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現(xiàn)狀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對時代脈搏的準確把握與國家政策的深刻理解。該課程不僅承載著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掌握政策動態(tài)的使命,更是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當前各高校在《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上參差不齊,存在重視程度不一、課程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影響了課程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如何優(yōu)化《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提升教學質量,成為高校教育亟須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深入地探討了該課程建設的現(xiàn)狀及其優(yōu)化路徑,旨在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有力參考。
關鍵詞: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現(xiàn)狀;優(yōu)化路徑
引言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發(fā)展的今天,國內外形勢的復雜多變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核心課程之一,《形勢與政策》不僅承載著傳遞國家大政方針、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的重任,更是培養(yǎng)學生時代感、責任感及國際視野的關鍵平臺。然而,當前高校在該課程建設方面仍面臨一系列挑戰(zhàn),如重視程度不一、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方法單一等,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課程的教育效果,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深入分析《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的現(xiàn)狀,探索其優(yōu)化路徑,對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yǎng)符合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通過系統(tǒng)研究,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
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形勢與政策”課程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內在需求
“形勢與政策”課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設置不僅契合了社會發(fā)展的內在需要,更是時代賦予的使命。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瞬息萬變,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希望,迫切需要及時了解并掌握國家政策的最新動態(tài),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承擔起應有的責任。該課程通過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授形勢與政策的相關知識,不僅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理解國家政策,還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其能夠深刻理解國家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和方針政策,從而更加自覺地投身于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偉大事業(yè)中[1]。
(二) “形勢與政策”課程兼具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雙重功能
“形勢與政策”課程兼具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雙重功能,在高校教育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該課程通過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了解國家政策,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精神,還著重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能夠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立場。同時,該課程還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深入的討論交流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造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確保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能夠堅守初心,勇往直前。
(三) “形勢與政策”課程契合了大學生求知成才的核心需求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其求知成才的核心需求與“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建設目標高度契合,該課程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該課程不僅向學生傳授最新的形勢與政策知識,幫助他們拓寬視野,增強對國家和社會的認知,還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和成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他們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能夠游刃有余地應對各種挑戰(zhàn)和機遇,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二、當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現(xiàn)狀分析
(一)政策執(zhí)行力度不足,教學機制構建尚待完善
針對中央關于“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政策導向,部分高校在實施過程中顯現(xiàn)出明顯的動力不足,執(zhí)行效果不盡如人意。具體表現(xiàn)為,一些高校未將“形勢與政策”課程視為公共必修課程,導致其教學安排顯得較為隨意,教學內容既缺乏多樣性又缺乏深度。此外,課時安排無法得到充分保障,師資力量存在明顯短板,教學資源也相對有限,這些問題共同制約了課程教學的質量和實際成效。更為嚴峻的是,部分高校在課程管理方面顯得較為松懈,建設進展滯后,科研投入明顯不足,課程體制尚待規(guī)范,考核環(huán)節(jié)形同虛設,未能構建起全面、合理、高效、順暢的教學運行體系,這無疑進一步阻礙了“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健康發(fā)展[2]。
(二)課程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學科歸屬感有待增強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思政理論課程的關鍵構成部分,其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該課程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教材,為課程教學人員帶來了較大的挑戰(zhàn)。在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學參考資料的選用以及教學內容的選擇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隨意性,無法形成標準統(tǒng)一的意見,這也導致了學科歸屬感不強等問題。一些高校教研室對該課程內容建設的重視程度不足,未制定嚴格的教學要求,導致任課教師之間缺乏良好的合作意識。在課程內容設置上,也未能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從而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課程教育者對教學內容的動態(tài)更新缺乏足夠的重視,存在內容滯后的問題,這無疑影響了“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高效開展。
(三)教學方式相對單一和滯后,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在“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中,一些高校教師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未能突出生本教育理念。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師資力量不足,該課程教學往往采用大班額模式,無法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互動,也影響了新型教學模式的實施。同時,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不高,未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選擇教學方法。雖然當前較多高校都加大了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但在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方式仍然過于老舊單一,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需求。這不僅降低了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學習興趣,還進一步阻礙了該課程的高效建設。
(四)專業(yè)師資力量匱乏,缺乏完善的考評與激勵機制
部分高校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該課程師資隊伍建設進展緩慢。受到教師資源的限制,該課程往往采用大班額模式開展,教學效果難以保證。一些高校會安排輔導員負責“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任務,然而,這些人員本就肩負著繁重的工作任務,難以將更多時間與精力投入到課程教學研究中。相較于高水平的專職教師,他們的教學效果存在較大差距。同時,現(xiàn)有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及知識結構參差不齊,一些教師在學科研究上不具備較強的專業(yè)能力,教學中未能對所教內容做到全面理解,也無法及時、準確地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從而無法構建出高效的教學體系。更為嚴重的是,高校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上并未重點實施課程教師的考評與激勵機制,導致課程教師缺乏自我提升意識,無法滿足該課程的實際要求。
三、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的優(yōu)化路徑
(一)明確課程定位,構建科學高效的教學運行機制
優(yōu)化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首要在于明確其課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構建一個既切合實際又高效的教學運行體系。這一體系的構建需遵循國家教育政策導向,在教育部教學要點框架下靈活開展,同時賦予高校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設置和安排的自主權。高校管理者應提升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樹立正確教育理念,將國家相關規(guī)定落到實處,并加強管理與監(jiān)督。要明確課程學科歸屬,確立其在整體課程體系中的重要位置,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中的關鍵必修課程。鑒于課程內容廣泛且授課周期長、分散,各高校需結合不同年級和學期特點,有針對性地規(guī)劃教學內容。同時,促進教學與管理各部門的協(xié)同合作,建立以學校委員會為主導,宣傳部提供指導,教務處、團委、學生處、各系部共同參與的運行機制,確保職責清晰、協(xié)作緊密、運行順暢,從而為師資培訓、經費調配、教學資源配置等各方面提供全面而有力的支持。
(二)優(yōu)化教學內容,凸顯高校特色與優(yōu)勢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因其難度大、教學內容更新速度快等特點,增加了課程備課的難度與強度。因此,在課程內容建設上存在一定挑戰(zhàn)。為了優(yōu)化教學內容,各高校在遵循普遍性要求的同時,還應凸顯自身的特色與優(yōu)勢。實際建設環(huán)節(jié),可通過模塊建設以及專題組合的手段來達到內容規(guī)范化建設的目標。具體而言,模塊建設可分為方法論部分(主要進行形勢政策分析方法的教育)、總體觀部分(主要講授國際與國內形勢,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國際國內形勢)、常規(guī)與變動專題部分(重點內容為國家的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大國關系等)以及本土化專題部分(包括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教育、中國文化發(fā)展教育等)。高校每學期可從以上模塊中選擇內容,實現(xiàn)專題教學組合,從而在優(yōu)化課程教學內容的同時,實現(xiàn)《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育目標。
(三)豐富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為全面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質量,各高校應豐富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首先,鑒于該課程具有鮮明的時效性和涵蓋廣泛的學科內容,教師應根據(jù)各個教學專題的獨特性,科學地選擇并應用相應的教學方式。比如,通過互動式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實現(xiàn)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開展互動教學時,教師需要先設計教學主題,向學生提出問題,調動學生思維進行思考、討論,并提升自身觀點。同時,教師應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針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講評。利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可以提升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中;其次,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呈現(xiàn)相關內容。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能夠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進而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此外,高校還可以針對該課程專門建立網站,以有效拓展課程的教育空間,并通過該專題網站為學生提供與課程相關的學習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權威的網站資源,以便學生利用網絡工具及時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形勢與政策動態(tài);最后,《形勢與政策》課程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并具有較強政治覺悟,因此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以使學生在活動中深刻感受國家政策所產生的作用,并強化對國家政策的認同[3]。
(四)加強師資建設,打造高素質、專業(yè)化的專職隊伍
要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實效性并突破其教學瓶頸,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所在,也是重要的組織保障。在構建這一教學團隊時,應堅持專兼結合、專業(yè)多樣、來源廣泛、確保穩(wěn)定的原則。團隊中既應包含政治理論專業(yè)教師,也應涵蓋熟悉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導員和學生工作管理者;既要有校內政策水平高的專職教師,也要有來自校外各行各業(yè)的專家、學者、政府專員及其他具備政策宣傳能力和形勢把握力的社會人員。對于授課教師而言,他們應具備堅定的立場、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和扎實的業(yè)務功底,同時擁有敏銳的政策洞察力和解讀能力以及出色的教學水平和技能。他們應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xiàn)教學相長、知行合一。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還應加強師資培訓工作,組織教學觀摩活動,并注重經驗傳承,讓有經驗的教師指導新教師。同時,應為教師提供進修和考察調研的機會,以拓寬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教學素材,從而不斷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質量。
(五)優(yōu)化教師考評與激勵機制,推動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為了促進《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質量的持續(xù)提升,高校需要完善教師的考評激勵機制。具體而言,高校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全面分析課程建設及教學工作的落實效果,并通過多部門協(xié)同合作科學構建課程教學評價與績效考核方法。通過構建完善的考核評估體系,可以有效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及效果。為實現(xiàn)該課程質量提升并保證其擁有較強的實效性,高校應從院校實際出發(fā)進行課程實效評價機制的科學構建。相關機制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應對學生各方面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全面考察,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等。同時,還應站在課程需求角度了解學生對課程的直觀評價并掌握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通過課程評價制度的科學構建能夠使教師更加注重該課程的具體實施并做到目標明確、實現(xiàn)對教學方向的精準把握。同時,教師也能更加關注教學內容的更新與豐富并注重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從而選擇學生更易接受的方式開展課程教學并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結合教師情況構建科學的評價方法能夠發(fā)揮出良好的激勵作用并使教師積極采取多樣化的方式落實教學活動,更好地展現(xiàn)出《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并提升教學成效。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高校管理者、教師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明確課程定位、構建科學高效的教學運行機制,優(yōu)化教學內容、凸顯高校特色與優(yōu)勢,豐富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加強師資建設、打造高素質專業(yè)化的專職隊伍以及完善教師考評激勵機制等措施,可以有效解決當前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推動《形勢與政策》課程向著更加規(guī)范化、科學化、高效化的方向發(fā)展。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更為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隨著國內外形勢的不斷變化和社會需求的日益增長,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仍需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崔楓.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狀況分析與對策研究[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8,38(02):33-36.
[2]溫小平,段捷頻.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今日海南,2019,(05):19-21.
[3]劉聰,余志娟.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1,41(04):128-131.
(責任編輯:豆瑞超)
本文系榆林學院2023年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現(xiàn)狀及其優(yōu)化路徑研究——以榆林學院為例》(項目編號:JG237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