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已在不斷創新,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但具體工作開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使課程教學實效和預期存在明顯差距。教學成果轉化是對課程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的關鍵指標,環境設計課程教學也應積極開展成果轉化工作,用以明確教學的優劣勢所在,針對性地開展教改工作,為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基于此,本文對環境設計課程教學現狀進行探究,指出基于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成果轉化的意義,提出基于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成果轉化的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成果;轉化
引言
近年來,成果轉化所受的重視度不斷提升,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教學成果轉化,眾多高校也在積極推進成果轉化工作的開展。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性極強,課程教學中有眾多實踐性課程,這些課程要求學生動手設計制作出相應的作品,用以深入掌握知識內容,促進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因此,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在學習時都會通過實踐訓練形成設計作品,此類作品不單是完成課程作業,也可自身的學習成果,若將作品引入市場中應用轉化,可使作品的藝術與經濟價值更好地實現,并對藝術市場的發展提供良好助力。
一、環境設計課程教學現狀
新時代的民眾審美需求不斷發生變化,對環境設計的要求也在持續提升,為確保環境設計成果和民眾的需求更為匹配,必須加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必須肩負起人才培養重任,積極結合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變化,靈活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確保教學工作質量的提升。
(一)教學方法現狀
環境設計課程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劃分成兩大類。(1)藝術類院系,其強調學生設計規劃、設計表現等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促進專業知識的有效串聯,以宏觀視角對環境藝術作品進行審視,從而設計出和時代發展相契合的環境藝術作品;(2)建筑工程類院系,其強調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對環境設計作品的原理有更清晰地了解。此類院校強調培養學生的建筑結構設計、施工工藝等能力,將實踐應用能力作為重點提升的對象。眾多高校都已設置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不同院校采取的教學方法及教學的重點也不同。總之,環境設計專業涉及的內容較廣,學生可從事的職位較多,有相對明確的發展方向。此外,不少院校都在擴大招生規模,培養的環境藝術設計人才數量也越來越多,可更好地滿足社會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
(二)課程設置現狀
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采取的人才培養模式往往都是,先開展理論學習活動,而后再安排企業實踐活動。大部分院校采用的理論教學課程體系,依然沿用設計基礎、專業設計為主的體系,學生的學習重點基本放在此方面。對于企業實踐的安排,讓學生通過企業中實習檢驗自身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并對整體的學習成果進行驗證,為實踐水平提升提供助力。但從如今的情況來看,大部分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更偏向于理論教學,安排的實習時長相對不足,很多學生參與的校外實習活動少之又少。理論課程安排過多,實踐時間甚少,給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造成不利影響,導致學生畢業后很難順利上崗就業[1]。
(三)校企合作實踐安排方面
環境設計專業涉及的就業方向極廣,可從事的崗位包含展陳設計師、效果圖表現設計師、家具設計師、繪圖員、照明設計師等,且在職業教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和企業的合作愈發深入,不少高校聯合企業建立培訓場所,學生可及時將掌握的設計理論應用到實踐項目設計中,促進學生設計水平有效提升。如今環境藝術設計也在積極采用工作坊的模式,可促進學習成效的提升。但是,如今高校實施的校企合作計劃尚未充分落實,合作浮于表面,學生難以從此模式中取得進步。而只有少數學生成為工作坊模式的受益者,大部分學生接受的都是傳統教學安排,如此導致校企合作實踐難以順利推進。
二、基于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成果轉化的意義
(一)填補環境設計專業學生成果轉化空白
成果轉化對于高校教育的社會認同感提升極為有利,其可為高校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良好助力。高校教育的成果轉化是實踐項目成果的成果,環境藝術設計的成果和科研成果大同小異,均具獨創性,因而有較高的價值性。對實訓教學成果評估的方式,通常是以成果轉化時給出的合力價值,用以明確成果的價值,此種轉化形式對于成果觀的培育非常重要,且學生對自身學習成果的價值也可形成清晰的認知,更好地彌補學生成果轉化空白的問題。
(二)促進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提升
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成果轉化,對人才培養水平提升也至關重要。通過教學成果轉化可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實踐成果轉化成有經濟價值的產品,讓其可看到自身設計創作的意義,對學習興趣的激發及創新能力的提升極為有利。設計成果的成功轉化,可讓學生對自身學習形成認同感,而轉化獲得的經濟報酬不僅是對學習付出努力的肯定,也可對學生的創造力形成有效刺激。同時,轉化過程可促進學生和受眾交流,這對語言溝通水平的鍛煉極為有利,也可在交流過程中對受眾的需求有清晰地了解,這比書本知識或教師講解更具直觀性。基于此,學生可對市場的多變性有更深入地掌握,從而提升學習活動的針對性,這對學生的實踐經驗積累非常有利,還可促進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無論設計領域如何變化都可快速適應。
(三)促進資源利用率獲得顯著提升
教學成果轉化可使資源獲得更為高效地利用,若將學生的教學實踐成果轉化成產品,不再囤積或者丟棄作品,不僅對環境形成有效保護,也可讓教育成果價值充分顯現出來。學生利用服務平臺獲得的轉化經濟效益,可用于購買學習材料,使教學資源實現良性循環。之前的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時,學生的實踐成果基本沒有轉化,學校只留下一部分優秀的作品,而大多數作品都是學生自己保存或丟棄。而在實訓項目中,學生需要耗費不少的材料成本,若是成果并未轉化,這些成本便會浪費,若成果有效轉化,以貨幣形式來體現自身的價值,還可回收實訓成本,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
(四)有助于帶動文化產業發展
成功轉化環境設計教學成果,還可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助力,部分作品經過轉化之后,可實現規模化生產,促進經濟價值進一步提升,對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可產生顯著的推動作用。設計成果盡管具有不可復制性,但有些作品可衍生類似的產品,從而推進規模化生產。在規模化生產之下,可形成相對完善的產業鏈,學生可真正參與生產實踐,且完成設計環節后,其他都交由底層勞動力實施規模化生產,為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五)有助于高校文化向周邊滲透
教學成果轉化可推動高校文化朝著周邊滲透,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文化不斷積累與沉淀,凝聚著極為深厚的文化資源。此文化場重點資源無法和周邊交流,即在浪費資源,而成果轉化便是極佳的一種交流方式,此種形式通過生活狀態來開展,具有親切感,還富有文化特色[2]。所以,將教學成果進行順利轉化,可促進教學和社會更為緊密地聯系,讓高品位的藝術作品獲得大范圍宣傳,有效擴大校園的文化圈,讓文化場的作用可更高程度發揮出來。
三、基于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成果轉化的路徑
(一)基于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優化環境設計課程教學安排
(1)高校需要加強實踐型教學模式的推廣,不再以理論教學作為核心,使學生在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理論知識的應用實效,通過實踐來鞏固理論知識,也可從中掌握做人之道。在此情況下,不僅可促進理論知識的鞏固,還可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讓學生在實際問題解決過程中掌握更高效的學習方法,讓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價值最大程度發揮出來。
(2)教師需要圍繞課程思政的要求,以團隊協作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培養目標來開展課程設計工作,并圍繞項目實況來講授知識和技能,為學生項目活動的順利參與提供有效指導。要讓環境設計教師通過合作型教學,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實現共同提升,在教學過程中傳授更多知識與技能給學生,不僅可讓學生實現全方位提升,也可為教師團隊的優化建設提供助力[3]。
(3)以教學成果轉化為目標,制定科學的規章制度,提升教學活動的規范性,促進教學效果大幅提升。同時,制定科學的規章制度,還可促進學生養成嚴謹的好習慣,依據規章制度的要求來參與各項學習活動,充分利用不同的學習平臺,促進專業水準不斷提升。依據課程的教學要求不斷鞏固自身的理論基礎,促進實踐動手能力獲得有效提升。規章制度除了可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提供助力外,還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習慣,使基于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優勢可充分展現出來。
(4)為使基于課程思政的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成效得以大幅提升,高校還應對各教學環節實施精細化控制。從課程安排到最終的評價環節,都必須全方位跟蹤,各環節都應嚴格控制,盡可能讓學生接受全面化的培養,汲取豐富的實踐經驗,促進技能的提升,也可提升思想覺悟。
(5)環境設計教學課程要更好地對接行業需求,必須注重引入企業的考核標準。高校需要通過企業的要求來判斷學生的實踐水平高低,使學生真正符合企業的要求,從而在畢業后可盡快進入企業工作。這不僅可延伸學生的職業發展面,還可強化就業競爭力,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二)促進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成果轉化的有效措施
(1)項目化運作。明確實踐活動內容后,需提前做好時間與場所的規劃,使課程開發、實踐、評價等各環節都可依據項目要求來推進,以專業課程為基礎開展項目研究活動,解決學習實踐中面對的難題,實現項目的創新設計,為后續的項目轉化奠定良好基礎。在項目化教學模式下,師生經過互相討論,促進成果的順利轉化,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跟著教師安排的節奏走。項目組的學生,由不同層次、不同特長的學生組成,組內成員相互分享自身的知識與經驗,使項目化教學活動吸引力大幅提升,教學成效也會更為明顯。項目化教學活動,可促進學生實現階梯式的發展,在教師組織之下由學生依據課程教學成果轉化參與實踐活動,在共同配合之下攻克重重難關,促進問題的高效解決[4]。
(2)課程化教學。以成果轉化為目的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同樣要依據教材內容來安排教學活動。目前,南京城市職業學院環藝專業,結合專業特色,與校企合作單位共建校本教材一項,在線精品課程一項,優質核心課程一項。教師細分課程教學內容,明確課程的核心內容,以關鍵性教學內容為核心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能力培養活動,在教學47ccaf86488ec2ab901a648151b2abbc中融入工作坊的形式,通過讓學生自主分析與探索問題,促進問題的高效解決,并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自主反思的好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劃分成多個小組,各小組負責不同環節的工作,使小組間形成合作和競爭的關系。在教師的指引下,各小組成員利用專業知識和輔助材料完成自身的任務。需要對各小組的具體任務進行明確,依據項目的步驟,從任務目標確定到項目推進及教學活動評價,從創意提出到設計任務完成各步驟,確保課程學習穩步推進。在環境設計課程項目操作落實過程中,各小組成員會在教師指引之下將掌握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操作當中,從而完成最終作品的設計制作。通過設計展示環節,可使學生的設計成品都可更為順利地轉化。
(3)綜合式推進。教師在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推進過程中,需通過設置真實的任務,將教學和任務緊密結合。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活動的參與,可有效鍛煉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通過項目學習中共同探討理論知識學習以及實踐操作問題,利用項目學習的開放性優勢,相互分享各自的看法,實現共同進步[5]。教師在項目化教學活動中,需要適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其在課程內容串聯、問題解決等方面可發揮顯著作用,對于小組合作模式來說教師的輔助是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同時,小組合作模式可使得學生的參與興趣被有效激發,學生的課堂獲得感也可更加明顯,而在討論環節中學生的語言組織與溝通交流能力也可獲得有效鍛煉,這對其未來的發展極為有利。基于合作模式開展的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活動,可融入智慧課堂等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手段,轉變枯燥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先進的理念指引之下獲得更好地培養,從而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成果的轉化效率也可有效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時代在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持續提升,對精神層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重要內容,環境藝術設計也需要不斷進步,否則很難匹配人們的審美要求,設計工作的意義也將失去。縱觀環境設計課程教學的現狀,還存在諸多問題,尤其在成果轉化方面所受的重視度不高,導致教學成果轉化率極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相對較低。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成果的順利轉化,可使學生們的設計成品產生相應的經濟價值,讓學生對設計創作的價值形成更清晰的認知,有效激發學習的動力,并善于結合市場的需求來開展創作活動,借助作品來進入市場,讓作品價值可充分顯現出來,這也是環境設計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總之,高校的學生設計作品與市場接軌才是更好發展的強心針,并為社會經濟發展展現出其獨特的優勢與魅力,做出自己的貢獻。
本文系1.2021校級(教)科研項目《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KY202116);2.教育部第三期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以高質量就業為驅動目標的環境藝術設計就業實習基地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312306803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匡麗春.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研究——以居住空間環境設計課程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4,(07):138-140.
[2]汪艷榮.中華美學精神融入環境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24,(07):66-68.
[3]蘇園.課程思政視域下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以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課程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4,(06):47-49.
[4]宋玉姍.應用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設計類課程產教融合的教學實踐——以居住空間室內設計課程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4,(04):138-140.
[5]曹燁君,李輝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實踐策略研究——以“家居環境設計”課程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4,42(01):119-123.
(作者單位:南京城市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