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龍祖宏教授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是由外邪侵襲、七情內傷、飲食不潔等因素導致。基本病機乃一氣虛損,致中土氣機不和、樞軸運轉失常,從而因虛致實,產生一系列病理產物,呈現虛實夾雜的證候。脾胃為人體氣機之搟旋,胃不和則臥不安,治療此病需開脾胃升降之軸,旋肝腎生發之閥,提正氣、“和”中土,而統四維,如此可復一氣周流圓通,人體陰平陽秘。據此龍祖宏自擬柴平敗醬散,臨床應用隨證加減,經多年實踐療效顯著。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一氣周流;和法;柴平敗醬散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4)09-0012-04
龍祖宏為云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云南省“榮譽名中醫”,全國第二、三、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師承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投身中醫事業60余載。在長期臨床診療及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脾胃系疾病的獨到見解,倡導以“和法”為基礎,以“脾胃”為中心,擅用“一氣周流、土樞四象”理論論治諸疴疾,在診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病癥中獲效良多[1]。現將龍祖宏教授上述理論、思想診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之理法方藥梳理、歸納如下。
1 中西結合,概此沉疴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屬于典型性癌前病變[2],因長期慢性炎癥刺激,引起的以胃黏膜上皮及固有腺體萎縮,影發胃部正常生理功能改變而形成的一種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其發病率約為23.2%,癌變率約為8.6%~13.8%。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下見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黏膜皺襞細小甚至消失,可見到明顯血管網,并伴有腺體萎縮,臨床常表現為上腹痛、反酸、燒心,伴有食欲減退、惡心、口苦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癥狀[3]。因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了解,故西醫以對癥治療為主,包括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促進胃腸動力、抗幽門螺桿菌、抗焦慮抑郁等,但多數患者用藥后,效果尚不盡如人意。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胃痞”、“呃逆”等范疇,常因外邪侵犯、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久倦等損傷脾胃,致脾胃功能失調而發。龍祖宏教授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指出,慢性萎縮性胃炎多屬“脾虛氣滯”,故“脾胃運化失司,升降失常”為其基本病機。胃炎初期,常由外邪、飲食、情志等邪實所致,病多屬實;病郁日久或失治誤治,則易加重脾不運化,形成氣虛、陰虛、陽虛等本虛之證。“脾胃居中,為上下升降之樞紐”,中焦氣機不暢,標實之邪聚而不化,好生痰濕、濕熱、瘀血等病理產物,終而形成以本虛標實、虛實兼雜、寒熱錯雜之證,故治療時應時刻顧護脾胃之氣,以復周身氣機順暢,加速標實邪氣化散[4]。
2 師前人正法,溯一氣源流
“一氣周流、土樞四象”的思想最早由清代名醫黃元御提出[5],他認為肝、心、肺、腎四臟皆為中土脾胃所制,四臟之氣皆隨陰陽土氣升降,即氣機運行呈現以“中土”為軸,“木、火、金、水”四象為輪的動態周流運動。其所著《四圣心源》曰:“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陰陽升降,氣水循環,究其樞轉,全在中氣”,言一氣化生后天中氣,中氣樞轉,開全身氣化周流之閥,敞陰陽五行制化之門。“脾為己土,以太陰而主升,胃為戊土,以陽明而主降”,黃氏認為脾胃乃中氣所化,脾胃化生陰陽,即所謂一氣升降化陰陽;脾氣左升,化生心氣、肝氣,胃氣右降,化生肺氣、腎氣,即所謂陰陽升降化四象。
臟腑陰陽氣血之運行、調和,全賴“一氣周流”,若“一氣”不足,則“周流”郁滯;若“周流”不暢,“一氣”亦可受損而失運,致四象變生諸癥。一氣為萬物肇基之始,脾土為后天運化之體,“一氣周流”的正常運作須通過后天脾胃得以實現。黃氏言“中氣衰則升降窒,腎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滯而氣病”。脾升,引肝腎之氣皆升,使蟄伏之精隨肝木條達周身;胃降,則輔心肺之氣亦降,使清明之神隨肺金降布臟腑,脾胃和,則可成天地交泰之勢,故曰“土樞四象”。在治療時,黃氏提倡運轉中土脾胃,促肝、心、肺、腎四維之象流通一氣,以達陰陽并重,升降同用。
3 天地法一氣,一氣分陰陽
《道德經》言:“道生一,一生二。”在中醫基礎理論中認為天地大道始于一氣,一氣混沌初開,劃分為陰氣與陽氣,以“動靜”之德區分事物的屬性,偏于激發的、向上的、向外的、明亮的劃為陽;偏于抑制的、向下的、向內的、晦暗的屬于陰。而世間萬事萬物都應該抱陰而負陽,既存在陰靜,又存在陽躁的表現形式。陰陽的運動形式,是相依相存的,故能使機體處于動態平衡,和而不同的狀態。
陰陽的運動,可分為量變與質變,統稱作“化”,黃氏提出:“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龍老認為其樞在于脾胃之化,六經辨證中,以三陰、三陽內部的小化,稱作量變;三陰、三陽對立的角度為大化,稱作質變,又“賦予”手足的概念,化生十二正經。黃元御《四圣心源》曰:“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戊土為胃,己土為脾。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于左,則為肝;升于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于右,則為肺;降于下,則為腎。”故龍老引申以至陰抱陰負陽之體為樞,意脾升胃降為軸,以脾胃納化之能改變流通之氣的性質,從量變產生質變,一氣流通也。水谷精微化生一氣,氣至震為陰中之陽,化為肝氣;至離為陽中之陽,化為心氣;至兌為陽中之陰,化為肺氣;至坎為陰中之陰,化為腎氣;至中宮則為陰中之至陰,化生脾氣與胃氣,脾氣主升,胃氣主降,合稱中氣。(如圖1)
4 陰陽本相離,沖氣以為“和”
陰陽本屬于對立制約的事物,卻又是互相統一的整體,陰氣陽氣交會之處,存在一個過渡區域,即“沖氣”,這個區域正是陰陽轉換,自成一體的關鍵所在。陰平陽秘之人,“沖氣”處于運動平衡之“和”態,當陰陽兩氣中,一方過強的或太弱時候,人體就進入了病理狀態。《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而和之,是謂圣度。”脾為至陰之體,土位四象之樞。故龍老從“土樞四象”的角度補土治氣,目的恢復病體一氣周流的“沖和”狀態。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6]”體現的是陰陽互用,陰陽之間存在緊密溝通的狀態。“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體現的是陰陽包容、互根互藏的狀態。“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則為陰陽對立、制約、轉化、消長的過程。氣升氣出乃至陽,氣降氣入則入陰,陰氣流行則為陽,陽氣凝聚則為陰。《素問·生氣通天論》言:“生之本,本于陰陽。”又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抓住陰陽的偏盛偏衰,氣機的升降出入失常的基點,就等于抓住了疾病的根本。
龍祖宏教授將黃氏“一氣周流”歸結為“和”法的范疇,“和”法不僅是調和少陽半表半里邪氣之法,更是平調寒熱,升降氣機,沖和陰陽之要領。“和者,和其不和也;解者,解化之,使之不爭而協其平者也。”故善和者陰平陽秘,精神自治。以脾胃為病變的中樞論治,胃氣逆則考慮兼降心肺之氣,脾氣虛則考慮兼提肝腎之氣。
事物的特性,雖變化萬千,而究其根本,不外乎一氣,一氣之動,周流圓通,至其兩極,化生兩儀,至于四方,而生四象。陰陽有離有合,氣有升降出入,逐漸演變為“和”法的基礎。
5 觀過與不及,考升降之氣
龍祖宏教授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總體病機是脾胃俱虛,虛實夾雜,以虛為多。朱丹溪《格致余論·臌脹論》云:“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坤靜”指受納水谷,厚德載物也;“乾健”意分化清濁,以養自身,自強不息也,故脾胃可將水谷納而化為清濁。清氣象天,以升為健;濁氣象地,以降為順,脾氣虛則清氣不升,胃氣虛則濁氣不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確提出:“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是脹。”故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過程中,患者常出現脘痞,泄瀉等癥狀。
脾在體合肉,故脾胃健運則全身肌肉強盛,《難經·四十三難》提出:“安谷者昌,絕谷者亡。水去則營散,谷消則衛亡。”強調的是水谷化生營衛,抗爭邪氣的作用,可見脾胃的強弱對正氣的盛衰有著直接的影響,脾胃強則邪不能害。胃部自身的平滑肌也屬于肌肉的范疇,脾胃虛則納化皆難,氣血不充,胃肌羸弱,不榮則痛,故患者常以胃痛前來就診。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人還有以口苦、反酸、燒心為主要表現,《四明心法·吞酸》言:“吞酸則盡屬肝木,曲直作酸”,《素問·至真要大論》亦云:“諸嘔吐酸,皆屬于肝”。但此病是由于脾虛不運,陰陽失衡,病理產物在體內蓄積,阻滯了肝木縱向條達生長的氣機,從而橫犯脾土,出現口苦吞酸。
《素問·水熱穴論》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同時中醫認為久病及腎,則慢性萎縮性胃炎有時還可出現舌暗紅,苔白滑,畏寒肢冷,遲脈沉等腎陽不足的表現。李中粹《證治匯補·痰證》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脾濕不運,肺痰可多。痰邪易擾心神,亦可出現損傷心氣的表現。
總之,本病病位在胃,而與脾、肝、腎、心、肺相關,重在脾、肝、腎。總體病機是陰陽失衡、氣機升降失調,在治療中應以“一氣周流、土樞四象”為指導思想,以“和”為基本法門,調和陰陽、氣機、臟腑,以復“一氣周流”。
6 謹守“和”道,調脾胃中庸于內,復一氣周流于外
龍祖宏教授投身中醫臨床事業多年,謹守“和”道,據此病因病機自創具有和胃降逆,健脾升清的“柴平敗醬散”來治療此病,臨床應用隨證加減。是方承小柴胡湯,平胃散,敗醬散三方為一體,而藥組和而不同,頗有考究。其中藥味有滇柴胡、法半夏、酒黃芩、人參、陳皮、蒼術、姜厚樸、敗醬草、肉桂、烏藥、甘草。其中柴胡引入少陽經;半夏配伍黃芩,且半夏用量須大于黃芩,意辛開苦降、調和寒熱,助肝氣以條達為和;以甘草、人參健運中州,又以陳皮、蒼術、姜厚樸理脾胃之氣機,燥脾之痰濕,降胃之氣逆,恢復升降rQ/98/SiECq5zLd/+BA1kiD3mpJiRubGt2RpAtvf2kA=之軸的正常運行;《四圣心源》提出:“四維之病,悉因中氣。”又言“中氣之治,崇陽補火。”久病易及腎,故少佐肉桂、烏藥兩味,升提腎氣,又意少火生氣,抱薪煮釜。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癥狀表現有升有降,以臟腑氣機虛衰為主,治需升舉中氣,以脾氣為樞,帶動肝氣、腎氣隨生發之輪而上升,寓升于降,以復人體虛衰之正氣。本病產生的病理產物多為因虛致實,所以又以敗醬草一味去菀陳莝。
以龍老之經驗,該病以陰陽失衡、氣機升降失調為本,故在疾病的發展及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其他臟器的功能失調,故梳理出了一些經驗藥對,肺氣以降為順,肺氣上逆、痰多咳嗽可少予紫蘇葉、桔梗降氣化痰;心神以降為用,心氣上逆則予煅龍骨、煅牡蠣,旨在鎮心安神等。
全方扶正與祛邪同用,扶正為主,從梳理氣機的角度沖和陰陽。此方看似平淡,卻將整個疾病的治療思路清楚囊括,以“和”其“不和”者,復其升降圓通,淋漓體現中醫整體思維,恪守“中庸”之道。龍老之師鄧鐵濤教授曾引《中庸》言:“大德者方得其壽。”就是以“和土”為法門,使脾胃健運與受納之德均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機體“陰陽沖和”、一氣“周流圓通”,以期達到長壽的目標。
7 典型病案
患者張某,女,58歲,因“上腹隱痛3年,加重3天”于2021年8月20日前來就診。患者訴3年前因饑飽失常,傷及脾胃后,出現反復性上腹隱痛,食后尤甚,常伴噯氣反酸,于當地醫院就診,服用數劑中藥后仍無明顯改善。后輾轉多家西醫院,行胃鏡檢查示“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規律服用制酸、殺菌類藥物后癥狀有所減輕,但幽門螺桿菌終未徹底根除,相關癥狀時輕時重,未予重視。3天前,因與丈夫爭吵后,患者感上腹隱痛加重,遂來診。復查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膽汁反流”,幽門螺桿菌示“陽性”,刻下癥見:上腹隱痛,餐后尤甚,伴明顯噯氣反酸,口干口苦,惡心欲吐,納眠欠佳,大便稀溏,日行2~3次,小便調;舌暗紅,苔膩,脈弦滑。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膽汁返流、幽門螺桿菌感染;中醫診斷:胃脘痛(脾虛氣滯,中焦濕阻證);治法:益氣健脾、行氣化濕;方藥:柴平敗醬散加減(炒柴胡15 g,法半夏10 g,炒黃芩8 g,炒蒼術15 g,厚樸10 g,陳皮10 g,敗醬草10 g,紫蘇梗10 g,浙貝母10 g,海螵蛸15 g,砂仁10 g,甘草5 g),7劑,水煎服,日1劑,早中晚溫服。
2021年8月27日二診:服上方后,患者諸癥大減,大便稍稀,日行1~2次,納眠欠佳。守上方,去炒蒼術、浙貝母、海螵蛸,減敗醬草至5 g,加升麻5 g,黨參15 g,炒白術15 g,炒稻芽30 g,炒谷芽30 g,10劑,水煎服,日1劑,早中晚溫服。
2021年9月7日三診:服上方后,患者上腹隱痛未發,偶見噯氣反酸,大便如常,日行1次,納眠尚佳。西藥予標準抗幽門螺桿菌四聯用藥;中藥繼守上方,去砂仁、升麻,加黨參至15 g,加小茴香5 g,肉桂3 g,丹參15 g,炒雞內金15 g,14劑,水煎服,日1劑,早中晚溫服。
服上方后,患者病情改善明顯,故間斷來診要求調理,龍祖宏教授仍以此方為底,依患者相關兼癥適當調藥,總以補益脾胃不足,轉動機體生發之輪。2022年4月29日,患者復查幽門螺桿菌示“陰性”。規律服藥1年后,復查胃鏡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按:《醫學正傳》云:“致病之由,多由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煿,復餐寒冷生涼,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7]。此案患者常年不注飲食,饑飽不顧,以敗傷脾胃;脾胃受損,運化失職,一則氣血化源不足,臟腑失于潤養。二則津液周行無力,聚而成濕,集于中焦,阻礙氣機。龍祖宏教授指出,脾胃虛弱乃其發病根本,氣滯、濕阻為其標實產物,憤郁不解、肝失疏泄是其此次病發之緣由,其總屬虛中生實,虛實兼雜,因實而發。古言之,肝脾兩臟血氣相關,氣機舒暢是治療二者的關鍵所在。故龍老以“和”法為用,治以柴平敗醬散加減,助患者肝脾功能恢復,脾胃升降,以求一氣周流。初診,龍老在原方基礎上,減少補益用藥,加用行氣、化濕之品,當先于祛實,一則以解患者不適之急,二則唯恐“虛不受補”。方中以蒼術清陰土之濕,升舉清氣,厚樸平陽土之逆,斂降濁氣,更加用浙貝母、海螵鞘化痰熱、制酸液以護胃,此乃龍老抑酸護胃常用藥對,臨床效驗堪奇,敗醬草一味,則直入病所,去菀陳莝。
二診,患者氣滯、濕熱已祛,諸癥大減,便稀納少,皆為實祛而虛現也。故龍老加大補虛之力,旨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方中黨參、白術,益氣健脾,稻芽、谷芽,升發胃氣,升麻一味,則引清陽上行。龍老指出,患者多次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未果,均因臟腑功能不足,標實之邪凝聚所致。
三診,患者虛實皆以調顧,臟腑氣機通暢,故可抗菌以除其根本。殺菌諸藥苦寒敗胃,常服易生寒痰濕邪,故龍老以肉桂、小茴香,少生腎陽,意少火生氣,催生正氣,而溫化寒濕,更以炒雞內金健脾助運,防濕邪中生。
8 小結
縱觀龍老診療過程,總以脾胃為核心,促其升降相因,以升為和,以激發機體潛能,復一氣之正常流通,從而抗爭邪氣。《脾胃論》有云:“圣人之法,雖布在方策,其不盡者,可以意求”。觀龍老診療疾病,未拘泥于一方一策,而隨患者病情,因人、地、時制宜,故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參考文獻:
[1]韓壯,沈靜,王華寧.龍祖宏辨治慢性胃炎經驗闡介[J].中醫藥臨床雜志,2022,34(9):1644-1648.
[2]于勇,黃雅慧,趙唯含,等.益氣活血法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Ki-67和腫瘤標記物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40(2):329-335.
[3]林梅.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同糜爛形態與“濕”“痰”“瘀”的相關性研究[D].福州:福建中醫藥大學,2020.
[4]王捷虹,宇文亞,惠建萍.沈舒文教授毒瘀交阻理論辨治胃癌前病變經驗[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7):2034-2036.
[5]黃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2.
[6]田代華整理.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
[7]韓壯,臧雪,靳霖溪,等.龍祖宏教授基于“和法”思想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J].中醫藥信息,2022,39(6):56-59.
(收稿日期: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