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背景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新興科技突飛猛進,以00后為主的高校學生的觀念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了顯著變化,這使我國教育界課堂教學面臨極大的挑戰。然而,教育實踐變革從來離不開理論的介入和引領,這同教育實踐領域經驗增長日新月異甚至突飛猛進相比,教育理論的增長卻相對乏力。至少從教育研究界的“中國研究”文獻來看,大多數關注的是“中國實踐”,而非“中國理論”。并且,課堂教學是實現創新教學理論的重要渠道,是學生學會學習和創造的重要途徑,是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梯和環節。因此,教育界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理論思維,緊跟時代的步伐,用優秀的新觀念開展課堂教學理論先行創新研究,指導實踐,強化課堂教學在新時代功能的使命。
關鍵詞:新時代;課堂教學;教學理論;教學實踐
引言
信息化時代的課堂教學理論創新必須順應時代的呼聲,與時俱進,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當下,新興科技如雨后春筍般接踵而至,以00后為主的在校大學生思考方式發生了變化,促進了世界之變,帶來中國教育之變;而中國教育之變,帶來的是高校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之變。對此,我國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二者必須緊隨時代共同發展,共生共長。基于此,圍繞“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必須有理論,且理論研究也要適度先行”的情況,展開新時代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探索。
一、新時代課堂教學理論適當先行的問題分析
近年來,中國高校教育理論研究長期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主要表現在高校教學理論當中的一些觀點和研究話題,多為以往時代條件下的教學觀點,甚至有從基礎教育研究成果中直接“借”過來應用到高校教學中,并且對教育界研究的同一話題不夠深入,在運用到高校學生教學中表現出不適性。就2019年底,網絡上一篇名為《高等教育滯后于基礎教育?且看廈門大學教授怎么講!》的文章引起教育界關注。根據此文章來看,高校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滯后于基礎教育理論研究,不如說是高等教育教學理論先行研究的認知落后于基礎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畢竟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領域和研究對象和問題不同,很多方面不可一概而論,因此不得不重視高校教學理論滯后的情況[1]。具體分為以下幾點:
(一)新時代高校課堂教學理論研究多是對基礎教學領域理論的“借用”
近幾十年的教育改革,為中國教育界做出重大貢獻,使我國教育水平不斷走向新的臺階,大多體現在基礎教育階段,而高校教學理論部分研究觀點多是從基礎教育領域成功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研究中“借”過來的。比如,高校教育者不少研究提出,高校課堂教學應處理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然而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教學主導的理念其實是王策三教授針對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研究結論,對于這一結論是否適用于高等學校學生教育還有待實踐論證,因高校教學中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未處理好教師、學生、教學三者之間的關系等[2]。但高等教育領域的諸多相關研究,卻絲毫未在實際的實踐論證基礎上下功夫,只是簡單地遷移過來,無法達到實效。這種缺乏基本教學情況認知而對于教學理論的簡單遷移情況,自然導致高校教學理論研究缺乏獨創適用性。
(二)新時代高校對學生本位教學理論研究缺乏深入認知
新時代以來,教育界對于學生為教育中心這一理念的研究極為深入,特別強調傳統教育派“三中心”的“學生中心”,當其備受基礎性的教育領域研究重視并展開不錯的教學應用后。高校在教學理念上往往過于強調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和個性化需求,導致學生本位教學理論的實踐應用不足,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更新滯后,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對于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本位教學理論的深入發展。此外,高校在教學評價體系上過于依賴傳統的考試和成績,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全面評價,這使學生本位教學理論難以在評價體系中得到有效得體現,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能力提升也存在不足,許多教師缺乏對學生本位教學理論的深入理解和實踐能力,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發展。
二、新時代課堂教學理論適當先行的必要性
當前教育實踐研究快速發展的教育時代,教育理論的研究創新顯得尤為欠缺,特別是當下高校課堂教學理論的研究缺乏高校教學理論研究的獨創性、適用性、科學性和人文藝術性的體現,缺乏對基于本校教學學情發展步伐的深入研究,于是一個呼吁、彰顯和推進教育理論創新的時期必將來臨。因為這個時期的課堂教學研究需要賦予其理論更深的深度和層次,用符合時代特性要求的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預見和洞察未來不確定的情況。因此,教學理論研究的必要性意義不僅僅是簡單存在于價值評價之中,同時也體現在課堂教學理論對于其他事實之間的相互影響之中。
課堂教學理論的先行能夠為教育實踐提供科學的指導,正如胡定榮在探討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變革時所指出的,教學活動的本質是教師借助學科知識進行的教育活動,它超越了日常經驗和交際的學習局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一個科學、系統的課堂教學理論能夠指導教師更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更精準地把握教學目標,更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態度的全面發展。在新時代,教育創新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關鍵動力。課堂教學理論的不斷更新和深化,能夠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新思維,促進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例如,“先行組織者教學模式”通過引導性材料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這種模式的提出和應用就是課堂教學理論創新的體現。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就需要課堂教學理論能夠預見社會發展趨勢,引導教育實踐更好地服務于人才培養。新時代教育理論創新需要教育實踐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共同參與,形成共生經驗,實現理論創新。
三、加強新時代課堂教學理論適當先行研究的創新對策
(一)強化高校責任意識,重新確立高校課堂教學理論研究創新發展的地位
高校課堂教學作為第一途徑,想真正發揮教學實效,需要高校在當下時代中重新審視并明確教育、管理與教學理論研究的意義及理論教育與教學實踐的關系,促使高校教師重新確立課堂教學理論先行研究地位。以此為契機,正確指導高校教育工作者探索創建新的高校課堂教學教育方法,以創新適于當下教學實情的課堂教學理論,以此引導開展實際教學工作。在課堂教學理論研究層面,應著重凸顯學生的個體作用,將其統一到課堂教學理論研究模式中,以發揮對學生作用。授課教師則在課堂教學理論研究中將學生作為具有獨立人格與思考能力的個體,通過創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學,構建符合當下乃至今后學生教學實情的創新理論。而這最重要的是高校要時刻增強責任意識,在教師教學理論研究中強調教學理論創新不脫離學生實際,要有自身的獨創性和重要地位,而非對其他領域理論的“借用”。同時,建立完善的教學理論評價機制,加強隊伍建設,一方面體現高校對于課堂教學理論科學創新的重視,另一方面促使理論創新有序開展。
(二)強化高校課堂教學問題意識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高地,其課堂教學問題意識的強化,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問題意識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提出問題,通過問題來驅動知識的學習和探索。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高校應構建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以問題為出發點,設計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通過問題鏈的方式,將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系統的學習路徑,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知識,還能夠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校需要加強課堂教學的實踐性,理論知識的學習需要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活動來檢驗和鞏固所學知識,高校可以開展課題研究、實驗操作、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高校應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學生的需求,高校教師需要探索更加多樣化、互動性強的教學方法。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
(三)立足高校學生本位,促進課堂教學理論研究創新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背景,而是要將其作為學習新知識和思想的起點。這要求教育者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充分了解、鉆研學生,準確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背景,這是促進學生達成有效教學的前提。此外,研究表明,“個體智力發展的一般在18—25歲之間到達頂峰”[3],而大學生正處于這個年齡階段,他們的智力發展逐步到達最佳狀態,主要表現在創造性、批判性等邏輯思維能力顯著提高,想象力明顯增強,記憶力達到高峰,但同時也伴隨著情緒波動較大、心理承受能力較為薄弱等消極因素。特別是當下以00后為主的大學生,性格更具有時代個性,自我意識比較強,對于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較強,但對于社會上各種事物缺乏自身的批判和辨析能力,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為此,教育者需要重視學生本位,著重把握大學生在這一階段的身心特征,從中發掘學生潛質和可能產生的敏感心理作為課堂教學理論研究的重要因素,積極主動地給予學生正面的鼓勵和指導。
(四)重視課堂教學理論研究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
有教育者認為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主張課堂教學要注重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強調課堂教學要生動活潑,展示個性。在新科技和教育環境發展的情況下,教育的形式呈現多姿多彩的面貌,如新媒體教育、互動式教育以及遠程在線教育等,這些形式的藝術教育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將傳統文化寓于其中,在很大的層面上拓展了教育者們對于審美藝術教育的視野,延伸了教育者進行課堂教學理論創新先行的認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課堂教育理論創新的環境基礎。這都是對時代下課堂教學學生情態的體現,形成一種時代性的美育,這種美育則是寄托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對于人文藝術情懷的訴求。而人文藝術教育融入為教育者展開課堂教學理論創新研究開通了思路。但后來有教育者發現,藝術性的教學有一定局限性,會影響課堂教學正常開展。因此,由教育者提出教學是科學,強調教學是科學的產物,教學理論創新研究要注重結果及工具理性。在教學中,若只強調科學性,課堂教學就會陷入工具理性的泥潭,無法展現教學的個性特征,也無法發揮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只強調教學的藝術性,課堂教學就會無科學遵循,可能會偏向價值理性,或是走向隨意性。為此,只有將課堂教學理論研究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才會有一個嚴謹而富有人文情懷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形成富有教師人格魅力的創新性教學風格,使課堂教學更加科學化、藝術化、親民化和趣味化,發揮課堂教學創新理論實效[4]。
結語
新時代下,高校課堂教學理論適當先行研究在提高高校教學實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授課教師這一角色更是高校工作的關鍵,但不少高校在開展此項研究工作中難免會受到新時代環境下人為因素和社會各方面的因素影響,導致教師很難落實教學理論創新,提高教學實效。因此,高校在教學工作中要把握新時代下環境的變化,找準不足,整合資源,在繼承優秀傳統方式的基礎上創新教師課堂教學理論研究策略,進一步推動我國課堂教學理論創新能夠與實踐緊隨時代共生共長,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李東,段利兵,白曉軍,等.國防特色高校大類培養背景下“課堂+網絡+科創”三位一體大學物理教學模式實踐[J/OL].大學物理,1-7[2024-05-17].
[2]孫發有,易亞軍.OBE理念下民辦本科高校課堂教學督導評價的發展轉向與實踐路徑[J].林區教學,2024,(05):51-55.
[3]岳建.高校思政課生態課堂三維論域[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07):50-52.
[4]劉嘉宜.生態教育視域下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新探索[J].環境工程,2023,41(08):354-355.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