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特征,這種疾病的病理基礎是滑膜炎,早期會出現關節晨僵、腫脹、疼痛等,持續發展會導致關節畸形,并使關節喪失正常的功能。中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稱為“痹癥”或“歷節病”,在《金匱要略》中指出這種疾病多因“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而在《黃帝內經》的《靈樞·百病始生》中寫道“風寒濕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意指風雨寒熱等外在邪氣,對正氣充足的人來說不足以致病,但體虛的人卻容易受其傷害。這說明風、寒、濕諸邪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外部條件,而人體正氣不足則是發病的內在因素。
中藥療法:風寒濕痹證包括行痹、痛痹兩種,前者治療原則為祛風通絡、散寒除濕,常用方劑以防風、羌活、秦艽祛風通絡,并用桂枝、細辛等散寒除濕;后者治療原則為溫經散寒、除濕止痛,可用烏頭湯(川烏、麻黃、芍藥、甘草、黃芪等)溫經散熱、除濕止痛。風濕熱痹癥的治療原則為清熱通絡、祛風除濕,主用藥物有生石膏、知母、桂枝、黃白、蒼術等。痰淤痹阻證治療原則為化痰行淤、蠲痹通絡,主用雙合湯加減治療,所用藥材為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等活血化淤藥,以及半夏、陳皮等化痰藥。
針灸療法:可以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人體氣血,幫助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緩解疼痛,并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常用的穴位以關節附近穴位為主,此外還有阿是穴、足三里、陽陵泉等穴位,針法可用火針、電針、毫針、溫針等,需要結合患者體質及病情選用。
按摩推拿:能夠改善關節疼痛及僵硬,并促進關節的靈活性,還可緩解患者的壓力和焦慮。譬如以熱毛巾或熱水袋在關節處按摩,可緩解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肌肉酸痛和關節疼痛;輕輕拉伸肌肉及關節的同時進行按摩,能夠增強類風濕患者關節的靈活性,并緩解癥狀,等等。
足浴:以溫熱刺激和藥物作用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關節疼痛。可用桂枝、艾葉、雞血藤、秦艽、海風藤、桑枝與紅花,按照醫生指導確定用量,清水浸泡20分鐘后以大火煮沸,轉至小火煎煮30分鐘左右,之后去渣取汁放入足浴盆中,浸泡20~30分鐘,期間可適當添加熱水以保持藥液溫度。
日常護理:如果患者出現惡寒發熱、關節紅腫疼痛、屈伸不利的情況,需要臥床休息直至病情穩定之后,方可適當下床活動;若因類風濕關節炎導致脊柱變形(對比掌指變形較少見),宜睡硬板床,同時保持衣被清潔干燥;若患者出現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應幫助其活動肢體并更換臥位,受壓位置需要以軟墊保護,防止出現壓瘡。患者生活環境需要保持干燥并制造充足光照條件。
飲食護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宜選擇具有溫補、祛濕、通絡、強筋骨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鱔魚、韭菜及枸杞子等,避免食用寒涼、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此外還需要結合不同證型調整飲食,氣血兩虛者可食用紅棗、蓮子肉等補益食品,濕熱痹阻者可多選用寒涼食物,如綠豆、米仁粥等。
康復護理:疼痛得到緩解后,患者要主動進行關節功能鍛煉,以促進關節功能的逐漸恢復。可采用的鍛煉方式包括手指關節操、空蹬自行車、踝關節屈曲等,需要按照發病關節針對性選擇具體運動方式。關節功能鍛煉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以循序漸進為原則逐漸增加運動量,避免出現突然劇烈運動。當患者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自主行動之后,可以結合中醫鍛體方法,如打太極拳、練習八段錦等,幫助維持關節及經脈的氣血暢通,促進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