議:在農業發展條件方面,新疆要確保糧食穩產保供,同時要立足自身優勢,建立自己的特色產業,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在環境條件方面,要加大農業科技在環保、低碳等方面的研發,降低農藥、化肥的施用量;在資源條件方面,新疆要立足各地區產業經濟,打造農業經濟增長極,引進更多的農業科研人才,加強農業類校企合作,助
力新疆農業發展;在經濟條件方面,新疆各地區要依靠農業發展優勢,通過鄉村旅游、綠色高附加值農產品,讓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紅利惠及全疆人民。
參考文獻
[1] 尹朝靜,高雪,楊坤.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差異與動態演進[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4(12):87-100.
[2] 芮旸,楊華,楊坤.陜西省黃河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時空演化特征及影響機理[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1,26(5):141-152.
[3] 張曦.雙循環格局下河南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2021(10):16-18.
[4] 方琳娜,尹昌斌,方正,等.黃河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路徑[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12):16-22.
[5] 姬志恒.中國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差異及驅動機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38(12):25-44.
[6] 匡遠配,張容.“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與出路[J].世界農業,2022(1):5-14.
[7] 向云,李芷萱,陸倩.中國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非均衡及收斂性[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2,27(11):305-316.
[8] 辛嶺,安曉寧.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測度分析[J].經濟縱橫,2019(5):109-118.
[9] 谷洪波,吳闖.我國中部六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3(6):74-82.
[10] 黃修杰,蔡勛,儲霞玲,等.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評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4):124-133.
[11] 徐光平,曲海燕.“十四五”時期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經濟問題,2021(10):104-110.
[12] 夏顯力,陳哲,張慧利,等.農業高質量發展:數字賦能與實現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19(12):2-15.
[13] 楊勇軍,楊新榮.數字農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9):250-25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