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和國際數學聯盟共同頒發的2024年度拉馬努金獎(The Ramanujan Prize)日前揭曉,評選委員會將獎項授予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劉若川,以表彰他對p進霍奇理論的基礎性貢獻,特別是他對相對p進霍奇理論的奠基性研究,以及在p進局部系統的剛性和黎曼-希爾伯特對應方面的非凡工作。
劉若川,現任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他的研究方向為算術幾何與代數數論,在p進霍奇理論與p進自守形式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對非交換p進霍奇理論作出了開創性工作。他還與合作者開展了算術幾何與代數拓撲的交叉研究,給出了拓撲循環同調全新的計算方法,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中國青年科技獎、科學探索獎等獎項和榮譽。

2024國際基礎科學大會授予6位當代杰出科學家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們在基礎科學領域作出的杰出貢獻,姚期智為唯一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科學家。
姚期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在復雜性理論、密碼學、量子計算和通信復雜性等多個計算機科學分支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提出的姚極小極大原理在分析算法效率方面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使其成為計算復雜性理論的核心基石。此外,他在公鑰密碼系統、量子計算領域的研究,為安全通信和高級量子信息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其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2000年獲享有計算機科學諾貝爾獎之稱的圖靈獎、2021年獲京都獎等多個國際大獎。他持續不斷地影響著計算機科學領域當代和未來的發展。
Lbh+Gg7xPPpne7U4IP2DbCjdd2KBi1L5IxFIK+RZpmI=在加拿大舉行的第17屆早期脊椎動物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幼安獲頒史天秀獎,是我國學者首次獲得該獎項。獎項以早期脊椎動物研究界“斯德哥爾摩學派”創始人埃里克·史天秀名字命名,是目前國際上關于早期脊椎動物研究唯一專門設立的獎項,旨在表彰該研究領域內取得突出研究成果并具有影響力的青年學者。
朱幼安主要從事最早期有頜脊椎動物研究,在志留紀盾皮魚類研究、硬骨魚類、軟骨魚類及兩者器官和特征起源等方向都取得重要成果。他依據腦和內耳精細比較解剖學工作提出的有頜脊椎動物早期系統演化新框架,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新證據的證實。

國際PSIPW獎(The Prince Sultan Bin Abdulaziz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Water)和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官方網站公布2024年第11屆PSIPW創新獎由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教授賀治國及焦鵬程研究員團隊獲得,該團隊是獲頒此獎的首個中國研究團隊。
近年來,賀治國及焦鵬程研究員團隊針對水下重力流運動觀測難題,交叉融合流體力學、結構力學、工程學、仿生學等多學科知識,創新提出水下快速響應驅動技術,成功研發了在復雜水下環境開展觀測的多功能仿生系統。研究成果已在Soft Robotics等高水平期刊發表,入選J Field Robotics等期刊封面論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項,曾獲2024年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等榮譽。

第4 7屆國際計算機協會信息檢索大會(A C M SIGIR)于7月14日至18日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是信息檢索領域的頂級學術會議。來自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助理教授艾清遙與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大數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翔獲頒 SIGIR 2024青年學者獎。
艾清遙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信息檢索、機器學習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研究方面。重點研究方向為智能信息檢索系統的研究與設計,包括信息表示學習、排序優化理論、大語言模型在互聯網搜推和智慧司法上的應用等。
王翔的研究興趣包括信息檢索、數據挖掘以及可信、可解釋人工智能,特別是推薦系統、社交媒體分析等。

近日,國際石油工程師協會公布了2024年SPE國際獎獲獎名單,并將于9月在新奧爾良舉行2024年度技術會議和展覽的年度頒獎宴會。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劉合獲得2024年度SPE生產和操作獎。
劉合,國家863計劃能源領域首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工程管理協會國際委員會委員、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石油鉆采裝備領域召集人。多年致力于采油工程技術及裝備研發、工程管理創新與實踐,創建了采油工程技術與管理“持續融合”工程管理模式,攻克了精細分層注水、分層注入聚合物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尾礦與劣質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