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湟水是黃河上游的一級支流,她奔涌而下,以騰飛之勢穿山越嶺,流經河湟谷地,滋潤著河湟谷地,孕育了湟水河流域的農業文明,哺育了青海省60%的人口。
青海省東部河湟谷地自古以來氣候適宜、土壤肥沃,自然條件相對優越,是青海省開發歷史較早的地域。據考古學家考證,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本地結社而居的活動跡象。千百年來,生活在高原上的各族兒女共同織就了一幅多民族繁衍生息、和諧交融、融榮與共的錦繡天地。
如今,走進河湟地區,群山連綿宛如長龍蜿蜒而過,河水潺潺猶如騰蛇奔騰翻卷,身臨其境,仿佛俯仰于天地之間,徜徉于宇宙之中。人們都會被這里神奇、旖旎的風光所吸引,更為這里瑰麗、奇特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所陶染、沉醉。湟水夕照、古剎晚鐘、柳灣彩陶、土族納頓節、河湟“花兒”、撒拉族口弦……河湟谷地宛如一顆璀璨生輝、光彩照人的明珠鑲嵌在歷史、宗教和民族文化藝術的長廊之上。
播撒民族團結種子
在這片多元文化薈萃、繁榮之地,有一處古老風韻與現代氣息共存的美麗地方——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的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這里有地道的河湟傳統美食和古老的河湟舊時民居,這里綻放著各民族團結之花,流傳著許許多多民族團結的動人故事。
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自2019年5月1日正式運營以來,依托天然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立足文化旅游資源特色優勢,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大力推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全力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提檔升級,激活研學、游學、戶外拓展等文旅融合新業態,更好地促進文化生根。經過5年來的發展,已將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打造成為一座集生態、文化、旅游、休閑、養生、度假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于一體的高原旅游精品小鎮。2019年,該地春節長假期間游客突破43萬人次,收入近千萬元。目前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有經營商戶176家(包括硒島生態園),從業人員600余人,其中有少數民族近百人,涵蓋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個少數民族,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成為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和獨特地理標志的新地標。
5年來,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秉承“民族大融合、民族大團結”的思想和經營理念,從每周一次的商戶大會到每晚開辦的夜校課堂,都會組織商戶以“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為主題,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先后舉辦了“民族團結一家親文藝演出”“民族團結書法攝影繪畫比賽”“媒體助推民族團結進步”“民族團結教育”“民族團結書籍大家讀”“民俗社火展演”“端午節包粽子”“千人共嘗臘八粥”等一系列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河湟地區的民俗文化,還為各民族群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和娛樂享受的平臺,促使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的團結巷,南北長度約1.5公里,流觴曲水、亭臺樓宇,錯落有致。沉默的青石板古道、獨有的老行當街鋪、沿街高掛的紅燈籠、青磚小瓦的店鋪上方安放的牌匾,不僅有傳統古鎮的韻味,還多了份市井煙火氣。
團結巷內院落與街巷交相輝映,這里保留著回、土、撒拉等民族的特色民居,每一塊磚、每一片瓦記載著屬于這片土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傳統,是游客參觀和了解青海各民族民居建筑風格的好去處。在游覽的同時,游客能感受到河湟地區各民族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
在河湟谷地這片多民族聚居的廣袤土地上,民族團結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深深融入各民族群眾的血脈。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團結巷就是民族團結的一個縮影,在這里各民族和諧相處、互相學習,為民族團結之花競相綻放培植堅實根基。
唱響民族團結同心曲
五月的河湟谷地,已是桃紅柳綠的季節,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踏青、賞花、品茗、感受春天。步入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沿著街道右行來到一座古院落,院落大門上方的水磨青磚上雕刻著四個大字“河湟戲苑”,門脊是水磨青磚雙龍如意圖,由兩條拐子龍組合而成。拐子龍源于草龍,在雕刻藝術中形成一種特別的表現形式,龍頭挺拔、硬朗,龍身纏枝蔓草,寓意吉祥連綿,立意為富貴萬代,蘊含著子孫后代都過上富裕、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許。
走進河湟戲苑,有照壁迎人,壁美端莊,上刻花開富貴,大朵盛開的牡丹,將河湟戲苑最美好的祝福送給前來品味慢時光的游客。
據工作人員介紹,河湟戲苑是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是按照義商廖靄庭舊居1:1的比例復制而成的一座院落。
置身于河湟戲苑,一邊品茶,一邊聽戲。正前方戲臺是仿照河湟一帶古戲臺修建的,約100平方米,臺上開左右兩門,左門為“出將”,右門為“入相”,是戲臺的上場門和下場門。戲臺上方有著名詩人阿甲書寫的“一曲陽春”四個金黃色大字,字跡遒勁有力。戲臺兩側刻有一副對聯,上聯為:古今真樂府諷世文章在雅靜;下聯為:天地大梨園感人情性在形容。
青海的戲曲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西北地區高亢明亮的風格。2019年,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藝馨戲曲研究藝術劇團入駐河湟戲苑,紅色經典京劇現代戲《江姐·紅梅贊》《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兒童劇《雪蓮花開》《三打白骨精》、相聲《叫賣圖》《語言的藝術》等節目在此精彩上演。此外,河湟戲苑與藝馨戲曲研究藝術劇團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民族團結進步工作、鄉村文化振興與非遺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創作了快板《團結之花永綻放》、眉戶唱段《五個新海東》、秦腔唱段《民族團結幸福年》等節目,取得了豐碩成果。借助河湟戲苑戲曲表演平臺,游人在觀賞戲曲演出的過程中,既能夠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又能夠共享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取得的新成果。
方寸之內盡顯錦繡
沿著小道踱步,思緒隨風飄蕩、聚散,目光所及之處皆是熙熙攘攘,余光一瞥,一座門楣雕刻精美,懸掛著“回族文化館”五個金黃色大字的牌匾晃入眼中,初識不經意,進去后卻別有洞天。文化館面積雖不大,但囊括了許多河湟地區各民族古跡資料與文獻圖書資料,從遠古的彩陶,到各時期的文玩;從農耕用具,到各民族用品應有盡有。各類石器、青銅妙件、陶制珍品、瓷器精要、名人字畫、地方珍繡、藏蒙藏品、磚雕古件等數不勝數,展現了古往今來的發展迭代,館內無物不精,無處不妙。
回族文化館是目前平安驛內僅有的一座回族文化民俗專題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它的建立填補了體驗地回族歷史文化陳列展示的空白。該館的回族歷史文化陳列共分為三個專題:伊斯蘭文化展區,紅色文化展區,各民族農耕文明展區。向到館參觀的群眾展出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觀賞價值和代表性物品、文獻圖片等資料,游人在這里可以直觀、立體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將此作為認知表達、情感表達和精神寄托之地。
走進主館,各類陶罐、水壺、留聲機、字畫等安靜地躺在玻璃罩里,輔以詳盡的文字說明,聚焦于溫暖的焦黃色燈光下,默默講述著西北人民生產生活的變遷史;紅色文化展區內通過各類展陳,展現著古往今來河湟地區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過往,體現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意識;各民族農耕文明展區的內容涵蓋了多個年代百姓生活的用品,從老式的搖把電話到手機,從燭臺、燃油燈再到糧票、“二八大杠”自行車、縫紉機、黑白電視等,館藏的一件件老物件,記錄著河湟各民族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再現了近百年來各族群眾生活的巨大變化。
巍巍高山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滔滔湟水哺育著河湟谷地的各民族人民。如今,行走在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看到的是文化走向“遠方”、旅游更有“詩意”,聽到的是各族群眾對黨和政府的由衷贊美,感受到的是各族群眾團結奮進、安居樂業、文化和民俗賦能的美好幸福生活。
民族團結一家親
2019年1月,青海省多地連續發生大范圍降雪天氣過程,特別是地處三江源頭的玉樹州各市(縣),由于降雪過程持續時間長、強度大、范圍廣、積雪深,形成了嚴重雪災,導致家畜死亡數持續增多,經濟損失持續上升,嚴重影響了農牧民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
大雪無情,人間有愛。雖然人稱“高原硒都”的海東市平安區與三江源頭的玉樹州玉樹市相距800多公里,但是“高原硒都”的廣大干部群眾心系災區,時時刻刻牽掛著三江源頭的各族受災群眾。
2019年3月,在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廣場開展了一場“心系災區 抗雪賑災”的專項募捐活動。捐款獻愛心的不僅有景區的大小商戶、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還有很多省內外游客也紛紛加入了捐款的隊列,奉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募捐活動現場,有一筆捐款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捐款者是一位中年男士,他將一張百元紙幣投入募捐箱后,從衣兜里掏出厚厚一沓捆扎整齊、面額為1角的紙幣,輕輕放在紅色募捐箱上面,表情凝重地轉身離開了。這位中年男士姓董,老家在陜西省咸陽市,在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景區經營著一家甄糕店。據他講述,那沓厚厚的1角紙幣,是他已故母親的遺物,一直由他精心保存。他母親一生勤儉持家,仁慈善良,樂于助人。當他聽到景區為玉樹抗雪賑災開展募捐活動時,除了自己捐款外,還決定將他母親留下的那沓厚厚的1角紙幣也一并捐出,捐給那些正在遭受雪災而需要幫助的人們,這也是他母親生前最愿意做的事情。
包括這份來自“天堂”的特殊愛心在內的每一筆捐款,都飽含著景區的大小商戶、工作人員、志愿者和游客對災區各族群眾無私的愛,讓災區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譜寫了一段民族團結、手足情深的佳話。
如今,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一幅幅各民族和睦相處、親密無間的民族團結畫卷緩緩鋪開,綿延不斷,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共榮的社會條件,這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境界。
譜寫民族團結新篇章
為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榮發展。2018年,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積極與海東市樂都區和平安區的11個鄉(鎮)107個行政村對接溝通,實施以大企業帶動鄉(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充分體現“政府引導、集體決策、資金安全、收益保障”的資金使用原則。通過“破零資金”入股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項目,共吸收樂都區和rnreHLJB0IZReGg+EJuOVp+SHOzvQywm3Jey0Fjkg/o=平安區11個鄉鎮107個村“破零資金”3767.35萬元,帶動了兩區11個鄉(鎮)的107個少數民族村脫貧致富,每年有20000余名漢、藏、回等民族的鄉村群眾在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獲取固定收益。其中,海東市平安區巴藏溝回族鄉全鄉13個行政村通過“破零資金”入股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的有7個村,占比達54%;收入在5萬至10萬元的有4個村,占比達31%;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有2個村,占比達15%;如今巴藏溝回族鄉13個貧困村所屬貧困戶全部脫貧,成為海東市第一個整鄉脫貧鄉鎮,踏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大道。
3年來,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為樂都區和平安區107個村集體增收1247.73萬元。這一做法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兩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維護了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受到了上級領導和少數民族農民群眾的認可,唱響了一曲大企業帶動鄉(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的民族團結之歌。
民族團結萬事興,春風化雨萬物生。山同脈、水同源、人同族、民同俗,血肉相親、唇齒相依、彼此理解、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各民族兄弟姐妹同宗共榮。
在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的過程中,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拓展外延,延伸內涵,創新載體,維系好與周邊鄰村的團結關系,睦鄰友好相處。
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利用節慶時間節點,邀請與之毗鄰村莊的群眾與員工和經營戶開展跳鍋莊、打籃球、“花兒”擂臺賽、射箭等群眾性文體活動。通過活動增進鄰村間的友誼,促進民族團結,大家互動交流、切磋競技、分享喜悅,在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有形、有感、有效地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同培育民族團結進步的璀璨之花。
社火在河湟地區的表演形式多樣,包括舞蹈、歌唱、雜技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獅子舞”“龍燈舞”“牛王舞”“八仙過海”等,這些活動不僅是漢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河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2023年春節期間,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和平安街道張家寨村聯合舉辦社火會演,平安街道張家寨村300余人的社火隊伍前往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表演社火,一場場凝聚著各族人民喜悅的社火在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廣場精彩上演,藏族、回族、撒拉族歌舞依次登臺,傳承傳統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的和諧之歌在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的上空久久回蕩。
石榴花開心向黨,碩果累累壓枝低。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的民族團結工作得到黨和政府的認可,先后榮獲國家、省、市、區級多項榮譽。2020年9月,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獲得“青海省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20年12月,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升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21年9月,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被授予“海東第一批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022年12月,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入選“海東市平安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2023年2月,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入選“第四批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多年來,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的全體成員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涌現出一大批新時代民族團結典型,各族群眾休戚與共、同心筑夢、攜手奮斗、共同發展,用鮮活的實例和真誠的言行,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和諧樂章。
(作者簡介:王學超,男,現任青海省海東市政協第三屆委員會委員、科教文衛和文史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本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