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強調了在核心素養指導下,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分析了核心素養下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學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面向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學路徑,包括結合多媒體與互聯網豐富教學資源、深化對VR/AR技術的利用、落實地理情境化課堂教學實踐、引入智能化教學工具與系統。
關鍵詞:核心素養;信息技術;初中地理教學
一、引言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將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深度融合,是推動教學改革和提升的關鍵措施,對于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深入探討。
二、核心素養下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在數字經濟時代,必須重構地理教育的結構并變革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和深層次學習。這種變革不僅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必要條件。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如地理實踐訓練活動、教學數據分析、學生學業進展跟蹤以及個性化學習方案的提供,展現了其獨特的優勢。因此,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地理教學的融合是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和教學變革趨勢的關鍵[1]。這種融合代表著邊界的突破、創新的重構及教育的回歸。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框架下,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對初中地理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不僅提升了教學效果,還在加強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三、核心素養下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學的現狀分析
新課改視域下,為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強化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加深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以此加速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步伐,并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然而,從當前的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受到信息技術和教學平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和學生往往在課堂上過度依賴信息技術,導致疲勞。同時,盡管信息技術功能多樣,但在現實教學中僅開發和利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功能。此外,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頻率低、效率不高,這也是當前阻礙初中地理教學信息化建設的主要難題,不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四、面向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學路徑與實施要點
(一)結合多媒體與互聯網豐富教學資源
由于初中生的地理知識儲備相對較淺,如果課堂教學僅依賴于教材內容來講授知識點,那么很難使學生對地理知識有直觀深刻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也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2]。基于此,在當前信息化視域下,應當在課堂教學期間綜合應用多媒體技術與互聯網,提前圍繞教學重難點查找相關圖片、音視頻等,以此實現對課堂教學資源與素材的有效豐富、擴充,拓寬學生的視野,確保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期間對重難點地理知識逐步形成更為直觀的認識。
例如,在進行“北方地區”相關內容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描繪這片云彩在北方地區的飄蕩旅程,從而“俯瞰”北方的大地與河流,用這樣的故事背景引導學生隨云彩的軌跡了解北方地區。在課堂教學期間,配以較豐富形象的課件。能夠激發學生探索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從而整體認識北方地區的地形、河流等自然環境特征。在講述北方地區地勢時,雖然有部分學生沒有被老師叫起回答,但他們也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教師也及時給予一定的評價,鼓動其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想說、敢說。從本節的授課內容來看、沒有難理解的東西,關鍵是指導學生讀圖并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因此,信息技術在本節教學中擔當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在上課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北方地區不同地理環境要素的圖片,配上歡快、宏偉的音樂,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學習興趣;講到北方地區的主要河流,包括黃河、淮河、渭河、松花江、遼河、黑龍江、圖們江、鴨綠江、渾河等時,可以播放影片讓學生有直觀的印象。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對多媒體與互聯網的綜合利用,實現了對課堂教學資源與素材的有效擴充,促使多感官教學成為現實,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助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二)深化對VR/AR技術的利用
信息化視域下,VR/AR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能夠為師生帶來逼真、靈動的教學體驗,以及創新且高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入基于桌面級便攜式虛擬現實設備的地理VR教學系統。這個系統深度融合了VR、AR、MR等新興技術,能夠將中學地理課程中的難點如地球與地圖、陸地與海洋、氣候與天氣、人口與宗教、國家和地區等以直觀、全景、高清晰的方式展示出來,從而讓學生在互動的游戲和探索活動中深入吸收和轉化學科知識。整套系統簡易輕便,支持人機交互、師生教學互動以及學生間互動,徹底打破虛擬和現實的邊界,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真實感。
例如,在講解“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時,教師可以使用地理VR教學系統及其輔助設備,幫助學生更直觀和立體地探索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鎮、綠洲和交通線分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結合實時觀察和手頭資料,歸納出塔里木盆地的城鎮、綠洲和交通線的分布特征。結合對地理VR教學系統的利用,能夠進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真實感,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效果。
(三)完善落實地理情境化課堂教學實踐
情境教學是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所應用的重要教學模式。它在推進初中地理教學改革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具有顯著的作用和高價值[3]。通過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造出更豐富和生動的教學情境,這樣不僅減少了課堂教學的枯燥感,還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學生的參與度,從而有效提升了初中地理教學的整體質量。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問題,并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創建問題情境,這將有助于開展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例如,在“南方地區——濕熱的紅土地”的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晏子使楚》導入,引用晏子的名言‘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變成了枳,又酸又小’作為討論點,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的南方地區。在帶領學生學習南方地區的范圍與地形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地圖,提出“怎樣描述南方地區的位置范圍?”的問題;展示地形圖,提出“南方地區的地形特征是怎樣的?”的問題。在帶領學生學習南方地區的氣候與植被、土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南方地區的氣溫降水年分布圖,提出“南方地區氣候類型是什么?有什么特征?”的問題;展示南方植被春夏秋冬四季的圖片,提出“南方地區的植被類型是什么?”的問題;展示南方土壤圖片,同時教師準備對應的土壤實物,提出“南方地區的土壤類型及土壤特點是什么?”的問題。依托這種基于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問題情境的設置,能夠引導學生在多個問題的思考、回答期間,逐步深化掌握教學重難點,同時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問題解答能力等等,達到強化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效果。
信息化視域下,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化內容與素材的應用,結合對信息技術的綜合利用,創設生活情境并以此實施高質量課堂教學。例如,在“‘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可以設置“跟隨教師一起游玩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生活情境,由教師扮演“導游”,結合多媒體課件與圖片展示、音視頻播放等等,以“介紹旅游景點”的方式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可以在課前鼓勵學生自行查閱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自然環境、旅游景點等等,并自主規劃線上旅游線路,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教學與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的體驗感,也實現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同時,在該課的生活化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在拓展探究教學階段,安排各個小組利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收集并分享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特色資源,并作為“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小組”成員,共同探究如何開發利用地方特色資源。
師:同學們,我們身處“水鄉”,這里的文化特色我們可以通過身邊的事例略舉一二,誰能說說我們“水鄉”的美。
生1:提到“水鄉”,我們姜堰的溱湖濕地公園,可以說得上富有“水鄉”特色;每年的會船節享譽世界;溱潼古鎮的建筑別具一格,最具“小橋流水人家”的感覺;“溱湖八鮮”那是水產品的代表。(搭配展示對應課件)
生2:泰州的飲食和生活也離不開“水鄉”。“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就是泰州人生活的寫照,豐富多樣的早茶文化,吃一頓早茶,品一頓好茶,聽一段小曲,體現了“水鄉人”慢節奏的文化。(搭配展示對應課件)
師:同學們說得都非常好!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的文化特色我們也一起來欣賞一下!(搭配展示蘇州園林、西湖美景等課件)
師(展示結束后):長三角地區文化沉淀如此深厚,我們該如何開發利用它呢?
生:發展旅游業。
師: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旅游業有哪些有利條件?(學生相互討論,回答問題。)
師(總結):長江三角洲地區優美的水鄉風光和深厚的歷史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著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游覽,再加上發達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務設施,使長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我國旅游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依托這種結合信息技術的生活情景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掌握地理知識,把握重難點,同時結合對應拓展探究活動的展開,可以達到進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成效的目標,實現對學生信息收集、問題分析與解答等綜合能力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強化培養。
(四)引入并應用智能化教學工具與系統
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可以應用智慧課堂系統展開實際的課堂教學,切實將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深入融合,加速推動初中地理智慧課堂建設。實踐中,借助平板電腦使學生們能夠更自主地參與學習,增強課堂的互動性和學習的自主性。智慧課堂系統中所具備的課前預習搶答功能可以更好活躍課堂氣氛,拍照上傳功能使學生能夠展示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并分析優點和不足。此外,課后作業的實時直播,使教師能夠快速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及時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實現對每位學生的實時了解,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的教學效率。智能化教學工具在初中地理教學信息化建設與實踐中,也能夠發揮出較為理想的作用。例如,通過利用希沃白板展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可以實現課件共享、任務定時、拍照上傳、三維地球展示以及思維導圖繪制等功能。基于這些功能的教學設計與實踐,不僅進一步促進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而且顯著提升了教學效果。
能夠看出,信息技術有助于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加強學生的感知,提升學生的認知,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素養和綜合能力。信息化教學在激發學生興趣、突顯學生學習主體以及提升課堂效率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實時評價能夠助力實現精準教學。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面對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理應加強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加強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4]。作為新時代的地理教師,應當不斷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手段,增進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把握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相互關系,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應當在日常的教學中不斷嘗試、不斷深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更大程度地發揮信息技術對初中地理教學的促進作用,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新課改視域下,深化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不僅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措施,也是加強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手段。在實踐中,通過整合多媒體與互聯網豐富教學資源、深化對VR/AR技術的利用、完善和實施地理情境化課堂教學,以及引入和應用智能化教學工具和系統等策略,加強了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更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作者單位:慶璠成 甘肅省積石山縣居集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高睿.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學實踐研究[J]. 當代家庭教育,2023,(12):132-134.
[2]席麗艷,丁楠,李婉. 新課標下初中地理課堂的信息化教學應用[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3,(05):85-86.
[3]惠婷婷. 淺談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與培養[A]. 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教師發展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九)[C].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2023:12-14.
[4]臺勤江. 信息技術視域下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策略探究[J].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0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