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蔡元培在《自寫年譜》中提及母親“影響于我們的品性甚大”:
我母親是精明而又慈愛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為多,因父親去世時,我年紀還小……母親最慎于言語,將見一親友,必先揣度彼將怎樣說,我將怎樣對。別后,又追想他是這樣說,我是這樣對,我錯了沒有。且時時擇我們所能了解的,講給我們聽,為我們養成慎言的習慣。我母親為我們理發時,與我們共飯時,常指出我們的缺點,督促我們的用功。我們如有錯誤,我母親從不怒罵,但說明理由,令我們改過。若屢誡不改,我母親就于清晨我們未起時,掀開被頭,用一束竹筱打股臂等處,歷數各種過失,待我們服罪認改而后已。選用竹筱,因為著膚雖痛,而不至傷骨。又不打頭面上,恐有痕跡,為見者所笑。我母親的仁慈而懇切,影響于我們的品性甚大。
蔡元培成年后能尊重女性,倡導男女平等,原因之一是源自對母親的尊重與敬愛。
二
包天笑在回憶錄中講述了一件事。
某年除夕深夜,父親的朋友孫寶楚先生突然造訪。原來,這位孫先生在一家錢莊做事,欠了錢莊五百元,如果年底不能還清,第二年就要卷鋪蓋走人。丟了飯碗,一家老小的生活就沒了著落。情急之下,深夜來此求助。
包天笑父親想幫朋友,但家中沒有這么多款子,很為難。一旁的包天笑母親將丈夫喊到里房,說:“我看這位孫先生的面容不對,如果今夜這個年關不能過去,恐有性命之憂,他不是說過只有死路一條嗎?”
包天笑父親道:“我也沒有辦法。我手頭沒有五百元可以接濟他呀。如果他早點來,我可以找朋友幫忙,現在已是大年夜深夜了,我到哪里給他借錢呢?”
包天笑母親說:“你問問孫先生,如果不是現款,可以嗎?”
包天笑父親吃驚地看著妻子,道:“不是現款是什么?難道大半夜拿著房契、田單,找人抵押?”包天笑母親回道:“我沒有房契、田單,但有首飾啊。救人之急,我可以把首飾拿出來?!?/p>
包天笑母親把自己的所有首飾拿出來給了那位孫先生,首飾中最值錢的是一對金絞絲手鐲,還有一只名為“一根蔥”較小的金鐲子,另外還有金戒指、金鎖片等。孫先生感激得要磕頭。他對包天笑母親說:“大嫂!你是救了我一條性命?!闭f著,從衣袋里取出一個圓形牛角盒子,里面裝滿了鴉片煙膏,“我到此地來,是最后一個希望了,如果這里沒有希望,我覺得無顏見人,借此三錢生鴉片煙斃命了”。
孫寶楚是因為賭博欠了錢莊五百元。包天笑母親便勸他以后千萬不能賭錢了,這位孫先生當然點頭不迭。渡過難關的孫寶楚自此走上正路。
母親的這次善舉,包天笑一直記著。他在回憶錄中說:“我想起了這個故事,我并不痛心,我只贊禮我母親慷慨好義,慈善救人,是一個尋常女人所不肯。她是不曾讀過書的,識字也有限,而卻有這仁厚博大的心腸,我們如何不紀念她?!?/p>
包天笑成為作家后,經常用的一個筆名是“釧影樓”。他說:“這釧影樓的名詞,我不過紀念我母親的一段盛德的事實罷了?!?/p>
三
陳獨秀幼年時,家鄉流傳一句話“去到考場放個屁,也替祖宗爭口氣”,可見,科舉在當時的神圣地位。
陳獨秀六歲時,他的教育主要來自嚴厲的祖父和慈愛的母親。陳獨秀在《自傳》中提及祖父的“嚴格”與“可怕”:“我從小有點小聰明,可是這點小聰明卻害苦了我。我大哥的讀書,他(祖父)從來不大注意,獨獨看中了我,恨不得我一年之中把四書五經都讀完,他才稱意……”
祖父喜歡體罰,達不到他要求就打,越打,陳獨秀越背不出書,形成惡性循環。陳獨秀在《自傳》中說:“我背書背不出,使他生氣動手打,還是小事;使他最生氣,氣得怒目切齒幾乎發狂令人可怕的,是我無論挨了如何毒打,總一聲不哭。他不止一次憤怒而傷感的罵道:‘這個小東西,將來長大成人,必定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兇惡強盜,真是家門不幸!’”
陳獨秀的母親雖沒文化,但在陳獨秀眼中卻非常了不起?;貞浤赣H,陳獨秀話中流露出敬愛。他說:“母親之為人,很能干而疏財仗義,好打抱不平,親戚本家都稱她為女丈夫?!?/p>
當祖父罵陳獨秀“真是家門不幸”時,母親只能默默流淚。對倔強的陳獨秀,她從不打罵,而是溫言勸勉:“小兒,你務必好好用心讀書,將來書讀好了,中個舉人替你父親爭口氣,你的父親讀書一生,未曾考中舉人,是他生前一樁恨事!”
見母親流淚,陳獨秀也跟著流淚。母親一面給他揩淚,一面道:“你這孩子真淘氣,爹爹那樣打你,你不哭,現在倒無端的哭了!”
陳獨秀回憶說:“母親的眼淚,比祖父的板子,著實有威權,一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怕打,不怕殺,只怕人對我哭,尤其婦人哭,母親的眼淚,是叫我用功讀書之強有力的命令?!?/p>
四
馬一浮母親課子甚嚴。馬一浮六歲時,母親常給他講古來豪杰孝義方面的事,希望他長大后能成為超凡脫俗之輩。母親常告誡他:“某人富貴勿羨,某人行誼賢者,汝學焉?!?/p>
一次,年幼的馬一浮與幾個小孩玩擲銅錢游戲,誰擲遠,誰獲勝。母親見了,立即批評他:“兒幼,勿宜弄此。他日成人,須嚴立風骨,齷齪事,此將鄙夫之歸矣。”馬一浮成年后,對此事念念不忘:“迄今追憶此事此語,未嘗不赧發項頸間也。”
有人認為,馬一浮義理之學,啟自庭訓,而文學的種子則是母親播下的。馬一浮八歲作詩,九歲讀《文選》《楚辭》,都是母親精心教育的結果。
馬一浮十歲時,母親患病,自知不久于人世,為考核兒子,要馬一浮以庭前菊花為題做一首五言詩,限麻韻。他略一思索,得詩如下:
我愛陶元亮,東籬采菊花。
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
本是仙人種,移來高士家。
晨餐秋更潔,不必羨胡麻。
母親對馬一浮此詩的評價是:“兒長大當能詩。此詩雖有稚氣,頗似不食煙火語。汝將來不患無文,但少福澤耳?!碑斕煲估?,母親病逝。
五
丁文江的父親吉庵先生,是泰興的一個紳士。母親單夫人,生了四個兒子,丁文江行二。大哥名文濤。丁文江去世后,文濤先生在《亡弟在君童年軼事追憶錄》中說:“亡弟于襁褓中,即由先慈教之識字。五歲就傅,寓目成誦。閱四年,畢《五經》、《四子書》矣。尤喜讀古今詩,瑯瑯上口。師奇其資性過人,試以聯語屬對曰‘愿聞子志’。弟即應聲曰‘還讀我書’。師大擊節,嘆為宿慧?!?/p>
母親很早就教丁文江認字,所以丁文江五歲入蒙館就可以讀書了。丁文濤還特別提到他們的母親對兄弟幾個的言傳身教:
先慈于濤兄弟,愛護周之,而起居動止,肅然一準以法:衣服有制,飲食有節,作息有定程。一錢之費,必使無妄耗。事能親為者,必使親為之,毋役僮仆。即不能,偶役僮仆,亦不得有疾言厲色。平居諭濤兄弟,必詔以志遠大,毋囿流俗。以故亡弟成童外出,周歷瀛海,去家萬里,絕無悵惘可憐之色。迄回國以后,陟遐荒,探地質,縋幽鑿險,勞作不辭。而行旅不恃僮役,御下必以寬仁,公私費用,罔敢稍糜,蓋早于幼稚時代之家庭教育植其基矣。
正如胡適所說:“在君一生的許多好習慣,據他大哥說,是他母親的家教‘植其基’的?!?/p>
六
錢穆十二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
某年除夕,錢穆哥哥去七房橋領取義莊錢米,大弟弟患瘧疾,“寒熱交作,擁被而臥”,母親在一旁守護。最小的弟弟也依偎在母親身旁。錢穆孤零零坐在門檻上苦等哥哥。整個村莊,此時炊煙裊裊,爆竹聲聲,熱鬧非凡,只錢穆一家,冷冷清清,灶冷鍋涼。鄰居夫婦請錢穆母子去他家吃年夜飯。錢穆母親婉謝,說:“非不知領君夫婦之情,亦欲待長兒歸,具香燭先祭拜祖宗,乃能進食?!编従臃驄D聽后肅然起敬,此后??溴X母,治家為人遠非他人可比。那個除夕,錢穆哥哥天黑了才趕回家,又匆匆上街準備祭品,之后,母親帶著孩子們祭拜了祖先,才草草吃了年夜飯。
親戚看錢家窮困,推薦錢穆哥哥去商店任職,錢穆母親不允:“先夫教讀兩兒,用心甚至。今長兒學業未成,我當遵先夫遺志,為錢氏家族保留幾顆讀書種子,不忍令其遽爾棄學?!?/p>
七
曹聚仁母親識字不多,但她運用詞語卻十分適當。曹聚仁回憶說,母親給他寫的信,句句中肯,十分懇切。曹聚仁去香港后,母親給他的家書中有這么兩句話:“錢不可不用,卻不可亂用。”曹聚仁說:“許多老一輩的人只知道叫后輩‘錢不可亂用’,卻不懂得‘不可不用’的意義。”曹聚仁友人看到這封信,贊嘆道:“老曹,你真幸福,有個八十歲老母親教教你!”
曹聚仁母親自嫁到曹家,六十年間,每天不停勞作,從來沒有休息過,“每一種事業的結束,就是另一事業的開頭,就如從圍巾,接上做手套,沒有中斷過一樣”。她經常說一句話:“不管怎么樣,我總已經做過了?!敝劣谝轮?,她的看法是:“衣以蔽體,能夠穿得暖就行了?!彼Eu城里人衣服太多:“城市里人的衣裳,都是填箱子的。左一套右一套,一個季節換了,曬了,收拾了,忙個不了,真是自尋煩惱?!辈芫廴试u價:“這就是她的穿衣哲學。在她,覺得對世人十分歉然;她是多么珍惜別人的勞動力。她相信只要勞動,就會有飯吃;所以她對勞動的信念,遠超過任何空虛的精神上的寄托,她的人生觀是入世的。”
八
熊式一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其母賢惠能干,相貌秀麗,當地人稱“熊家坊的第一碗菜”,就是村花的意思。熊式一剛學說話時,母親就教他認字。后來母親把家中一間房改成學堂,母親對包括熊式一在內的幾位學生要求極嚴:所講授的內容必須會背。
熊式一說,他從母親這種嚴厲的方法中獲益多多:“即使今天年近八十了,我還能大體記得世界上最重要的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次,母親教他學《論語》中某章節內容,他很快就記住了。于是,他合上書,在母親面前把這段內容背了一遍。母親滿意地點了點頭,讓他出門玩去了。到底是孩子,聽到這句話,像脫韁的小馬駒向屋外狂奔,情不自禁高喊一聲:“老子自由啦!”母親聽了,臉色突變,趕到屋外,把他喊回來,嚴加斥責,道:“熊家孩子是有家教的,不準說粗話,更不能自稱‘老子’!”母親勒令他跪下,一直跪到午休結束。有學者對此分析道:“那天上午,他丟了臉面,也沒有享受到自由,但他得到了教訓,并因此終生獲益。他從此再不會去惡意詛咒或者得意自狂?!?/p>
九
詩人馮至幼年喪母,不久,父親續娶朱氏(我們只知道她姓朱)。朱氏是北京人,祖籍浙江慈溪,略識文墨,心地善良,視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為己出,關懷備至。
平時孩子們有什么要求,她都盡量滿足。只要馮至提出買書,繼母總是慷慨答應。馮至在文章中回憶了這樣一件事:
“也是在1915年,繼母有一次去北京,臨行前問我要不要什么東西,我說什么都不要,只希望能托人到商務印書館給我買一本世界地圖。在她將要回來的前幾天,我更迫切地想念我將要得到的地圖,以致夜里不得安眠,不斷做著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夢。等到她回來把一本新版的世界地圖交給我時,我的興奮是無法形容的。”
馮至小學畢業前夕,繼母著手籌劃他的未來。當地孩子小學畢業后,一般有三條路。一是留在家里做父親的幫手;二是去店鋪當學徒;三是外出繼續讀書。馮至父親無固定職業,不需要什么幫手;讓馮至小小年紀就做學徒,吃苦不說,將來也不一定會有啥出息,甚至糊口都難。那么唯一的選擇就是讓馮至去北京繼續求學。
繼母就把想法告訴了丈夫,丈夫當然希望孩子能去北京讀書,但他苦著臉說,家里根本拿不出學費。繼母告訴丈夫,把自己陪嫁的首飾賣幾件就夠交學費了,馮至在北京讀書可住在自己堂弟家,食宿都不需花錢。為了馮至能順利去北京讀書,繼母專門去北京和堂弟一家商量妥當。
馮至能赴北京讀書,完全歸功于繼母無私的付出和長遠的目光。她對馮至的愛,與血緣無關,源自美好高貴善良的人性。
十
幼時的賈植芳頑劣成性,膽大包天,整天惹事。每次闖禍,母親就會責罵他:“你也算個少爺,怎么能這樣的德性呢?”父親則是邊打邊罵。
賈家世代務農,但大門上掛了塊匾“耕讀傳家”,很重視讀書。賈植芳五歲就和比自己大兩歲的哥哥在鄰村一家私塾讀書,因為頑皮,常被老師罰跪在孔夫子像面前。一次,老師讓賈植芳認字,他讀不出,老師要打手心,賈植芳就說:“我要撒尿,尿完了你再打?!崩蠋熗饬恕3隽怂桔拥馁Z植芳一溜煙跑回家了,祖母就問:“你怎么沒和你哥哥一道回來?”他就撒謊說:“我背書快,老師先讓我回來了?!弊婺父吲d得獎賞他一顆麻糖。這時幾個學生闖進來,要把賈植芳拉回私塾受罰。祖母不高興了,說:“我家孫子不許打,師傅要打就不念了?!?/p>
賈植芳的伯父是一個商人。賈植芳和哥哥讀完私塾后,伯父打算資助賈植芳哥哥去北京讀中學、大學。那時候在北京讀書開銷大,伯父盡管有一家公司,但同時資助兩個孩子赴京讀書也吃力。賈植芳哥哥老實聽話成績好,伯父覺得他是讀書的料,至于賈植芳,伯父建議他投奔西北一個親戚學做生意。賈植芳母親聽了這話,跪下來說:“大哥,你只供老大念,不讓老二念,這可不行!要念書就讓他哥倆一起去念,不念都不念。”
關鍵時刻,母親為賈植芳爭取了赴京讀書的機會。
十一
趙儷生的堅韌來自母親的一次“身教”,他說:“我的母親是個文盲,但她對我的教育是身教不是言教。記得一個嚴冬的清早,家里要攤煎餅,需要推磨。母親輕輕離開熱炕頭,到村中一家鄰人家借驢,牽了回來。當時積雪成冰,驢腳上是鐵掌,母親是木頭底小腳鞋,于是連人帶驢一起摔倒了。但母親不慌不忙,不驚叫,不呼助,自己慢慢爬起,再慢慢將驢拽起,慢慢套上磨,磨起糊糊來。”
那時趙儷生才六七歲,他是從紙窗上糊的一塊巴掌大的玻璃里窺見這一幕的,他回憶說:“母親這種堅毅承擔生活的精神在我一生中起著一種強烈的感召作用,每當在承擔生rASWMEZdc7vnV9mtwJx7eUtfW/5haLQ5nkK7Am47oPQ=活中感到泄勁時,我一想到母親和驢一起摔倒一齊爬起的景象,就又重新鼓起一股勁頭,去承擔不管是多么沉重、多么殘酷、多么屈辱的擔子了?!?/p>
十二
1924年6月20日,卞孝萱出生于揚州。出生不到兩個月,父親去世。不識字的母親每天先向鄰人學會幾個字,然后回家教卞孝萱。
卞孝萱后來征詩娛母,柳亞子贈詩云:“教兒先就學,即學即傳人,此是彌天愿,寧關一室春?!标惡e⑧嵱涝r和宗白華等人亦有題贈。
十三
李澤厚十二歲那年父親去世,自此家境一落千丈,母親帶著他和弟弟艱難度日,跑幾百里路去教書掙生活費。當時有人對李澤厚母親說:“等你兒子長大,你就可以享福了?!崩顫珊衲赣H答:“只問耕耘,不求收獲?!?/p>
1972年,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簡編》,把李澤厚從干校中調回北京。李澤厚完成本職工作之余,埋頭讀康德。等著作《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出版時,他很高興,感慨道:“難得又有本書啦。有一種充實感。”
有人對他說:“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從事寫作,又看不到任何希望,那真是需要堅韌的意志力呀!”
李澤厚答:“寫的時候沒想到出版。但只要一念及母親‘只問耕耘’的話,我就繼續干下去。就這樣陸陸續續弄了好幾年,由原來那個筆記本上的幾萬字,慢慢發展到十幾萬字、三十幾萬字。那時知識分子沒啥事可做,我埋頭讀康德,倒是沒有耽誤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