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整理雜物時,見到一份當年朋友向我借書的字據。借條在,估計那本書還沒有歸還。沒有歸還的原因或許是忘了,或許這本書他非常喜歡。
上世紀八十年代,書的價格不是很貴,但那時家住農村,買書的人不多,相互借書的卻不少。“書非借不能讀也”,借來的書,讀起來不僅有味,還催促你得在一定的時間內一鼓作氣讀完。看書也有多種看法:有的人習慣在書中劃出重點、標出金句,甚至寫上自己的觀點體會;有的人習慣將破殘的書加以修補或者重新包封;有的人意猶未盡,一時興起,不分晝夜將其中的經典部分抄錄下來;有的人書借來后捧起就讀,讀過之后不慎遺失,自然不能及時歸還。記性差的會要求借書的人留下一份字據,便于找回借出的書,因而借書、還書也就生出許多故事。那個年代的人常有自己買的好書被人借走弄丟了,或是借來的書在自己的書柜里一直待著的經歷。
我有收藏舊書的習慣,我的書柜里至今還珍藏著《金光大道》《暴風驟雨》《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這些書雖然泛黃破損,卻一直伴隨著我,從鄉下到城里,從城西到城東。搬過幾次家,許多舊書總舍不得丟掉,沒事的時候拿出來翻翻,翻著的時候,眼前便浮現出那個時代的印記。
當年,身為鄉村教師的我,很少有機會進縣城。若是進城,第一件事就是去新華書店。那個年代,人群聚集最多的地方是汽車站的候車室和書店、電影院、劇院。去書店買書的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即便不買書,在書店里逛逛,聞聞書香,翻一翻想買的書,似乎都是一種享受。若是買回一本書,總要在手里翻來覆去地掂量,有的還用牛皮紙精心地包起來。
年輕人精力充沛,每一本書我都看得很認真。在緊張的教學、勞作之余,在簡易的煤油燈下,我獨自一人悄悄地與書中的人物對話,沉浸在書中描繪的境界里,在貧乏苦澀的日子里感受著文字帶來的溫馨與快樂。
有朋友深夜踩著月光,步行三五里上門借書,我爽快地答應,同他聊上一兩個小時之后,依依不舍地將他送出村口……
這些書,讓我在枯燥乏味的生活狀態下悄悄地愛上了文學創作,后來成長為小有成就的作家。
成為作家后,自己出的書、文友送的書,書店買的書、網上購的書,轉眼之間就裝滿了六七個書柜。不僅如此,床頭、案頭,七零八落的,幾乎到處都是書。創作繁忙,生活瑣事多,加之年紀大了,視力差了,很多書沒有看完,有的甚至沒有翻過,便挑出一些送給文友。朋友往往喜出望外,連聲稱謝。有人愛書真是一件幸事。
無論是當年借書、抄書,還是如今贈書、閱讀電子書,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化一直在傳承和光大。
記起借書的年代,不禁感嘆,心藏萬卷書,自有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