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外語教育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而外語教育信息化直接影響學生的語言學習。本文首先通過問卷調查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現狀,然后分析不同性別以及不同年級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的差異及產生差異的原因,并結合訪談探究師范生TPACK水平潛在的影響因素,最后提出提高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的策略。
關鍵詞: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信息技術
一、引言
各級各類教育因信息技術而產生了深刻變革和創新,在“互聯網+”教育的快速發展下,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成為必然。而外語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師范生作為英語教師的后備人才,更應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TPACK理論融合了教育和信息技術,應將其列入英語師范生培養方案中,使師范生能夠勝任教學崗位,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優化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
二、TPACK概念界定
(一)PCK
美國教育學家舒爾曼(Shulman)在1986年提出了PCK學科教學知識理念,將教學經驗、學科知識以及課堂教學聯系在一起。PCK是教師根據不同學科、教學內容進行不斷地反思重構以及變化的過程,舒爾曼認為教師應將學科知識這種靜態化的知識,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實踐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識。
(二)TPACK
TPACK是美國學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在舒爾曼提出的PCK理論基礎上提出的,它解釋了教師如何將技術融入教學中,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TPACK取Total package之意,指的是教師知識的總和,是一種將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以及技術知識整合在一起的知識理念,TPACK更注重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三者的整體性、統一性。TPACK共有八個元素,其中PK(教學法知識)、TK(技術知識)、CK(學科內容知識)為三個核心元素。PCK(學科教學法知識)、TP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PA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為四個復合元素以及一個境脈知識(Contexts)。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1.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現狀如何?
2.英語師范專業男女生TPACK水平是否存在差異?
3.不同年級的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是否存在差異?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佳木斯大學英語師范專業大一至大四共260名本科生,共發放電子問卷260份,回收240份,有效率為92%。
(三)研究工具
基于國外學者施密特(Schmidt)的TPACK量表和阿爾尚博(Archambault)和克里朋(Crippen)的TPACK量表并結合英語師范生的現狀與特點,設計形成了用于本研究的調查問卷。問卷由英語師范生的基本情況和TPACK自評量表構成,為了提升數據的可靠性和精確性,筆者進行五分制計分,選項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為5個等級。筆者采用可靠性分析計算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總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985,該量表的信度非常理想。
(四)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法調查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現狀,以及不同性別和不同年級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2.訪談法
本研究通過訪談法了解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在不同性別和不同年級方面存在差異的原因以及英語師范生TPACK能力現狀的潛在影響因素,本研究對12名英語師范生(大一至大四年級各三名同學)進行10-15分鐘的面對面訪談。
四、研究過程
首先,筆者閱讀了大量文獻,對文獻進行了整理與分析,并編制了英語師范生TPACK調查量表。然后通過小范圍發放問卷30份,對問卷進行了初測,聽取被試者、導師意見后修改了問卷,形成了問卷終稿。其次,發放問卷,筆者采用的是電子問卷,并根據答卷時間進行了篩選,保證問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三,筆者將數據錄入Excel,通過SPSS軟件分析數據,對結果進行討論。根據問卷結果,選取大一至大四的英語師范生進行深度訪談。第四,根據問卷及訪談結果形成結論,給出建議。
五、結果與討論
(一)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現狀分析
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總量表的均值為3.584,各維度均值在3.409-3.642之間,說明英語師范生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如表1所示,七個維度的均值由低到高依次為CK<TK<PK<TPCK<TCK<PCK(TPK),其中PCK以及TPK水平最高,說明英語師范生專業水平較高,任課知識掌握得較好,與英語師范生進行了一定時間的實習有關,提高了師范生PCK以及TPK水平。但根據數據顯示,CK得分最低,與英語師范生沒有受充分以及專業培訓有關,導致英語學科領域內知識儲備不足或缺乏高質量的教材影響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英語師范生TK水平較低,說明英語師范生未掌握信息技術操作。
(二)英語師范專業男女生TPACK水平是否存在差異
由表2可知,本研究共有240名研究對象,其中男生45人,女生195人。英語師范專業男生TPACK總量表均值高于女生。獨立樣本t結果顯示,男女生的TK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t=2.086,df=238,p=0.038<0.05);英語師范專業男生的TK水平顯著高于女生(MD=0.26923)
該結論與張廷艷等學者的結果相同,原因之一是男女生本身的性格特點與思維模式造成男女生在TK水平上的顯著差異,男性對于信息技術的興趣與操作上的熟練性高于女性。因此,日常高校教學中應加強男女生的學習交流。
(三)不同年級的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是否存在差異
本文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級的英語師范生(大一年級61人,大二年級47人,大三年級76人,大四年級56人)在TPACK總體水平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學生TPACK的水平具有顯著差異。結果見表3:
不同年級學生在TPACK上的總體水平具有顯著差異(F(3,236)=7.050,p<0.05),大四年級學生的TPACK水平顯著高于大一、大二以及大三年級學生,分別為MD=0.499,MD=0.451和MD=0.392。但大一、大二、大三年級之間無顯著差異。
總體而言,大四年級的英語師范生TPACK的水平要顯著高于其他年級。經大學四年的系統學習后,英語師范生TPACK的水平均有顯著提高。
六、影響因素
根據數據顯示,英語師范生的TPACK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因此,筆者對不同年級的英語師范生進行了訪談,經分析訪談結果發現,導致英語師范生TPACK處于較低水平的原因包括以下三點:
(一)學業評價模式不完善
目前大多數高等教育英語師范專業并不重視培養學生的TPACK能力,學業評價方面缺少信息技術綜合評價,如果評價體系缺少技術整合,則英語師范生不會感到存在需要提升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二)任課教師TPACK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TPACK不是教學法知識和英語學科知識與信息技術三者簡單的疊加,而是復雜的動態過程,要想提升英語師范生TPACK的水平,任課教師起著關鍵作用。日常教學活動中,任課教師對于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方面很少起到示范作用。學者王彩鳳的調查顯示,61%的英語師范生認為任課教師不能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選擇信息化教學方式,應提高教師自身的TPACK水平,為學生起到示范作用。
(三)缺乏教學實踐機會
教育實踐是英語師范生提高TPACK水平的重要途徑,目前英語師范生大多數通過實習提升教學技能。但訪談發現,英語師范生進入學校實習的機會少且時間短,且大多數師范生進入學校實習后并沒有走上講臺講課的機會,只是幫助指導教師批改作業、聽課、管理班級,導致了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較低的結果。
七、英語師范生TPACK水平提升策略
(一)改革英語師范生學業評價模式
教學技能信息化以及教學觀念現代化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趨勢與TPACK能力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英語師范生的學業評價體系中應體現對TPACK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將使用教學軟件與整合能力作為考察的重要指標。所以,應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形成綜合化、多角度的學業評價體系。
(二)提升任課教師TPACK水平
目前,高校英語師范專業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大多是基礎使用方法,而且多以短時講座為主,缺少實踐環節,脫離真實的教學環境,無法幫助教師將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在一起,因而無法在課堂中起到示范作用。因此,高校可以通過教學設計比賽的方式,要求任課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任務選擇不同的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真正地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中,進而提高師范生的TPACK水平。
(三)重視教學實踐
師范生的教學實踐不僅是校外實習,還包括校內教學實踐。首先,院校應提供豐富的校內實踐機會,充分開發校園網絡,優化數字資源,加大建設并開放微格教室,滿足學生在校實踐所需的軟件與硬件需求。其次,政府、高校、實習院校應保障師范生的實習質量,指導教師在評價時也應對師范生信息技術的使用以及達到的效果做出評價。學者高潔、李玉清、郝喬認為開設實踐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復雜知識水平非常有必要,而復雜因素的學習僅依靠理論知識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只有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才可以提升他們整合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其TPACK水平。
作者單位:尹鳳儀 崔羽杭 佳木斯大學外國語學院閆樹英 佳木斯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1]高潔,郝玉清,李喬.(2023).本科師范生TPACK水平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2,(10):18-21.
[2]邢燕.地方院校師范生TPACK現狀調查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12):4-7.
[3]周玉涵.數學師范生TPACK現狀調查及發展研究[D].揚州大學,2020.
[4]王彩鳳.新疆高校英語師范生TPACK現狀調查及提升策略研究[D].石河子大學,2020.
[5]張廷艷,王利.師范生TPACK的調查研究——以數學師范生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6):41